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三个问题!

作品:《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一刻钟前。


    奉天殿。


    外面的惨叫声,这里其实是很难听到的。


    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


    紧张与恐惧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按照道理来说,此时就应该下朝了,可是朱元璋不开口,他们根本不敢动弹。


    这种近乎死寂的环境,几乎要把人逼疯!


    户部一众官员,擦了擦自己的冷汗,实在忍受不了的,差点腿软摔倒在地上,幸而凭着恐惧,生怕被那位陛下注意到这里,还是勉强撑住了。


    众人皆知。


    时间过去的越久,死的人就越多。


    要知道就在上朝之前,他们还以为圣上只是光打雷、不下雨、


    现在想来,是何其可笑!


    可是。


    真要说起来,按照百官的想法,是没错的。


    当今这位陛下,不可能不清楚税粮征收前,空印案所形成的“无奈局面”。


    并非是下面人故意欺瞒,而是不得不如此!


    在所有人看来,这只是圣上一时愤怒而宣泄的话。


    甚至为了不损圣上威严。


    有好几位臣子,还“贴心”的提出了星象之变。


    九五之尊的话,一言既出,收不回来。


    但上天的警示,总能让陛下不损“威严”而适时收手。


    然而现在的结果,就是对他们最无情的回应。


    他们想不通。


    或者说惊恐之余,还有最大的疑惑。


    而那封奏疏,却是答案!


    此案,是圣上故意谋划而起!


    圣上有如此大的反应,恰恰说明那封奏疏说的对的。


    所以……


    那封奏疏,之后到底写的什么?


    苏贵渊?


    九品检校?


    这一刻,百官想忘记这个名字都难。


    ……


    而正在这时……


    “陛下!”


    毛骧很快回返。


    “这么快的时间,就查清楚了?”朱元璋直接看去,余光还瞥了一眼奏疏。


    “回陛下。”毛骧似乎不知道怎么回答。


    “根据手下们说,昨夜从头到尾,苏贵渊的家中都是一家三口。他们连夜守在外面,没有任何人出入那方小院。倒是第二天,收奏疏的时候……是……”


    “是什么?”朱元璋皱眉。


    “是其家中的孩子,拿给苏贵渊,然后苏贵渊才拿给他们的?”


    “嗯?”朱元璋眯了眯眼。


    “还有……”毛骧又忐忑说道。


    “有什么说什么,一块说完,别给咱吊胃口。”


    毛骧赶紧道:“苏贵渊这五年来,一直都是检校。一家三口依赖其岁俸,也仅仅只是饱腹。”


    “而且,这封奏疏,从一介九品检校的身份上书,其实并不能保证陛下能亲眼看到,若真有人指使,也该是朝官的奏疏。”


    洪武年间,官员的俸禄并不多,九品检校的就更少,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些朝廷收回来的“茶叶”或者“布匹”,充当岁俸。


    这全是因为,大部分的支出都在北伐的军费上。


    也算是人人心里清楚的一笔明账了。


    而毛骧说出这话的意思,也很简单。


    从头到尾,一方小院,一家三口。


    五年时间,职位无晋升,家财不丰盈。


    你要说他们后面有人指使,这实在说不过去。


    而朱元璋又怎么不知?


    从刚才查看,到那户部主事的回答,其实线索很清晰。


    让毛骧查,也只是想看看有个什么万一。


    但现在。


    事实摆在面前。


    可正因如此,朱元璋却越发觉得荒诞。


    “哼!难不成这还真是那个六岁的小孩子写的?”


    “笑话!就算是当朝的你们,也不见得能说出这些!”


    “不可能!绝不可能!”


    朱元璋摆手。


    查的越清,这个事实就越荒诞。


    一個六岁的孩子给咱上奏疏,已经够是天下奇闻了。


    现在还说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差点也让百官得知。


    都怪那钦天监,非要说什么星象之变!


    若非如此,哪有这叽叽歪歪的事?


    找个机会,也得把他们办了!


