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 40 章

作品:《在古代悠闲种田的日子

    []


    两人缠着亲了好一会儿,大河轻轻抽手,准备起身,玉娘又将他一拉。


    “大河,你……你不……不喜欢我了?不……许……走……”


    玉娘此话一出,大河浑身一酥,哪里还走得动?


    今夜的油灯放得多,灯芯也粗些,屋里比平时亮堂。玉娘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就是想紧缠着大河不放。


    玉娘清醒片刻时,脑子里竟然想到一句话:酒后“乱”性。


    不会吧,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自己,但她此时确实无法控制住自己。


    好吧,反正大河是自己的男人,这也不算过分吧。


    不知过了多久,玉娘是真正睡着了。


    大河蹑手蹑脚起了身,穿好衣物,来到父兄身边,得一起守岁咧。


    郑老爹眯着眼瞅了大河一眼,感觉他不对劲,但没说啥。毕竟郑老爹自己都醉得脑子不清醒了,坐在那儿一会儿打瞌睡一会儿抬头瞅一瞅,晕晕乎乎的。


    大山也瞅了二弟一眼,见他那张脸红得跟猪肝似的,还低着头不好意思见人,寻思老二啥时候酒量变小了,人也变腼腆了?


    不正常!


    大树却直接问道:“你和二嫂体己话恁多?说了这么久?”


    大河仍低着头,“反正……没啥事,就多唠唠呗。”


    大树哪里知情,“唠得脸红脖子粗?二哥,你可没俺喝得多。”


    忽然他又笑道:“是不是二嫂埋怨你,不许你多喝的?”


    大河仍埋着头,“你二嫂才不管俺这些,她自个儿都喝迷糊了。”


    大山听了不禁轻笑,“你大嫂酒量强些,再喝二两她都不会醉。”


    三弟大树摇着头笑道:“才不咧,咱娘海量,你啥时候见娘醉过?”


    大树此话一出,大家都觉得有理。郑老爹迷糊中忽然来了一句,“哪日让俺和你娘喝个够,俺和她好好较量一番。”


    三个儿子听得笑出了声。


    父子四人就这样一会儿扯几句一会儿打瞌睡,时不时来门前给篝火添柴。


    黎明时分,郑老爹扛不住,回屋里睡去了。兄弟三人往篝火的柴灰下埋了九个红薯九只鸡蛋,还把陶釜架了过来,往里放了高粱,这就算把巳饭给准备好了,然后各自回屋躺会儿。


    *


    大年初一,村里十三户人家相互串门拜年。


    大年初二,女眷皆回娘家。


    从大年初三起,家家户户忙着走人家和待客了。每日都忙到脚不沾地,但每日都热热闹闹,欢声笑语的。


    到了大年初十,家里床底下的豆腐长出长长的白毛,可以起板拌盐拌花椒粉,一一装陶罐里了。


    元宵节这日,全家人吃上了霉豆腐,也赶了集。


    没想到带一罐霉豆腐去集上,竟然换了小半罐芝麻回来。


    只不过这里的元宵节没能看花灯,毕竟是山沟沟里,不作兴花灯。


    但作兴吃汤圆,家家户户都包汤圆吃。


    原来韦氏用霉豆腐换芝麻就是为了包汤圆吃啊。玉娘也学着大嫂的样子,拿着石棒碾着炒熟的芝麻。


    别看工具不够先进,碾起芝麻来也挺快。


    一家人围桌吃汤圆时,韦氏发话了,“过个年花了好几百文,当真是奢侈了。大树还未成家,今年咱家还得攒着劲干咧。明日就要开始下地开活,他爹,你分分工吧。”


    郑老爹却微拧眉头,像是有事。


    “赶集时村长和俺透了个信,咱雅正县换了县令,要大兴水利,扩充农田。说明日辰时每户当家的都得去祠堂等镇吏过来。”


    花姑等不及地说:“爹,这是大好事啊!”


    言下之意:爹你咋还皱眉头?


    郑老爹点头道:“好事是好事,就是不晓得如何大兴水利,如何扩充农田?村长猜测,肯定要每家出几个劳力。”


    此话一出,大家沉默了,难道要挖宽河道?或是直接挖个湖?可别费时费力,最终不成事啊。


    玉娘却觉得,应该是修沟渠,将长江的水引流过来。


    不过还是等明日听得确切消息再说吧。


    玉娘吃过汤圆就开始为明日辰时的教学好好备课了。这段时日她也没闲着,夜里总要读读书,再抄抄书,如今已经抄好两本了。


    她打算送给郑本善和郑经这两个上进好学又聪颖的孩子。


    正月十六,春光四溢,树头上冒出了绿芽,鸟儿在枝头上欢唱。


    玉娘在给学童们上课。


    新年第一次课,学童们也听得格外认真。郑本善和郑经更是长本事了,才在课上学两首与春日相关的诗,他们竟然能仿着作诗了。


    课后,玉娘回到家,见一家人都围桌坐着,等她一起吃巳饭。郑老爹也好趁此说说辰时在祠堂里得来的消息。


    郑老爹面色不改,道:“玉娘回了,咱先说事,说完就吃饭,饭后着手干活。”


    一家人端坐着。


    “镇吏说,镇上今日张榜了,咱杏花镇要修水渠,将江水引流至此。但是咱杏花镇各村住得散,归属咱镇的地方弯弯绕绕得有个三十多里长,分到咱郑家村有四里长。”


    四里?两千米,这长度的工程应该不算大。不过玉娘知道,这里的度量衡不太一样,相差应该也不会很大。


    可是一想到只有十三户人家,要修出一条四里长的沟渠,至少得半年吧。


    郑老爹接着说道:“修好水渠,可以将渠两边的地改成农田了,往后就能顿顿吃上白米饭,不至于像往年那样只有年节才能吃上白米饭。”


    花姑急道:“爹,一家出几个劳力,耽误种地不?”


    “村长开始说一家出四个劳力,很多人家反对,最后定成每家出三个壮劳力,估摸着五个月能完工。”


    “三个壮劳力?那咱家……”花姑生生将后面的话咽了下去,意思是,除了公爹,家里只剩下三个女人来种地了!


    韦氏听了也觉得不妥,“他爹,咱家得种七亩半的地和一亩半的水田,靠你和俺婆媳三个女人怕是难,玉娘还得教学童,再者,她身子弱也不宜干粗活,不能累着。”


    玉娘可不想打退堂鼓,忙道:“娘,粗活我能干,我要和爹娘、大嫂一起下地。”


    郑老爹再把后话补上,“大家一起商议了,说有些妇人干活比得上男人,为了不耽误地里的活,每家可以出两个男劳力和一个女劳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