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2 章 沿着旧路下江南
作品:《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全本免费阅读
李世民的愤怒,朝臣们能理解,但不以为意。
如果是大汉的皇帝,恐怕已经举起屠刀。但大汉已经是好几百年前。
在律令上,抗旨不去做官,或者任期未到又未得皇帝允许就挂印离开,都有相应刑法。前者身死,后者流放一年。
但晋朝第二任皇帝就大权旁落,臣子不理睬皇帝的任命成了士人“傲气”的象征。
北齐皇帝高洋曾将青州长史迁为光州长史,因青州是大州,光州是小州,魏恺就拒绝去赴任。高洋也赦免了他。
在后世人看来只挑肥缺是贪婪,在魏晋南北朝的士人看来,挑肥缺才证明他们清高。
卢祖尚的挑剔在他们看来不算什么,甚至暗地里还夸卢祖尚清高。
不过卢祖尚惹了皇帝不高兴,去大理寺走一趟,免官也是理所当然。如果卢祖尚将来无法出仕,那也是卢祖尚为了清高选择的代价,是卢祖尚自找的。
至于薛道衡和晋王李玄霸这一对老弱愿意去岭南吃苦,他们也愿意夸赞。
“卢祖尚是清高自矜,我和薛老师是鞠躬尽瘁,夸,都可以夸。”
李玄霸收拾行李时,薛收气不过,决定在李玄霸府中住到李玄霸离开,天天对着李玄霸骂卢祖尚,也骂夸赞卢祖尚的人。
薛收愤怒道:“毁诺之人还能叫清高自矜?!”
李玄霸道:“你这不是看清了他此事的道德弱点吗?为何不弹劾?”
薛收憋屈道:“朝臣皆知卢祖尚得罪我,我若弹劾他,岂不是公报私仇?”
李玄霸摇头:“于公,卢祖尚无错?”
薛收道:“不仅有错,还有罪!”
李玄霸道:“伯褒因担忧别人说你对卢祖尚有私怨,卢祖尚有罪你却不上书弹劾,岂不是沽名钓誉的虚伪之人?”
薛收脸色大变,眉头紧锁。
李玄霸笑道:“二哥重用你我时,有人曾上书,说你我皆是二哥亲近之人,二哥应该避嫌。二哥却道,任贤不避亲。因是亲近之人,就要无视对方的功劳和才华,不给对方相应的待遇,岂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行昏君之举?”
薛收眉头舒展:“陛下还说过这句话?”
李玄霸点头。
薛收道:“任贤不避亲,弹劾也不该避开私怨。公事公办才是君子所为。”
李玄霸道:“想明白了?快从我家里搬出去!不要每天敲门叫我起床陪你散步吟诗!”
薛收讪讪道:“我看你就不是真心想去劝慰我,只是嫌弃我。”
李玄霸点头:“是的,还不快滚。”
薛收在李玄霸家里多住了两日才离开,以报答李玄霸的嫌弃。
李玄霸气得整日冷脸,但还是纵容薛收。
宇文珠哭笑不得。
李玄霸知道薛收心里苦闷,为让薛收随时去烦他,便与宇文珠分房睡,独自去了薛收居住的院子居住。若李玄霸不想让薛收打扰他睡
懒觉,只要回宇文珠身边睡,薛收脸皮再厚也不可能去打扰。
但李玄霸一边嫌弃薛收,叫薛收快滚,一边又在行为上继续纵容薛收。宇文珠真不知道该说郎君什么好。
或许郎君的友人们都知道郎君嘴硬心软,所以一旦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会去找郎君吧。
长孙康宁听了宇文珠的吐槽后,点头赞同,跟着吐槽:“二郎说,他心烦了就会把友人揍一顿。叔郎烦躁了,只是嘴上厉害一点。所以哪怕他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友人也只会拽着叔郎不放。叔郎还是太心软了。()”
长孙康宁吐槽得超大声,李玄霸就在门外,听得一清二楚。
李玄霸心里憋气,又不能对嫂子和妻子发。
于是他写信给房乔、杜如晦和魏徵,叫他们赶紧滚回来。
你们再不回来,朝堂风气又要变坏了!
李玄霸又给王云写信,让他以嫌贫爱富什么时候变成了清高?()”为题目,好好发挥他身为大儒的舆论引导作用。
为了春闱,房乔、杜如晦和魏徵三位宰辅必须回来,已经在半路上。
等他们三人回来,卢祖尚可别想轻易从大理寺里出来。
王云已经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大儒朋友。他们一旦对卢祖尚口诛笔伐,民间舆论也不会这么容易过去。
李玄霸把春闱已经定下的经义题目撕了,重新以卢祖尚之案为材料,让考生们从四书五经中寻找例子,阐述先贤和自己的看法。
第一场较为完善的科举会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题目一定会代代流传,所有史书都会收录。
如果科举会试中的一个题目还和当时历史事件有关,估计后世王朝和新时代都会将其作为研究热门课题。
这么有趣的事,营销号时代来临时,网络段子也必少不了提一嘴。
卢祖尚不想去岭南赴任罪不至死,李玄霸没想杀他。但既然他做了这件事,大概就不怕后世人一直念叨吧?
