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朱棣登基

作品:《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徐福闻言连连摆手,笑道:


    “少主天资聪慧,从小老爷就传授内功武艺,可都是徐氏绝学,老奴这些都不会,怎敢当你师父?”


    “少主缺的是战场经验,真枪实刀的拼杀。”


    “若是实战讲述,站队排列等,这方面老奴可以讲一讲,我还可以找徐胜徐义三郎等人来当陪练。”


    “只是学武艺和阵法很苦,以前你就是吃不了苦,经常被老爷教训。”


    在整个徐府,也只有徐福敢这样对少主实话实说。


    徐钦闻言对着天空翻了翻眼皮,闷声道:


    “是吗?这不是以前有人顶着,天塌不下来嘛。”


    “现在我不学不行啊,偌大的国公府我要扛不下来,如何跟列祖列宗们交代,你说是不是?”


    徐福连连点头,大喜过望。


    他返回府邸之后,赶快给少主去寻找兵书,准备马匹,弓箭,铠甲…


    找来徐胜徐义等几十个府丁,又在府邸前院平整出一块演武场。


    方便徐钦排兵布阵,实战演习。


    徐福让自己的第三子,十五岁的三郎,配给徐钦当侍从。


    他发现少主不光心智成熟,也知道要努力上进了,徐氏嫡系这一脉,总算是有了希望。


    就这样,原本冷清的魏国公府,后花园是大片“农场”,前院则是火热的练武场。


    整天喊杀声马蹄声不绝于耳。


    就在徐钦踌躇满志,争取向前辈们学习,争当一名合格勋贵之时,皇城里接连发生了诸多事情。


    建文旧臣中,除了七月初一诛灭方孝孺十族之外,陆续下旨处死了诏狱里关押的,齐泰、黄子澄、练子宁等“清君侧”名单里的大臣。


    要犯都是诛灭九族。


    这是朱棣在登基前独特的宣誓、祭奠方式。


    标志一个新的王朝诞生。


    只是有一人很离谱,他就是礼部尚书陈迪。


    他在臣服的旧人之列,怎么突然又想不通了呢?


    不光诛灭九族,本人还千刀万剐,被砍成肉丝肉糜。


    徐钦在府邸也是道听途说。


    有人说陈迪给朱棣下药,想要毒死即将登基的新君。


    还有人说,陈迪身怀利刃,想要刺杀朱棣,为建文帝报仇雪恨。


    ???


    他完全可以从这些建文旧臣的下场中,感受到朱棣这个新君的登基之路。


    是那么的不平坦哦。


    朱棣胸中的滔天怒火,可以点燃整个皇城。


    此时此刻,他太需要有人给他歌功颂德,鼓吹其登基大位的合法性。


    朝局纷扰,生死转瞬!


    “在府里待着挺好的,没有是非。”


    “今天就别练功厮杀了,我想回西书房阅读兵法去。”


    徐钦对徐福说道。


    “遵命少主,老奴这就安排人,把太老爷所著兵法书籍给您送到书房去。”


    徐钦点了点头回到梅苑。


    侍妾巧珍连忙上前,给他洗脸擦身,换上一身便服。


    然后,他才踱步来到西书房。


    西书房是当年军神徐达,后来魏国公徐辉祖阅读,著书和上奏疏的场所。


    所有摆设都保持原样。


    不一会,徐三郎奉管家之命,怀抱一大堆书籍放在案几上。


    “少主,这是太老爷行军打仗随身携带的,你先阅读一下,若还需要,藏书阁尚有一些。”


    “够了,这些书籍阅读消化完,已属不易,你先下去吧。”


    徐钦只瞥了一眼,便觉得足够他阅读几年了。


    “是。”


    徐三郎退了下去。


    徐钦坐下来开始整理排序,以便自己明白先看哪些。


    一会功夫,他便翻出几本尚属孤本的兵法书籍,以及徐达的心得笔记。


    你还别说,徐达重视的这些兵书,可不是普通的理论书籍。


    都是实战型的。


    《攻城实战要诀》


    《骑兵攻防战术》


    《大军野战实录》


    《……》


    所有书的字里行间,都有徐达的笔注,还专门写有读后笔记。


    这些书的宝贵在于,它不仅讲述大理论,大排阵,还有大量实战例子。


    这些通俗易懂的书籍,让徐钦阅读之后,受益匪浅。


    徐达的批注和读后笔记,字体十分潦草。


    好在徐钦前世是研究历史和考古,对古文繁体字等都能轻松驾驭。


    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学习进度。


    ……


    七月十七日。


    拂晓时刻,徐钦奉旨入宫参加新君登基典礼。


    太和殿。


    燕王朱棣在数百位文武大臣的拥戴下,登基为帝,年号永乐。


    这天起,他正式开启了帝王生涯。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一般的高喊,朱棣终于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金銮宝座。


    顿时,他无形中感到了一股庄严、厚重的感觉。


    所谓厚德载物,此刻的朱棣感触颇深。


    天子皇位,没有足够的德行,难以承载住这股压势。


    扫视一边殿前数百位文武大臣,哪个是凡俗之人?


    他们的身后,是一个个树大根深的大族豪门。


    他们高呼跪拜,冥冥之中,凝聚成一股煞气,加持在朱棣身上。


    江山社稷,并非儿戏。


    天命之子,也绝非说说那么简单。


    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坐在这个金銮宝座上的。


    没有足够硬的命,日后多数都要惨死在这个金銮宝座上。


    远的不说,朱允炆就是。


    朱棣内心十分激动,但故作镇定。


    只见他面带微笑,点着螓首,双手虚托,朗声道:


    “众卿平身!”


    哪怕平时私下演绎了无数遍,但真到了这个时刻,朱棣还是浑身发颤,说不出的激动。


    跪拜大礼过后,一切恢复朝纲。


    接下来,新晋的永乐帝要当庭宣诏,册封皇后,东宫太子等等重大事宜。


    燕王妃徐妙云册封为永乐朝的皇后娘娘,这是众望所归。


    殿上三呼千岁,众臣拥护。


    可到了宣诏册封皇太子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


    拥护燕世子朱高炽的大都是旧臣降将。


    而拥护二王子朱高煦的,大都是奉天靖难新贵,新晋的文臣武将。


    最终结果不出徐钦所料,大明永乐王朝的东宫太子,属于世子朱高炽。


    而朱高煦被册封为亲王,封号为汉。


    也就是后世史料里所述的汉王。


    这个诏命还没宣布完毕,下面嗡嗡声不绝于耳,交头接耳的唏嘘。


    高兴的,沮丧的…


    现场一目了然。


    朱高煦那张拉长、扭曲的脸,阴沉得都快滴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