    喜欢当百官的口舌?


    那是逮着机会,在背地里吹阴嗖嗖的风。


    朱元璋心里暗骂一声。


    忽然想到什么,直接看向毛骧。


    “苏贵渊呢?”


    毛骧连忙道:“苏贵渊今日被拉到午门处斩……怕是……”


    眼看着朱元璋瞪起眼睛。


    毛骧连忙反应过来,“臣这就去看……”


    ……


    “斩!”


    午门之外。


    随着苏贵渊脑海中,浮现出往昔的一幕幕。


    他整个人也似乎陷入一种自我怀疑之中。


    他的内心似乎对过去的自己,发出了一遍遍的咆哮。


    最后抬起头时。


    便是那沾着鲜血的屠刀。


    嗤!


    屠刀落下!


    苏贵渊清楚的感觉到了,自己被砍得“尸首分离”。


    他甚至转过头,看见了旁边上司李协的脑袋。


    圆滚滚的跌落地面。


    鲜血飞溅到了自己的眼睛里……


    他下意识的眨眼。


    等到他睁开眼时,却发现,李协头颅的眼睛跟自己对视。


    其眼神之中,似乎还残留着一抹荒诞?震惊?匪夷所思?


    苏贵渊已经分不清,是具体哪种情绪。


    他此刻脑海里,一团乱麻!


    然后他抬头。


    眼神空洞而茫然,看着站在旁边,一身锦衣蟒服,此刻举起手中之刃,挡在那原本应该落在他脑袋上的“屠刀”!


    苏贵渊身形呆滞。


    我没死!


    “都督!”


    而与此同时,旁边的刽子手,动作却非常快,连忙单膝跪地,恭声称呼。


    “圣上口谕,宣苏贵渊进殿!”


    “起来,圣上有话问你。”


    毛骧说完,便径直往前走去。


    苏贵渊还愣在原地,久久反应不过来。


    但他的身体,却有些不受控制的僵直的起身。


    旋即走开两步。


    又转身。


    看向自己等死的位置,又看向李协圆滚滚的脑袋。


    一个死了。


    一个活了!


    苏贵渊瞳孔一缩,他猜到了是什么事情。


    刚才因为愤恨,因为绝望而死寂的心,似乎重新跳了起来。


    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那封奏疏!


    而毛骧注意到他的停顿,不由淡漠道:


    “跟着,不用留恋,早死晚死都是死,你若真死在了那刀下,有些事情倒是说不清了,但你没死,说不定你比他更倒霉!”


    “替换奏疏,胆子倒大!”


    苏贵渊紧紧地攥起拳头。


    看过了这么多人被斩首,想到了自己曾经的种种,似乎之前一切的观念,都在那屠刀下,分崩离析。


    劫后余生?


    不!


    他已经死过一次了!


    但以此换取的。


    毛骧的话他听得非常清楚,却是儿子的“危险!”


    绝对不行!


    他心情激动,但也只能跟着毛骧,一步步的朝前走去。


    从左右两道腋门进入午门,又进奉天门!


    不知过了多久。


    终于。


    毛骧停顿脚步。


    而苏贵渊的眼神,却是扫视四周,他从来没有来过这里。


    这里站在门外的,都似乎是他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一刻钟,一千九百五十步!”


    他呢喃自语。


    毛骧淡漠的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


    只是看向前方,高声道:


    “圣上,苏贵渊带到!”


    大殿之内,大明近乎所有的高层官员都在这里。


    但却落针可闻。


    不多时,朱元璋的声音,徐徐响起。


    “苏贵渊,咱只问你三个问题!”


    毛骧看向身旁。


    苏贵渊表情不变,只是眼帘低垂。


    “第一,这奏疏,出自谁的手笔?”


    “第二,这奏疏上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第三,你们想干什么?”


    话音刚落,朱元璋的声音就再度响起。


    “不急,想清楚了再回答,问题都很简单。”


    “但是说错一个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