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先人者胜,后人者败

作品:《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全本免费阅读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铁穆耳驾崩,其皇太子孛儿只斤·德寿于一个月之前(大德十年十二月)夭殇,这就造成元朝第二任皇帝铁穆耳死后无嗣。


    阿难答和铁穆耳都是忽必烈的孙子,而且这两人还是同一个奶奶。即,忽必烈的察必皇后。


    这两人都是嫡孙,但爹不同。


    这又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铁穆耳他爹是孛儿只斤·真金,俗称明孝太子。


    真金实际排行老二,其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孛儿只斤·朵儿只也是嫡出。但由于朵儿只死得早,故真金是名义上的嫡长子。


    阿难答他爹是忽必烈的嫡次子忙哥剌。


    太子真金虽然死得早,但问题是元朝宗王只认真金一脉。


    终元一朝,从元成宗铁穆耳开始算起,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共计十位帝王都是真金一脉。


    安西王阿难答打算趁铁穆耳驾崩无后之际谋夺皇位,本打算于与同年三月初三举事。


    关键时刻,蒙元右丞相哈剌哈孙说服忽必烈的曾孙爱育黎拔力八达,也就是后来的元仁宗,提前一日将阿难答等人悉数捉拿。


    这便是“先人者胜,后人者败”的道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何况王立等人谋划的可是“**”的大事。


    历来**,不确定因素太多,绝不能想当然按计划行事,而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依黄同知之意,末将当如何是好?”王立听闻黄鹤所言,不禁悚然汗出,闪过一缕自责之色。


    “不知王将军可否将本将的兵马秘密带入城中?”黄鹤问道。


    “敢问黄同知有多少人马入城?”王立并没有直接打包票,而是先问问情况。


    遇事,凡是拍着胸脯保证的,一般都没戏。


    如果说数十人或数百人还可以想想办法,但如果说几千上万的可就难办了。


    “不多。”黄鹤伸出三根手指。


    “三千?”王立双眉紧蹙,暗自思忖着该如何能不引人注目地将如此众多的兵马带入夔州城。


    “王将军说笑了,本同知手下可没有三千兵马。”黄鹤笑呵呵地说着。


    “这,三百人马?黄同知,实不相瞒夔州城除了末将的兵马,光色目人就有近三千之多,还不包括各衙门里的衙役。”震惊之余的王立再次把夔州府的兵马配置说了一遍。


    “岂不闻,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站在黄鹤身后一直不吭声保持沉默的孟力实在看不下去了,插话道。


    这是赤裸裸的瞧不起咱特战队的战斗力啊。


    黄鹤半回头看了一眼,孟力一哆嗦,后退一步,赶紧闭上嘴巴。


    “无妨,三百人已经足够了。王将军明日可否找个由头把这些人马带进城中?”黄鹤再次问道。


    “可以,如今战事吃紧,夔州一带百姓多有入城避难的。末将身为夔州安抚使,自然有保境安民的职责。到时候末将亲往城门巡查,将军可令手下兵马扮作难民,亦或者用别的办法入城。”


    “此事要做好万全准备。”黄鹤叮嘱道。


    “请将军放心,末将省得。”王立思考之余,点头应道。


    漫漫长夜,黄鹤和王立把能想到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并标注好了相应的对策。


    末了,将纸片焚烧。


    ……


    次日,卯时。


    夔州城门外已经**了不少百姓。


    这些人都在等待着城门的开启,或入城做工,或卖点不值钱的货物赚取些许铜板,以便维持生计。


    按照惯例,以往在这个时辰城门已经打开,但由于战事紧张,故而城门开放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


    眼看着卯时三刻已过,夔州城门却丝毫不见任何动静。


    “唉,一代不如一代。”一名骨瘦嶙峋的老者喃喃自语道。


    在其身旁停放着一辆小推车,覆盖着一块黑乎乎的破布。从没有遮盖住的地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块块木炭裸露在外。


    显然,又是一位卖炭翁的翻版。


    “可不是嘛,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太平下来。”


    “你这个娃儿面生得很嘞。”蹲在地上的老者抬头看了一眼和自己搭话的年轻人。


    “老伯,实不相瞒,小子是从江陵逃难过来的。”


    “可不近呢。”


    “谁说不是呢?这南朝又打回来了,江陵怕是也守住的。小子见**四处抓丁,便一路逃到此处,想着进城寻个差事。”年轻人环顾四周,见无人留意,压低声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