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作品:《穿二代捡漏日常

    把孩子哄睡之后,又开始夫妻俩人盖着棉被纯聊天。


    贞娘这半个月来又琢磨了好几种针法,带着大丫、二丫已经非常熟练的随意切换了。


    她还给这些针法取了几个简单好记的名儿,又绘了简单的针法图,就放在书房的书架上。


    在此之间,陈太和妻子也来过两次。


    一是地种完了过来与她说一声,她离近若是有时间,过个七八天去地里看上一看,大概看下发芽情况,若是有大片面积的少苗,就需要补种。


    二则是陈大嫂过来给她送上次她绣的两只小鹿。


    那衣裳是给赵珠做的秋装,孩子打出生至今,穿过的新衣裳也就那么两件。


    如今日子好过些了,贞娘便多给她准备了两件,上面的图案也是尽量吉祥又可爱的绣,即可以自己练练手,又可以让孩子穿是漂漂亮亮。


    当时赵桐满月时,贞娘便与陈大嫂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不过这件事在没成之前,她求大嫂保密。


    便先拿着这件新衣裳,让大嫂去赶集的时候,带上找个铺子问问,这样的双面绣可么吗?


    双面绣其实不适合做衣裳。


    不过做屏风、扇子倒是极好。


    陈大嫂将县城里的几家有绣活业务的铺子都问了一遍,大家都乐意请她绣东西,价格都跟商量好的一样。


    图案、布料、针线均由对方提供。


    时间则根据绣品的大小。


    贞娘就先接了两件试着绣,现在已经快完工了,是件不足一尺的圆形小屏风。


    陈大嫂手里也没活,这段时间也来家和她们一起绣。


    这件绣品从头到尾四个人忙了十天了,再过个二三天就完工了,到时候每人能分一两银子,大丫和二丫早在七八岁的时候,就给县里的铺子做绣活了,两个孩子一个月忙来忙去,也不过才赚七八百文。


    所以,贞娘这件小小的桌屏能拿到这样的工钱感觉特别满足。


    待她绣得更好一些,应该还能多拿些银子。


    饶是黑暗中,赵护也能看到她双眼闪闪放光。


    赵护没打听过这一行的价格,知道她们每日也不过是绣一个多时辰,便没拦着,反而道:“娘子可真了不起,日后咱们这一家子可都得靠着你养活了。”


    贞娘笑着推了他一把,随后正色道:“这事我与你说,你可别说漏了嘴,我告诉大丫和二丫,这事不让大嫂知道。”


    两孩子年纪已经不小了,想攒点私房钱。


    两人告不告诉父母那是两人的事,但他们一家绝对不能说漏了嘴。


    赵护道:“放心吧,我嘴严着呢。”


    而且他也没机会与赵大嫂说话呀,那丫的一开口就跟吃了枪药似的,非喷你一脸砂子不可。


    让两人不告诉父母,是赵老太提出来的。


    两人每个月还会接原先铺子的活计,不过赚得银钱赵大嫂直接就领走了。


    赵大嫂先前嘴上说,要给两个女儿攒嫁妆钱,可家里谁不知道,她也只是打着旗号闹着分家单过呢。


    如今去了县里,一家三口一次没回来过。


    贞娘好奇道:“你遇到过大哥吗?”


    赵大龙还真去找过他一回,说是自己接了个买卖,要与一起去府城修寺庙,赵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做过泥瓦匠,有一次从屋顶摔了下来,摔断了腿便断了这门收入。


    赵大龙也给父亲打过几年下手。


    修屋子这些,他倒还真上得了手,说是这次出去得半年时间,若是家里有什么事他多担待一些。


    本想给他留点银子的,被赵护给拒绝了。


    赵护还给他提了两坛子的青瓜条。


    赵大龙与他说了大嫂与云哥儿的住处,也是想着自己不在了弟弟多少能照看着一些。


    赵护都一一应了下来。


    贞娘听得暗暗咂舌,“所以,大哥已经去府城了?”


    赵护点头,“走了有七八天了。”


    贞娘感觉在赵大龙回来之前,大概可能也许她是看不到赵大嫂了。


    不过这样了好,少了个刺头,一家人日子更舒坦。


    赵护见她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揉了揉她的头,“我这段时间也要走了,八月底或九月初回来,你也瞧见了,咱们家的小柿子是能换些钱的,要是眼睛不舒服就别绣了。”


    贞娘嗯了一声,扭头往赵护的身边挪了挪。


    她家相公也太好了,嗯,感觉有点不踏实,所以她得多赚点钱。


    赵桐早上起床时,屋里已经没人了。


    赵桦和赵珠在院里伊伊呀呀的背书,两人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传进他耳里。


    到了午饭点他爹才从外头回来,满头大汗,但整个人却很兴奋,“我已经把图纸和要求都与三大爷说了,过个三四天那个小推车就能做好,我还让三大爷多打磨几遍,以免有什么倒刺伤到孩子。”


    赵桐眼睛立马瞪得像铜铃。


    真是太感动了,他这个不靠谱的爹,居然真给他做小推车去了。


    呦喝~


    他以后也是有坐骑的人了。


    赵桐开心地啊啊啊地手舞足蹈。


    赵护笑着捏了捏他的腿,扭头对啃着青瓜的赵珠道:“中午给你们做道麻辣香锅吧。”


    赵珠没听说过,不过一听这名字就感觉超好吃。


    于是,嗯嗯地点头,末了还十分捧场地说了一句,“爹做的菜都好吃。”


    赵桐虽然不知今夕是何年,可赵护这等番茄鱼、豆角焖面、麻辣香锅的各种吃食,他感觉可能不是“土著”。


    再结合陈老太前段时间随口说的“赵护自打进了县学可懂事多了,你爹若是知道你如今过得这般好,定会含笑九泉的。”


    他爹是去年腊月进入县学成为生员的。


    赵桐估摸着,在腊月之前,是他爹的原爹,腊月之后就是他现在这个爹。


    赵桐也只是猜测。


    毕竟以国人什么都能做吃的尿性,既然有了西红柿,那番茄鱼自然是也是必不可少了。


    至于麻辣香锅也并不是后世才有的,比西红柿还要往前推上几百年。


    还是再观察观察吧!


    赵桐胡思乱想之际,赵护那边已经配好了底料,一股香浓的味道再次飘了过来。


    引得赵桐嗷嗷嗷地踢了几下床,该死的,他什么时候才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