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淮安府城迎钦差

作品:《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苏则成在三个月前,还只是一个举人儒生,连个解元都不是。


    更别说是殿试进士。


    因为机缘巧合,得到钦差大臣赏识,破格录用提为文渊阁行走,从八品衔。


    并且继续参与这次‘摊丁入亩’的新政推广工作。


    这期间两次立功,擢升为七品官员,三个月不到功夫,如此不拘一格的人才,这已算是泼天运气。


    可清河县是个大县,知县也是六品衔不说,关键是主政官,要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则成这人聪慧,能干,下官就是担心他缺乏经验…”


    杨士奇不知道怎么回答为妥,只能委婉说辞。


    “这个的确是苏则成的短板,但目前朝廷人才缺乏,国子监的太学堂才运行半年多,许多岗位只能是边干边学边提高。”


    “为官者基本素质要好,能读懂并理解新政,爱国爱民,拥戴当今皇上,这些优点苏则成具备,就让他大胆试一试吧,就算是走点弯路,也无关大局。”


    见徐钦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杨士奇最有顾虑也不可多言。


    就算磨破嘴皮子,也无法动摇钦差之决定。


    杨士奇在马背上拱了拱手,道:


    “下官回到衙门,立即给皇帝陛下奏请的简报中,提及此事。”


    “嗯,知县岗位乃江山社稷之中流砥柱,不能无人领衔,应尽快落实。”


    徐钦点头称道。


    两人又交流了一会,不知不觉间回到了清河县衙。


    ……


    当日下午,夕阳余晖。


    从清河县方位过来的钦差大臣巡视队伍,旌旗招展,穿戴整齐,浩浩荡荡临近淮安府城。


    钦差大臣徐钦身着绛紫色官袍,蟒带玉佩,骑在高大神骏的小雪驹上,慢步走在队伍前面。


    后面是百余位披甲戴盔的翊林卫骑士,和随从官员、衙役差役等。


    最后是一干辎重部队和民伕。


    看起来颇为壮观。


    这样的巡检阵势,即便是在洪武年间,城里百姓也是很少见到。


    建文朝五年,建文忙于削藩,压根就没有京师朝廷高官,以钦差巡检之名,出行于淮安府城。


    文官不是八抬大轿,或是四轮官辇,而是骑马巡检,这十分罕见。


    更出奇的是,这位钦差大臣竟是位少年,年仅十七岁,即身世背景显赫。


    这更是闻所未闻之罕见奇事。


    淮安府署知府、淮安卫指挥使梅辰,率府丞吴清风,指挥同知,佥事等一干文武属官,列队在东城门前迎接。


    城门大开,城墙上同样是旌旗蔽日。


    大明朝日月蟠龙旗,高高飘扬。


    “下官梅辰率府署文武属官,恭迎钦差徐大人。”


    “我等恭迎钦差徐大人。”


    “……”


    徐钦在欢迎队伍前下马,阔步向前,双手扶起单膝跪拜的梅辰。


    现年三十五岁的梅辰,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且文武双全。


    他是大明开国元勋、汝南侯梅思祖的嫡长孙,现汝南世家梅氏少主,声望颇高。


    其父梅义原为辽东都司指挥使,二品武官,因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太祖高皇帝赐死罢爵。


    如今是宁国公主驸马爷梅殷,继承汝南侯爵位。


    也自然而然成了汝南世家梅氏家主之位。


    但梅殷是梅思祖从子,他又非常推崇儒家的正统主义。


    所以,他一心培养大侄梅辰,归还当年大伯梅思祖的恩德。


    “梅大人请起,诸位大人请起,本钦差奉天子诏命,前来淮安福地巡视考察,还请诸位大人多多支持为感。”


    徐钦笑容可掬,微微拱手施礼。


    作为钦差大臣,面对地方军政文武官员,也是要有一番态度才是。


    “徐大人放心,我等一定竭智尽忠,为朝廷效力。”


    “……”


    开场白完毕,徐钦携手梅辰走在回城队伍前面,穿过城门甬道,来到城内。


    两边都是欢迎人群,大家都想目睹这位军神之后的传奇少年钦差。


    “徐大人,下官在府署辕门官厅,为徐大人一行等接风洗尘,请您先移步至禀事厅稍休息片刻,再用膳。”


    梅辰笑盈盈态度谦逊。


    “知府大人不必太客气,本钦差从清河县城过来,五六十里路程不远,也没什么尘土可洗。”


    徐钦后世的调侃式风趣回复,对于场面上一本正经的古代人而言,还真有些不太习惯。


    梅辰尬笑了笑,在前面引路。


    徐钦几乎与之并肩而行。


    杨士奇等在后面跟随。


    翊林卫由副百户统领,列队在府署前广场待命。


    而跟随徐钦进入厅堂的,除了杨士奇,侍卫徐三郎,还有新晋百户李小旗。


    “徐大人,这边请!”


    梅辰指引着徐钦,来到一座小楼前,丫鬟拉开左右大门,他们走了进去。


    禀事厅是府署听政议事之处,相当于后世的敞开式会议厅。


    而禀事厅偏厅,就是豪华的贵宾休息室。


    偏厅很宽敞,雅致整洁,清一色红木椅子和茶几。


    厅四周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皆是名家之作。


    “淮安是个好地方啊!”


    徐钦第一次登历史名城的官方衙门,颇为感叹。


    “怪不得梅大人舍不得离开此地,淮安府一向人杰地灵,盐务漕运,农耕商贸都是得心应手,民间富裕,就是本钦差到此,也有些舍不得离开了。”


    这番话不知是有感而发,还是别有用意,这让梅辰、吴清风等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中专门点了两处,盐务和农耕,这让梅辰等人头皮发麻,心惊肉跳。


    最近淮安府署提出食盐提价征收新政,无论是代表朝廷的盐运司衙门,还是代表永乐帝的锦衣卫,都十分关注此事。


    只是双方着重点完全不同。


    盐运司是正常的业务关注,而锦衣卫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纪纲关注的是征盐新政背后的秘密。


    徐钦当然也一样关注,他则是在分析和推断清正教,以及汝南世家的梅氏,会有什么样的谋略。


    至于农耕这块,当然是钦差大臣这次巡检的首要任务。


    摊丁入亩,对辖区内所有垦地进行重新丈量统计,分级定税,废除徭役,加大农垦劳动力的投入,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废田废地。


    这些,在场的所有大小官吏,都是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