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好像哪里见过

作品:《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

    “赵爷!西区进攻受挫,不过说来也是奇怪,都冲上去一个连的弟兄了。


    敌军反应也是比较慢,按理说很快就能站稳跟脚。


    结果突然涌来一股援军,这股援军与我等此前遇到的那群人很是不同。”


    过来汇报的是宝山的一名副手,闻言赵铭也是眉头紧锁。


    刚刚那一战,他也是一直紧盯着的。


    因为城墙上灯火通明,倒是不妨碍观察,但那局势他也看到揪心。


    明明马上就要夺下城墙了,而且相较于其他地段防线,那片区域属于最为薄弱的。


    按照他们的设想,后续就算有援军抵达,己方士兵也已经站稳跟脚,想要再把他们赶下去几乎不可能。


    偏偏涌来的敌军属实骁勇,丝毫不逊色己方士兵。


    “老张这事儿你怎么看?我怎么感觉这支援军有点不对劲?”


    赵铭看向张锴,能感觉到城墙上的这股援军作战能力似乎有点猛。


    比之前任何地段防线的守军还要顽强。


    张锴却是陷入沉思,好像在思索着一件事情。


    良久他才摸着胡须狐疑道,“赵爷,我怎么感觉这些人有些熟悉呢?


    总感觉在哪里见过。”


    “哦?”赵铭来了点兴趣,难不成他张砺手底下还有一支出名的精兵不成?


    问题是精兵,不早就被调往南边了吗?


    “老张你见过这是什么部队?”


    “这倒是不知道,但是这群人,我看着不太像是咱们中原北方人士啊。


    您看他们的身高明显要比咱们中原北方人士要矮一些。


    而且这群人打法属实熟悉,唔......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张锴开始仔细思索起来。


    片刻他眼睛一亮。


    “赵爷,你听说过一句话吗?”


    “少废话,直说!”


    “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


    “听着有点像是南方方言?”赵铭摩挲着下巴。


    而就在这时,那名副官像是想起了什么。


    “对了,回来的弟兄还说那群人说的话有些听不太懂。


    其中有几句话是这么说来着。”


    副官稍稍组织了一下语言,模仿了一下语气,这才道,


    “他们说,咱们一边冲嘴里好像还在说,咱们弟兄不嬲腮。这啥意思?”


    听到这话,赵铭也是满脑子问号。


    这方言他听着也耳熟,但是一时间还真想不起来。


    前世他就不是南方人,哪里晓得这个。


    但总感觉在哪里听过似的。


    “潇湘话,人家骂咱们呢,大致意思就是说咱们没什么了不起的,都是一群土鸡瓦狗。”


    张锴苦笑摇头,“我算是知道怎么回事了,这张砺哪里搞来的这群湘兵。


    唉,都说湘兵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说白了就是一群硬骨头,执拗劲上来,不讲道理的。


    而且得益于前朝曾子城,曾总督当年率湘兵打出的名头。


    这事儿在潇湘那儿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都有其荣誉感。


    早年曾总督练兵的一些理念也是被不少湘地百姓奉若圭臬。


    唉,那地儿可是很好的兵源地,听话,守规矩,打仗还不要命,谁不喜欢?


    可惜啊!偏偏让咱们遇到了。”


    张锴也不是涨他人威风,属实是他也是这玩意,这年头就是广为流传。


    如现在活跃的湘兵,其源头还能追溯到曾总督时期。


    其军队有一句战歌格外出名,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


    这也是曾总督为其设立的。


    对此赵铭也是恍然,难怪了。


    他知道的比老张更多。


    比如后世悲壮的川军,虽然的确是为国出力极多,可是在这年头还真没几个能瞧得上的。


    这年头,虽然湘,桂,川,被誉为杂牌军。


    但是论起来,前期这几军,军事素质差距极大。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川军的军纪,上边是烂的,下面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据说抗战之前,其部分军官甚至为了发财,向士兵倒卖大烟。


    吃空饷严重,中饱私囊更是不计其数。


    这也让底层川军过的跟叫花子似的,又被称之为叫花子军队。


    也叫双枪军,代指一手烟枪,一手长枪。


    同时其他地方军还嘲讽,说他们军官的老婆比士兵还多。


    偏偏这样一支三流都算不上的军队,走上抗战路上后,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点是谁也没想到的。


    但不可否认,这年头的川军,谁看了都摇头。


    相比之下,桂军和湘军就好很多。


    其中桂军在北伐时期,更是被誉为钢军,其李帅和白帅两人也算是指挥有方,作战悍勇无比。


    其中一战,桂军以损失八千人为代价,一战灭十万大军,大获全胜,彻底扬名。


    之后更是凭借手里掌握这样一支劲旅,老白和老李敢于和国府掰手腕。


    可见其实力之强劲。


    至于湘兵那就更不必多提,甲午时期,唯一敢于和东洋军抗衡的部队。


    当然当时前朝也就两支能打的,一个是湘军,一个是淮军,但淮军军纪涣散,宛如地痞流氓。


    而后湘兵重组,能够以杂牌军的身份被编入中央军,可见其实力也算是有目共睹。


    赵铭知道的更多,比如后续的湘地,六次大会战,全省伤亡两百六十万人,湘地更是被称之为东方凡尔登战场。


    也是相当于全民皆兵了,抗战时期共出动两百一十万人,与川桂等地也差不多伯仲之间。


    北洋时期,不少大佬都想拉湘兵当小弟,但人家在抗战前夕,直接跟着国府干了,还混上了中央军编制。


    但很可惜,湘兵主力,其实在淞沪一战就死的差不多了。


    在参战队伍中,湘兵算是持续作战时间最长,投入兵力规模最大,计有第8、15、16、18、19、23、46、53、62、63、77、128师、预备11师、独立37旅、暂编第11旅、暂编第12旅、暂编第13旅,共计15个步兵师的兵力。


    期间还有数以万计的湘地保安团力量投入其中。


    而当时整个淞沪战场,国军一方,总共七十个师,光是湘兵就占据21%,参战兵力达到百分之十。


    据说,一个师,八天时间几乎就全体殉国。


    而打响淞沪第一战的就是湘兵,可谓是敢为天下先,奈何一战成了绝唱。


    那一战过后,湘兵几乎全军覆没,打响了第一枪,绝大多数人却只能永远埋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