608 苗乱终结国内太平 积欠赋税一笔勾销

作品:《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几位宠妃闻言,都举双手赞成。浅雪笑道:“让宣庙戾妃多活了五年,夫君够对得起她了。


    皇城里始终放着这么个碍眼的恶毒老女人,也真是让人膈应的慌。”


    朱祁钰点点头:“就正月初三吧,那时候百官都放假了,礼部应该也没人替戾妃置办后事。”


    浅雪点点头:“行,正好那时候暮雨她们也回来过年了,省得别人再把戾妃之死赖在她们头上。”


    朱祁钰笑道:“颦儿把腰肢再压低一点,朕要冲刺了。”


    ……


    数日无话。


    九月十五,顺天府乡试。


    九月十六,韦同烈赶回了香炉山。


    大大小小的苗寨头领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韦同烈没了心事,如得胜归来的国王一般,接受完部下的热烈欢迎,方才回到大寨之中。


    众人各自归座,杨文伯急忙问道:“大王,此行有何斩获,快跟我等说说。”


    韦同烈也没多卖关子:“当今圣明天子册封我为信义王,这下我是货真价实的大王了。


    至于我们的前途,圣上答应将我们迁往南方为朝廷征战。打下暹罗、真腊等地,不论男女老少,每人分地至少十亩,军功赏赐的土地另算。


    而且自分地起五年内,不需要缴纳任何赋税,不用服任何徭役。


    最重要的是,圣上还答应分发火器、铠甲、马匹给我们,把我们整编成正规的朝廷卫军。


    我想着,去暹罗、真腊和那些不入流的军队的打仗,总比和朝廷打仗强多了。


    你们也都明白,再这样耗下去,我们被朝廷剿灭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我就作主接受了天子的招安,你们以为如何?”


    杨文伯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确认道:“真的是不论男女老少,每人至少分十亩土地,而且五年内没有任何赋税徭役?”


    韦同烈十分肯定地点点头:“确是如此,当今天子言出法随,出口成宪,从来没有说了不算的。”


    这话大家倒是都信,就连麓川国王思机法都好好的呢,皇帝也不可能非要把已经接受招安的苗人怎么样了。


    对于皇帝开出的招安条件,苗人是非常满意的。


    九月十八日,韦同烈亲至明军大营,开始与王来移交香炉山。


    苗人三万大军移至凯里扎营,明军一万人接管了香炉山。


    至此,苗乱彻底终结。


    韦同烈、杨文伯等人分头前往贵州、湖广各苗寨,招抚零散在各处山隘的苗人。


    ……


    九月二十一日,上午,南京城,南京户部。


    两位户部尚书王翱、于谦正愁眉不展地坐在大堂里。为了向王来大军提供军需粮草,皇帝要求南京户部向江南的士绅豪强索要军费。


    这不是难为人吗,轻轻松松就能抢人家的钱,那人家还配叫做豪强吗。


    王翱和于谦都以施政宽和著称,抢钱这种事,还真不大做得来。


    王翱无奈叹道:“女真的建州卫指挥使董山、李满住多次上奏朝廷,要求调我回辽东镇守。


    可惜陛下死活不肯让我回去,哎,待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也比当什么南京户部尚书强。”


    好在,王翱正唠唠叨叨地抱怨着,守备太监袁诚笑盈盈地走了进来。


    王翱有些纳闷,守备大太监怎么会亲自前来,这可是南京城中,一只手数得出来的实权人物。


    准确地说,在魏国公返回南京之前,袁诚应该排第一。现在魏国公回来了,袁诚稍逊一头,委屈些排个第二吧。


    不等两人发问,袁诚主动解释道:“两位尚书别看了,我是来传达圣上的最新指示。”


    王翱、于谦忙要起身接旨。


    袁诚摆摆手:“不是圣旨,我替圣上转达,你们坐着听就可以了。苗人已经接受招安了,圣上册封苗人首领韦同烈为信义王,并给出了诸多承诺。


    南京户部不必再为湖广、贵州明军筹集军费了。


    今年南直隶的税粮,一部分运往北京,一部分运往山东赈灾。


    浙江、福建的税粮全部由本地留用,不必再上缴户部。


    湖广、贵州两省今年的秋粮都免了。”


    停顿了一下,袁诚又补充道:“圣上之前下诏大赦天下,如今再追加一条,全国各省历年积欠的税赋,全部一笔勾销。


    朝廷不再向地方追讨,地方也不得再向百姓追讨。”


    王翱和于谦听完都懵住了,这变化也太快了吧,刚刚户部尚书还是个烫屁股的位置,转眼就成了最轻松的职务。


    这啥都不收了,那户部尚书不就好当了吗。


    半晌,王翱才追问道:“敢问之后这两年,南方还有哪些大规模用兵的地方,我们户部提前也好有个准备。”


    袁诚摇摇头:“没了,圣上说了,让南方休养生息一下,接下来两年,南方主要就是开海禁、下西洋。


    传统的南方再无战事,新收的安南、缅甸等省自筹粮草,支撑大军。”


    哦,王翱听明白了,这是还要继续打,只不过是要安南、缅甸自给自足,自己支撑大军。


    这也让王翱感觉挺没面子的,本来自己才是两广总督,结果因为施政过于平和,而被徐有贞取代。


    现在好了,徐有贞功成名就,离首辅之位又近了一步。


    这要是再把占城国打下来,那徐有贞就得封伯爵了。


    而且是武功伯,皇帝早把封号提前许诺了下来。


    王翱只能说心中百感交集,当初皇帝拉拢自己,一上来就给了吏部尚书之位。偏偏自己非要为太上皇仗义执言,结果就混成了现在这样。


    哎,自己做吏部尚书的时候,徐有贞才是个五品小翰林啊。自己一转眼就被人家超过去了,关键土木堡之后,徐有贞还极力主张南迁来着。


    皇帝这用人啊,无迹可循,难以琢磨,也太不拘一格了。


    袁诚不只是来传旨的,同时还是替皇帝来观察观察南京重臣们的状态。


    所以袁诚也不走,反而拉着两位户部尚书东拉西扯聊起了闲天。左等右等,也不见两人提到太子和怡王,见两人实在不肯开口,袁诚才满意地告辞离去,回家给皇帝写秘奏去了。


    最近朝中太平无事,日子就过得飞快。


    十月初一,一早,朱祁钰正坐在窗边,翻看着顺天府乡试选出的新科举人的考卷。


    浅雪和素汐两人抱着一大堆奏本走了进来。


    朱祁钰首先拆看密奏,今天的密奏有点多,朝鲜、安南、缅甸、南京的都有。


    感谢诛邪道人打赏 500点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