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恩科过关宝典

作品:《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全本免费阅读 []


    无数的士子们看到官兵们到来,一瞬间安静了下来。


    吵吵得最凶的李、张两位举人也停止了争吵,一时间忘了让店小二退钱。


    “所有人不得**,都在原地站好了,违令者严惩不贷!”张老将军气势如虹地大吼一声。


    江钲不愧是老行伍赤身,**堆里爬出来的老将,杀气稍微释放一点,立刻就镇住了场面。


    苏刘义站在一张兵丁搬来的桌子上,对着乱哄哄的学子们说道:“官家上个月就昭告天下,今年恩科既考六经,又侧重于杂学。尔等没有看到朝廷的告示么?”


    所谓的六经,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通过举荐贤才的方式来任用官员。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出身、品德来考核民间人才。


    最普遍的现象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南北时期提出:“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


    已经较之前已经进步很大。


    大家都知道科举考试,事实上是萌芽于南北时期,隋唐形成定制。


    宋代由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也是制度最完善,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新纪元。


    宋朝科举一般分三步走,解试(乡试主考官)、省试和殿试。


    宋朝殿试是太祖增加的,形成三级跳制度。


    解试俗称乡试,又称为州试,是入门级别的考试。


    乡试可不是在乡里举行的考试,相当于在后世各省的省会城市举行的。


    这个是第一阶段,考过关了才能参加下一步的“省试”。


    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悲催的是宋朝的“举人”资格只有三年期限,也就是说是一次性的。


    等到三年之后考不过第二关的话,初赛“乡试”成绩作废……


    只能从头开始考试吧。


    南宋初期有个状元考了四次乡试……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省试难考,明清秀才难考……


    省试也叫礼部试,明清时期称为会试。


    这一次相当于全国统一考试。


    (这里的“省”可不是后世的某某省,某某自治区。指的是尚书省。)


    省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遇皇室庆典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春闱”、“礼闱”。


    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最后就是殿试了,其实也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所以又称为“天子门生”。


    合格者称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殿试” 据传是女皇武则天首创的。


    宋初殿试淘汰率大约三分之一,这些屡次不中的考生心怀怨气,致使部分考生投靠宋朝死敌西夏。


    宋仁宗时期开始采用“殿试不淘汰”原则,但却影响着最后的排名。


    殿试的排名相当重要,故而考生十分重视。


    所以宋朝前期考过第二关的叫“贡士”,到了宋仁宗时期只要过了第二关就直接“进士”了。


    这其实也是宋朝拉拢士大夫的一种手段,故而宋朝被称为赵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朝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朝代,这也和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


    宋朝时期开始采用“三甲”进士来区别对待。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固定名额,仅有三名。


    赵昺的这一场恩科考试其实就是一场“春闱”,即由礼部举办的“省试”。


    属于第二档次的考试。


    “此次恩科,官家特意下旨不论是举人还是秀才,都可以参加恩科考试。官家不论出身为国朝选才,皇恩浩荡,尔等还不知足?”江钲站在一旁大声呵斥道。


    宋朝是没有“秀才”考试的,凡是参加第一阶段解试(乡试)的读书人都可以称为“秀才”。


    (明清时期有专门的秀才考试)


    赵昺这一次的考试直接把第一阶段“乡试”给省略了,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省试,也就是礼部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故江钲才有此一说。


    宋朝的举人和明清时期是不一样的,宋朝的举人是一次性的,明清是终身制,一次考中,一辈子有效。


    秀才可不是后世人们想象中和高中文凭一个样,人家考上秀才见官不拜,家里还能免除徭役赋税,有了一定特权的。


    后世的高中生有啥特权?


    举人就更了不得了,那是要被老百姓尊称一句“老爷”的。


    范进中举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宋朝并不是考上了进士那就能直接当官的。


    这些人只是获得了一个身份证明,仍然还需要通过朝廷组织的其他考试才可以的。


    当然了一甲进士,和二甲第一名是除外的。


    赵昺之所以把六经和杂学放在一起,其实也是有堵住悠悠众口的考虑。


    你杂学再好,在这个以诗书为主的时代,是要被人鄙视和排斥的。


    所以杂学中有六经,六经之中有杂学。


    按照各科的总分进行排名。


    “尔等从各地前来,何人不知?何人不晓?没有看到朝廷告示的站出来!”站在桌子上的苏刘义也大喝一声!


    瞬间,学子们纷纷往后退了一两步。


    是啊,一月之前的朝廷诏令就已经发布到琼州各地,大家都是慕名而来参加考试的,又有谁没有看到告示?


    这么一想,学子们瞬间怂了。


    你都不知道考啥内容,你来海口做什么?


    凡事是要讲理的。


    李秀才和张秀才两人对视一眼,赶紧从地上捡起那本已经被踩了好几个大脚印的“葵花宝典”。


    用手拍了拍上面的印记,再次翻开之后仔细看着。


    “母猪的生产与护理?”


    “奶牛如何提高产奶量?”


    “水稻育种方法及选育过程?”


    “纸和石头哪个先落地?”


    “铁为何不能浮于水面?”


    “孔明灯为何能飞上天?”


    “烧水壶热气为何能顶开壶盖?”


    “格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