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章 鞭打快牛

作品:《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下官吴用,通政司右参议,拜见少使大人。”


    吴用?


    水泊梁山上的‘智多星’吴用么?


    徐钦多看了他一眼,发现此人当然不是那种机灵鬼,也不像官场老油条,心里稍微舒缓些。


    见吴用手里抱着一本厚厚的花名册,当即笑道:


    “吴参议坐吧,咱们坐下来慢慢聊。”


    待两人落座,徐钦毫不掩饰地直述道:


    “本少使初次到通政司,尚不知司里状况,你先跟本少使说说,咱们通政司究竟有多少属官,具体负责哪些政务?”


    吴用闻言一愣,心里暗忖:


    难道说这位大名鼎鼎的徐公子,还是只官场菜鸟?


    天官不是说这位豪门少年可了不得,天才少年,世间少有。


    吴用心里虽有疑惑,但脸上却丝毫不敢显露。


    只见他堆满笑容,站直身子躬身道:


    “回少使大人的话,通政司乃太祖高皇帝所立,他老人家说政务如水,意在常通,上传下达,成为政务中枢。”


    “尤其是裁撤中书省之后,朝廷也就没了丞相,通政司成了朝廷中枢,事务繁忙。”


    娘的,都说老朱是个老农民,没什么文化。


    不过他搞的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皇权等措施,绝对称之为无师自通。


    他还设计出来一个通政司衙门,成为朝廷各部门之间的总调度室,分水池。


    也就是皇帝陛下的综合事务办公室。


    小爷我从太子办公室副主任,调至皇帝办公室副主任,特么的都是副职。


    可搞笑的是,这些衙门的正职,都不在岗。


    我拿的是副职薪水,干的却是正职的活。


    而且还是担责掉脑袋的买卖。


    我亏大发了。


    等吴用说完,徐钦点头道:


    “那你便说说,咱们通政司具体负责些啥?”


    吴用点头,“最主要的就是奏疏。”


    “在京各部各院寺衙门,所有奏疏,都要送到通政司这里集中,再由通政司分门别类上传圣上。”


    “还有就是各省、府州,边关都司要塞等奏章题本,通政司分发处置。”


    “不是急件或是些小事,就直接分发给各部衙门,让他们处理。”


    “紧要或重大事情,需直送左顺门,交给内廷司礼监,由他们上呈陛下。”


    “等陛下朱批之后,再由咱们明发六部诸司。”


    “民间冤屈上奏,也要先到达通政司,登闻鼓就设在咱司的院内。”


    “有重要事情,通政司主使或少使,可以随时向陛下上奏。”


    “只要百官当庭议事,通政司主使或少使都要参与。”


    “总而言之,各部和京城内外,各省府州等,您都能过问一二。”


    吴用嘀嘀咕咕一顿述职,徐钦听得头皮发麻。


    娘的,通政司的工作职能,小爷我全部归入内阁。


    提前成立悄悄成立内阁。


    什么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权限与职责。


    不过,这样下去我的工作量,无形中大出好几倍哦。


    而且特别繁杂琐碎,事无巨细。


    就像是个万金油,到处都抹一点上去。


    这个年过下来哦,恐怕小爷我要累得散架趴下。


    想到这里,徐钦不由得倒吸一口气。


    说到底,这事还得怪朱重八。


    本来朝廷有个丞相,就是来调理阴阳,典领百官的差使。


    朝堂内外政务,大大小小,都要先经过丞相这一级,上传下达,纲举目张。


    可老朱疑心病特重,就想着皇权独大,于是就废除了中书省,直接以皇帝之尊,兼任宰相,直面六部。


    今后天下事无大小,皆要上呈天子。


    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个衙门替老朱做初步整理,传达圣命。


    毫无疑问,这个职责就落在了通政司头上。


    而通政司主使大人,可以看作是皇帝的大秘。


    六部都是各管一摊,哪怕强如蹇义和夏原吉,都只能负责本部事宜。


    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人,目前已全部转入《永乐大典》的纂修工作。


    太学堂,军学堂的基建项目才刚启动,人员招聘进展不快。


    说白了,这些都是朱棣收买人心的手段,以挽回自己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


    纂修《永乐大典》就已拿出了压箱底的钱了。


    等明年开春之后,把盐矿开采出来,咱们自个有钱了,小爷就蜕变成了大爷。


    据史料记载,朱棣登基不久,很快就觉得自己的政务太过繁琐。


    老朱特么的像打了鸡血似的,每天上早朝批奏折。


    六十八岁还能让妃子捣鼓出一个公主,当重孙来养。


    朱老四可就没有老朱的旺盛精力,就开始设立了内阁,选拔了一批翰林官,充任阁员。


    拨来拨去,也就是解缙,杨士奇等一帮子文人,读书人。


    他们协助天子,处理政务。


    事实上内阁的设立,慢慢占了通政司的权职。


    再往后,朱棣连政务都懒得处理,他热衷于亲征,至死不渝。


    就这样,内阁权柄也是越来越大。


    等到明代中期,整个内阁包括首辅大人,内阁大学士等,那是一统江湖。


    吏部天官等六部都要对大学士俯首帖耳。


    所以说,朝廷的内廷外廷,内阁各部,他们的权柄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各部首领自己的能力。


    碰上强势首辅,六部尚书都不管用。


    但换成软弱的阁老,情况就大不一样。


    不过眼下倒是处在一个很特殊的阶段。


    老朱废除了中书省,部直属天子,吏部天官还是当之无愧的朝堂老大。


    内阁还没有设立,司礼监尚处在“宦官不得干政”的阶段。


    由此看来,通政司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大秘。


    自己这个通政少使,的确算是重用了!


    现在,把解缙和三杨等弄到手下,神不知鬼不觉成立内阁,让他们忙活算了,自己也能轻松一点。


    吴用尚不知徐钦心里在盘算些什么,只是继续介绍道:


    “禀少使,咱们通政司的官职架构,是通政主使,少使,下设左右通政,又有左右参议,另外还有一位专门负责抄录,誊写的司内政务官员若干,大小九品以上就有三十几位。”


    徐钦听罢点了点头,询问道:


    “对了,我听说通政司主使跑路了,现在又是天官挂名,可那些左右通政,左参议呢?”


    “他们都去哪儿了?”


    是啊,徐钦这才醒悟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