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暴利行业

作品:《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全本免费阅读 []


    赵昺看着唱歌的擦坐,


    美,真美。


    身材娇小,皮肤白嫩,乌膏注唇唇似泥。


    **一看就是江南过来的女子,轻纱下的身材若隐若现,令人浮想。


    一顿饭菜,还有婀娜多姿的擦坐在一旁唱着小曲。赵昺和二十多名锦衣卫吃的倒也痛快。


    (宋朝酒楼、茶社里的歌姬被称为擦坐,又称擦卓儿。)


    虽然武垒已经挑了一家上好的客栈,其特色菜东山羊肉味道鲜美,但总感觉好像欠缺了点什么。


    嗯,就是盐的品质。


    历朝历代盐、铁都是暴利。


    铁器对于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严格管控,管理极其严格的。


    北宋初年就建立了从东京开封到地方各州的兵器制造和管理系统。这种制度也一直延续下去,如南宋朝廷建立军器监,御前军器所等机构。


    一本《水浒传》,让很多人认为宋朝管得比较松,不禁民间兵刃。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宋太祖时期就已经颁布禁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


    宋朝不但对兵器进行管制,甚至还将一些天文、兵书之类的书籍列为**。


    但至于说民间的铁匠铺,打造点一些锄头、犁头、镰刀、菜刀、剪子等生产生活用品,朝廷是不会管的。


    由于古代王朝对乡野的统治力非常有限,一些偏远地区的大户人家,偶然打造点零星刀剑用来护院,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到了蒙元,禁令更加严格。


    百人以上持弓箭**,处死。


    百人以下流远方,哪怕一兔之获亦是有罪。民间(主要指汉人)禁止学习枪棒,更不要说手持利器了。


    蒙元的快速灭亡根本原因还是民族压迫政策,而且还是从法律条文上明确规定的。


    没有这些长期的压迫,没有蒙元上层的压榨和腐朽,何来张士诚锤爆百万元军。


    歧视和压迫主要针对的是普通汉人,特别是原来南宋境内的汉人。


    当然了,那些早早就主动投降的南宋官僚士绅们除外,比如吕文焕、范文虎之流,人家在蒙元过得相当有滋味,富贵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蒙古人,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好,甚至跟普通汉人没什么区别。


    圣清除外,人家旗人从一出生就手握铁杆庄稼。


    (不是正黄旗,坐公交车都没资格。)


    从这一点讲蒙元还真不如满清。


    蒙元禁止的是弓箭、刀枪、铁骨朵等,至于说铠甲,就不用提了。


    一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蒙元十户人家才能持有一把菜刀,蒙元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规定。


    铁器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李有钱他们正在昌江水畔大炼钢铁,而且旁边就是露天富铁矿,这一点赵昺是不用担心的。


    剩下的就是盐了。


    这个时代的盐都是粗盐,以矿盐、井盐为主,味道发涩。


    (军中做饭用的盐,品质更差,杂质更多,口感更差。)


    就算如此,多少人还吃不起呢。


    相当的人群用的还是醋布。


    能有一块醋布其实都是好日子了,多少穷人吃的是土盐,甚至是脏盐。


    土盐好理解。


    什么是脏盐,不提也罢。


    吃完饭的赵昺,心想着必须搞出来精盐才行。


    “武管家,找几间客房,让大伙们都休息休息,待到明日一早再出发吧。”赵昺对坐在旁边的武垒说道。


    “好的,少爷。”


    但凡作为消耗品,其利润都是惊人的。


    机器“不贵”,耗材“很贵”。


    盐更是如此,精盐鼓捣出来,纯利润至少可以达到八成。


    不管是本地食用还是运到海外,乃至贩卖到北方。


    这又是朝廷的一项巨大收入。


    有了钱粮,有了人才,有了科技,有了新军,还有什么好发愁的。


    店小二领着赵昺等人来到后面客房中,赵昺拿出铅笔在纸上写着海水晒盐法。


    (老铁们,华夏海水取盐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这一点要讲清楚,免得被喷。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文献记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


    煮海为盐,请注意这个“煮”字,划重点。


    晒盐就是将海水晒成盐的过程。


    首先要在海边滩涂,构建盐田。


    晒盐时先将海水引入滩涂上的盐田,经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再倒入结晶池里。


    经过日晒蒸发到出现结晶为止,浓度饱和之后就会析出所需要的粗盐。


    然后把这些粗盐都收拢到一起。


    最后就是粗盐转细盐的过程,先用纱布过滤掉泥沙,再开火用铁锅蒸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