“原本历史中的杜克明也曾辞去县令一职,但他是赴任之后辞官而归,走的是正式流程,朝廷派了新的县尉去接任。”
“现在公卿们逢事便说魏晋南北朝,怎么不提大隋?他们在大隋忤逆隋文帝和隋炀帝试试?”
宇文弼接到弟子的来信时,差点急得骑马回京。
薛道衡那一把老骨头非要去岭南受罪就罢了,李大德你怎么也跟着去?难道朝中无人,只有老弱?!
高丽见大唐越来越强盛,心里惧怕,最近小动作不断。宇文弼犹豫之后没有回京,只是从涿郡上书,连带着把满朝文武都骂了。
现在高颎守西北,自己守东北,长孙晟抚西域,薛道衡抚岭南,全是一群两只脚都快入土的老翁在最艰苦的地方吃苦。
晋王李玄霸自幼体弱,曾被隋朝太医担忧活不到弱冠;他先在河东郡被人暗害,几乎丧命;又跟着陛下南征北战,一路颠簸;哪怕当了晋王也矜矜业业,从未歇息。
岭南告急,陛下挑选了
() 一位年轻强壮的将领去协助薛道衡镇守岭南,这人居然对皇帝陛下毁诺,导致晋王殿下伤寒未愈就拖着病躯去岭南善后,你们还说清高?
满朝公卿年富力强,却一点苦都不能吃,边疆全靠我们和晋王这样的老弱守,大唐的朝臣们真是清高啊!
陛下居然容忍朝堂变成这样的风气,连隋炀帝时期的朝堂都不如,陛下你不反省一下吗?
李世民看到宇文老师加急的上书傻眼:“啊?什么?我不如隋炀帝?!()”
李玄霸在李世民的寝宫里翻箱倒柜,给薛老师选礼物。
李世民喜欢华丽的东西。虽然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被迫比其他皇帝稍稍节俭一些,但内库里最好的东西他都会放在自己的寝宫,每天看着心情就很好。
宇文老师说气话,你听听就过了。魏玄成还没回来呢。他居然没让人快马加鞭提前上书,很明显回来要闹个大的,你就当先适应一下。㊣()_[(()”
嗯,这个老师可能喜欢。
李世民尖叫阻止:“阿玄!那是王右军的字,给我住手!”
李世民扑到李玄霸背上,阻止李玄霸把他最喜欢的字拿去送人。
“这个这个,这个给薛老师。”
李世民给李玄霸塞了一幅画,把王右军的字紧张地藏在怀里。
他知道李玄霸要来搜刮他的好东西时,就把喜欢的字画都藏在长孙康宁那里。但这一副字他昨日刚看欣赏过,忘记收进去了,差点遭了李玄霸毒手。
李玄霸嫌弃:“小气。”他就说怎么会有一幅王羲之的字在桌上,还以为二哥终于放弃当王羲之脑残粉了。原来是二哥忘记收了。
李世民见李玄霸没来抢自己怀里的字,松了口气。宇文老师骂他的郁闷都散了。
“高老师、长孙老师、宇文老师和薛老师明明是自己抢的事,秦叔宝他们都愿意去,老师不肯。”李世民无奈道,“现在老师依次骂群臣欺负老弱,群臣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李玄霸道:“要怪就怪卢祖尚和夸赞卢祖尚清高的人。从古至今某个地方出现一个匪夷所思的坏人,会连带那个地方所有的人都被地域黑。比如杞国的杞人忧天,宋国的削足适履。现在宇文老师骂满朝公卿,何尝不是一种地域黑?”
李世民道:“别连着我一起黑啊。”
李玄霸笑道:“你是皇帝,朝臣的错都是你的错,哪怕卢祖尚的错都是你的错。谁让你识人不清,找了个毁诺的小人托付重任?我明天就离开长安,地域黑黑不到我。”
李玄霸让陈铁牛扛着个大箱子,从李世民寝宫里大摇大摆地离开。
去搜刮东西时,李玄霸提前和母亲和李渊打过招呼。出宫时他会带着很多东西,就不再与母亲和李渊告辞了。
窦慧明很担心李玄霸的身体。但儿子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她只能叮嘱李玄霸注意身体,不能阻止李玄霸前去岭南。
“三郎放心,窦家的人我压得住,不会让他们给你和二郎添麻烦。”窦慧明承诺道
() 。
窦慧明虽已无近亲,但窦氏宗族人还有很多。
仗着自己是太后娘家,窦氏族人时常有违法乱纪之事。窦慧明常下旨规劝。
同是外戚,长孙父子在草原荒漠上奔波劳累。哪怕晋王和楚王的亲家都十分节俭谨慎,深怕做错事连累晋王和楚王。
我父母兄长早夭,你们与我关系最近的也不过是堂亲,居然比皇后的父兄还要狂妄无礼,你们是逼我亲自下手整治你们吗?
