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琼州之战(六)

作品:《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全本免费阅读 []


    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元军盘算着兵分三路,分路进击,合围白沙津,活捉南朝小皇帝赵昺。


    如今西路军已灭,阿莫西躺在冰冷的大地上。


    凉凉的,胸前大窟窿甚至还在冒着血,血水流出来像螃蟹一般吐着泡泡。


    夏贵也不知所踪,据被俘的元军指认,只发现了一具从衣着铠甲上比较形似的尸体。


    这位年过八十,晚节不保的原南宋老将就这样提前一年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其专用的独特战刀插在不远处被鲜血渗透的“泥”地上。


    至于说三年前疾驰两百余里,前往元军大营请降的钱真孙,这一次运气还是那么杠杠的,只是一只胳膊受了伤,无力的耷拉着。


    此时的钱真孙早已经被宋军五花大绑,押到陈吊眼面前。


    “哈哈,钱真孙,当年你急匆匆在两百里外请降的时候,可曾想到还有今日?”陈吊眼哈哈大笑。


    这个时候的钱真孙再次发扬了膝盖软的传统,挣脱押解的宋军,跪在地上不断地求饶,表示要痛改前非,愿意戴罪立功等等。


    陈吊眼懒得理会,一摆手,钱真孙被堵住嘴巴押了下去。


    打扫完战场,留下一部分协防临高,陈吊眼带领着大部和苏景瞻会师。


    两位军长喜笑颜开,谈笑风生。


    临高战事结束,待陈吊眼部上战船之后,两军一起坐船朝着澄迈方向行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澄迈战场上,几乎同时打响,面对着八千余人的进攻,此时的张世杰沉着应对,正拿着千里镜仔细观察战况。


    一道道命令随着战场地变化不断下达着。


    “大帅,不能再攻了,儿郎们已经损失近两千人了。再这样下去,将士们就要崩溃了。”


    面对损失惨重的局面,吕文焕手下的部将不断地劝着。


    吕文焕眉头紧皱:“没想到小皇帝的新式武器竟然如此犀利,坊间的传闻果然是真的,怪不得巴拉蒙**的不明不白。”


    这已经是吕文焕组织的数次冲锋了,无数的元军尸体横七竖八倒在了壕沟、铁丝网面前。


    尸横遍野,却依旧无法推进一步。


    张世杰严格执行着赵昺的“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


    宋军在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似乎根本就不着急反击,依旧如“呆子”一般缩在防线的后面,根本不出来和元军展开所谓的肉搏。


    元军攻不上去,撤退又有可能引发一场溃败,吕文焕一时间陷入两难的境界,根本无计可施。


    “报!大帅,我西路军全军覆没,阿莫西将军阵亡,夏老将军不知所踪,钱将军被俘。”一名蒙元斥候飞驰而来,将情报告知吕文焕。


    “什么!”吕文焕一把拉过斥候。


    “大帅,西路军全军覆没。”斥候再次说道。


    “战船呢?”


    “回将军,西路军的战船也全没了!”


    “什么!”


    恼羞成怒的吕文焕一脚将斥候踹翻在地。


    “大帅,若宋朝水师前来,我等可就没有退路了。”


    “不能让儿郎们都折在这里啊,请大帅速速决断!”


    “迟则生变,请大帅速速决断。”


    常年跟随吕文焕左右的几位“老伙计”一起上前劝着。


    “鸣金收兵,全军登船退出战场!”


    面对着自己侧翼的西路军已经全军覆没,而张世杰的阵地又久久无法攻克,南宋临高守军很快便可抵达的困境,吕文焕只能下令全军撤退。


    “快看,元贼要逃跑!”张世杰部下指着前面元军大阵大喊一声。


    都是打仗的老油子了,千里镜里面看的清清楚楚。


    打了多年的仗,真逃、假逃岂能看不出来。


    只不过逃命也有不同情况,有些是有组织的撤退,有些则是全面的崩溃。


    本质上都是逃命。


    “全军出击,绝不可放跑了**。”张世杰一边观察,一边果断下令追击。


    凡将帅出战,身旁一定会竖起一面帅旗,称之为“大纛”。


    大纛(dao,四声)是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依仗。


    古代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军心和士气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军心一旦动摇,那就真的没法打仗了。


    长五尺,宽三尺,上下两边带有齿牙边,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旗心绣有飞龙、火焰图案,悬挂着飘带的大纛帅旗在军中的意义举足轻重。


    所谓的砍倒中军帅旗便是如此。


    帅旗一倒,远处的士卒们看不到本方帅旗,又不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军心不稳,这就是全军崩溃的开始。


    摇旗手得到军令,来回挥舞着大纛,然后猛然直指前方!


    直径达到50厘米,竖立在架子上的战鼓被木槌敲响。


    声音低沉,震撼。


    战鼓响,号角鸣。


    这令人热血沸腾的声音,鼓舞着冲锋将士们的士气。


    沉重的佛郎机炮是用不上了。


    而一窝蜂,则在宋军追击之前,调高了角度,完成了最后一轮的发射。


    数百枚“**”呼啸着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