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章 燕宁合流-实施

作品:《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尔等快来见过燕王。”


    “末将见过燕王殿下,如雷贯耳。”


    “拜见燕王殿下!”


    “……”


    三人齐刷刷单膝下跪,行军中跪拜礼。


    “四哥,这是营州左卫指挥使陈文,中卫指挥使徐理,右卫指挥使朱鉴。”


    朱权逐一将宁三卫指挥使介绍给燕王认识。


    “好好,都请起来吧。”


    朱棣虚抬右手,笑嘻嘻开口道。


    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中间那位徐理身上。


    三十三四岁年龄,长得虎背熊腰,孔武有力,一张粗糙的黑脸,浓密的络腮胡子。


    大家坐定,仆人丫鬟们先上茶水和点心。


    “四哥,请先喝点热茶暖暖身子,肚子饿了来几块点心,厨子们还在准备菜肴,一会再给你接风。”


    “嗯嗯,我是有点饿了。”


    朱棣伸出熊掌般大手,用胡萝卜粗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挟起一块糕点,放入自己大嘴里,边嚼边含糊其辞道:


    “十七弟,各位将军,大家一起吃哈,请随意。”


    他反客为主地吆喝起来。


    不过,朱棣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反倒把双方距离一下子拉近,免了许多尴尬。


    “燕王殿下,在下朱鉴,请恕我直言,殿下高举奉天靖难、清君侧大旗,可拥护者却是寥寥无几。”


    “现在听说朝廷派战神曹国公率五十万大军,分兵五路前来围剿北平行都司,不知燕王有何打算?”


    忽然,右卫指挥使朱鉴起身,抱拳施礼之后,开门见山地向朱棣询问。


    他大约四十二三岁的样子,黑脸豹眼,同样是满脸络腮胡子。


    显然,这番话是经宁王事先同意的。


    燕王冷不丁地兵临大宁城下,宁王朱权紧急召集这三位指挥使商议。


    最后决定只放朱棣一人入城相见,先问个明白。


    朱棣目光如炬,他扫视面前四人一遍,沉声道:


    “众所周知,建文帝受齐泰,黄之澄等奸臣蛊惑,登基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实施削藩,对我等叔辈藩王是大开杀戒,肆意妄为。”


    “我等藩地乃太祖高皇帝生前所赐,建文小侄这么做就是违背祖训,我等被迫起兵清君侧。”


    “现北疆一带从永平至山海关,均已在我燕军掌控之下,成功阻隔辽东王朱植来犯。”


    “本王这次前来大宁,就是想与十七弟以及三位将军一起,奉天靖难清君侧,以保我大明江山永不变色。”


    朱棣这番言语,也是他离开北平之时,与姚广孝商议的内容之一。


    首先是正面公开诚邀,倘若朱权等愿意兄弟合力,那是最好不过。


    若公开诚邀不成,再采用第二套方案,则设法里应外合拿下大宁城,尽可能兵不血刃。


    若迫不得已非要开战,也是要将兵力损失,降到最低。


    其实宁王他们也在密切关注朝廷与燕王两边的动向。


    建文帝已下诏要求宁王出兵侧击北平行都司。


    但朱权以塞外蒙元势力虎视眈眈为由,拒绝执行。


    实际他已变相抗旨。


    但他又不想现在就加入到燕王队伍中。


    主要担心燕军不是中央军的对手。


    谁都明白,战争不光是军事实力,还有财力,粮食储备,军需物资调度等等。


    建文朝可以举全国之力,招募兵卒,调运粮草军需。


    而朱棣却是山穷水尽,坐吃山空。


    双方优势强弱,一目了然。


    所以,他采取坐山观虎斗之策。


    刚才,朱棣入城之前,朱权与三位卫指挥使正在商议。


    初步意见,还是保证中立观望。


    至少,目前不能明目张胆地举旗造反,怕日后万一朝廷胜了,大宁都司尚有回旋余地。


    所以,当燕军兵临大宁城下,四人商议结果是,放燕王单骑入城,探个虚实再议。


    等会见面洽谈,由朱鉴率先提出询问,以此打破这个僵局。


    没想到朱棣十分爽快。


    他的回答没有掩盖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讲明来意。


    这反倒显得他光明磊落。


    朱鉴听罢跟宁王对视一眼,微微一笑。


    这些基本符合他们事先预料的情节。


    “燕王殿下,宁王殿下有些话可能碍于兄弟情面,估计不太好说,那就由末将代为言之,请燕王体谅。”


    “众所周知,我们营州三卫的人马也就两万,据说燕军野战军加上守城要塞部队,也就十万出点头。”


    “可李景隆有五十万大军,装备精良,辽东朱植也有三万余精骑。”


    “倘若他们来个南北夹击,就算燕宁合流也是无法抵御的啊。”


    “何况,如果营州三卫一撤走,大宁都司立即会被兀良哈三卫,以及蒙元残余的鞑靼部落占领。”


    “这样,大明边境危矣。”


    朱鉴说这番话时,朱权则低头不语,徐理和陈文两人始终沉默。


    显然,他们都赞同朱鉴观点。


    朱棣可非常人,他闻言则不露声色。


    “十七弟、三位将军,都大家不必多虑,本王此次突然来大宁,主要是为避实击虚的战术考量。”


    “劝说大宁加盟也只是顺带而已,既然十七弟和诸位将军都有顾虑,拱卫北疆也是实际情况,本王完全可以理解,也决不勉强。”


    “只是我城外驻扎的六万部队,这几日的给养,请十七弟帮忙支持一下。”


    朱棣此话一出,朱棣和朱鑫、徐理陈义他们都面面相觑,十分惊讶。


    没想到燕王竟如此的通情达理。


    既没发火又不骂街,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四哥,小弟无能没帮上兄长大忙,请多多体谅。”


    “至于城外六万燕军兄弟们这些天的粮草,饮水等给养问题,请四哥尽管放心,小弟一定满足。”


    朱权站起身来对着朱棣抱拳作揖。


    “那就多谢十七弟了。”


    朱棣同样站起来拱手回了半礼。


    至此,燕王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明白无遗地呈现给了对方。


    目的当然要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坦诚相待。


    这么来回询问应答,屋里原本紧张气氛,一下子舒缓许多。


    “那咱们先饮酒吃食,总不能空着肚皮谈事,对吗?”朱权道。


    “哈哈…”众人开心笑道。


    “也好,客随主便。”朱棣道。


    他长途跋涉过来,还绕过松亭关,急行军十数天才到达大宁,路上饥一顿饿一餐,没吃过一顿饱饭。


    早就是饥肠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