若窦慧明已经故去,窦氏族人仗着李渊和李世民对窦慧明的旧情,还能肆无忌惮;窦慧明活着,他们要借窦慧明的势,就要窦慧明本人同意。
窦家人老实了不少。连脾气最为暴虐的窦轨都平和了不少,最近新买的仆人居然活过了一年。
“母亲做事,何须我担心?不过二哥那里我真的很担心。我离开京城后,无法劝阻二哥别胡来,母亲要多操心了。”李玄霸给二哥虚空告了一状后,才坐着马车晃晃悠悠离开京城。
他先坐马车到渭水到黄河,黄河不能行船的地方又坐马车,然后就可以从黄河坐船一直坐完大运河全程,由江都入海,乘坐海船到岭南。
半路上,李玄霸遇到了被他提拔治理黄河的姜承,和自诩他友人的王弘直。
李智云回京后,王弘直接替李智云继续主持治理黄河。
经过
李玄霸和李智云的梳理,黄河两岸再无势力阻碍王弘直清丈田地,疏通被他们堵塞的渠道。
王弘直自学成才,居然也有几分水利专家的模样了。
“不来京城?”李玄霸笑着问道,“你这模样都不像个名士了。”
身穿短打的王弘直笑道:“谁说我不像个名士?我就是名士,名士就是我这样。”
李玄霸夸赞道:“你这话确实是名士才能说出来的话。”
听了王弘直这句话,李玄霸决定接受这个朋友。
“你这次不参加科举吗?”李玄霸又对姜承道,“你的才学肯定能考中,不缺考试的时间。”
姜承道:“科举也是为了当想当的官做想做的事,我现在就在想做的官做想做的事,那么何必多此一举?”
李玄霸道:“你们俩怎么都这么狂傲?全都要当名士了?”
王弘直大笑:“我是你的朋友,他是你这个伯乐相中的好马,你是狂士,被你看中的我们就算不是狂士,名士还是能当一当的。”
李玄霸失笑:“好吧,是我的错。”
王弘直已经和姜承成为了朋友。李玄霸也认可了王弘直和姜承这两个朋友。
李玄霸的熟人很多,朋友却很少。
有的人已经和李玄霸相处了十几年,在李玄霸眼中也是熟人。王弘直和姜承与李玄霸相处的时间很少,但他认为这两人已经是朋友。
王弘直和姜承乘船将李玄霸送到了洛阳。
阎家兄弟正在洛阳修缮洛阳城池。
王弘直和姜承不仅要修缮黄河堤坝,也要整修大运河。
姜承对大运河有些意见。()
因大运河的线路是为了隋炀帝游玩和向高丽出兵方便,所以规划并不合理,很容易堵塞。
?本作者木兰竹提醒您最全的《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尽在[],域名[(()
姜承认为,大运河最主要的功能是贯通南北。洛水是黄河支流。夏季黄河水患容易让洛水泛滥,河底泥沙淤积;冬季黄河水流减少,洛水几近干枯,还会结冰。本就没有通行大船的条件,全靠人力勉强支撑。
应该直接由涿郡向江都修筑大运河,将大运河截曲取直,这样维护的费用才低,运河运行也更长久。
洛阳处于中原腹地,道路本就四通八达。运河完全没必要非要通过洛阳。
李玄霸知道姜承说得对。
历朝历代都修运河,就隋炀帝修运河亡国,连从开国起就烂得没变的元朝都没有因开运河亡国,亡国的导火|索是大修黄河和变钞。除了隋炀帝急功近利,把几年的大工程非要几个月做完之外,他修大运河是为了自己游玩和征讨高丽,所以对运河的科学性考虑不多,工程量自然就更大,效应却没有想象的大。
唐朝建立后,很注重对大运河的维护。但在开元年间,大运河洛阳段也几乎已经荒废。
唐玄宗宁愿命令裴耀卿改善黄河漕运,直接由黄河、渭水向长安供粮,也不愿去维修洛水;
五代时有好几个国家定都洛阳,重启洛阳漕运,但也已经难以恢复往日繁华;
至北宋,从宋太祖起,宋朝皇帝都热衷改善隋唐大运河,试图迁都洛阳,但都因为洛阳漕运不变作罢。
“如果只看经济效益,那大唐也不会定都长安了。”李玄霸道,“大运河迟早会改道,洛阳迟早会失去漕运枢纽的地位变得衰落,但不是现在。”
或许再过百年,大唐统治稳固,洛阳身为中原腹地的重要性会不复存在,但现在是唐初。
姜承听懂了李玄霸的话,叹气说自己会努力修补大运河,让大运河多运行几十年。
“希望我的后人能修一条永世存在的大运河。”
在洛阳渡口送别李玄霸时,姜承畅想未来。
李玄霸笑道:“一定可以。”
这次他说的话不是“历史”,更不是谶纬,只是对友人最真心的祝福。
……
第一次由洛阳下江南时,李玄霸还是个多跑几步都会气喘,不知道能不能活过十六岁的病弱孩童。
现在,他都已经及冠好几年了。
李玄霸对宇文珠说起年幼时与二哥一同伴驾下江南的趣事。
李玄霸和李世民幼年时就很有危机感,为了从杨广那里多骗点赏钱当私房钱,两小使劲浑身解数逗杨广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