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章

作品:《夫子家的卖鱼夫郎

    []


    江阳府,鸣水县。


    “卖鱼咯,塘里起的新鲜鱼!瞧一瞧,看一看嘞!”


    脆亮的声音响彻鸣水县西街的卖鱼市场。


    陶青鱼一身粗布短衣,外头裹着一件羊毛做的御寒裘衣立在摊位前。


    他笑着招呼着来往的行人。露出来的脸被冻得微微泛红,一双圆杏眼灵动转着,似林鹿一般生机。


    卖鱼的地儿水汽足。


    地上尽是木桶瓦盆,还有专门搭建起来养鱼的腿高的池子。


    风一吹,那水汽藏进风刀子里,刺得脸疼。


    快下市了,鱼已经卖得差不多。


    剩在大木桶里的鱼难得获得喘息之机,慢悠悠地在水中张开嘴游荡。


    地面流着杀鱼的血水,鱼鳞、鱼鳃混着鱼的内脏堆积在一起,腥味儿冲天。


    若不是买鱼的,旁人只会避着走。


    眼看没多少人了,卖得差不多的鱼贩开始收拾东西。见那还不停招呼客人的小哥儿,其中一人笑着道:“鱼哥儿,我们就先走了啊。”


    陶青鱼停下叫卖,道:“我差不多了,剩下这点儿再去其他地方转转。”


    说罢,陶青鱼几下将地面摆着的杀鱼刀、案板这些家伙什放在木板车上,比其他鱼贩先一步推着车离开。


    见他走了,大伙儿动作放缓。


    刚刚开口的中年鱼贩邹逢春站直身,双手握拳锤了锤后腰。


    “卖了一上午,就不见鱼哥儿喊累。我都没声儿喊了。”


    邹逢春媳妇走到他近处,略显担忧地帮他锤腰:


    “人鱼哥儿从小跟着陶大卖鱼,啥活儿不是一点点练出来的。你这么大年纪年纪不比小年轻,少逞能。”


    鱼市末尾,一个眯缝眼的年轻汉子牵着毛驴走过。听人夸那小哥儿,脸一青,嘲道:


    “他能比得过汉子。”


    “哥儿不像哥儿。也没见谁家哥儿跑出来跟汉子争生意。那些买鱼的保不成就冲着他那张脸来的,别不是私底下……”


    “曾四郎!”邹逢春脸色骤沉,“你自己定价高了卖不出鱼,怪人家鱼哥儿作甚!”


    在鱼市卖鱼的,但凡上点年纪的,都是看着陶青鱼长大的。


    相处十几年了,谁不知道哥儿是个什么品行。


    卖鱼而已,招谁惹谁了。


    换自家要能出这么个能干的哥儿,他睡觉怕是都要笑醒。


    曾四郎才来不久,哪里知道他们这么维护那小哥儿。


    他梗着脖子急红了脸道:“难道不是,你们长两眼睛没看清楚。那么多汉子围着,不就是……”


    邹逢春截断他的话,怒道:“鱼哥儿好好做事儿惹你了。倒是你!一来就像坏了鱼市的风气,老子打死你……”


    邹逢春两个眼睛瞪如铜铃,骇人得很。他抡起沙包大的拳头,眼看就要落下。


    曾四郎一怂,手忙脚乱狠抽了一鞭子毛驴。


    毛驴痛呼一声,急急忙忙赶在邹逢春动手前跑了。


    其他鱼贩看够了戏,围上来或笑或叹。


    他们当中有维护的陶青鱼的,也有觉得一个哥儿在外面抛头露面也是不妥闷在心里不说的。


    但终归不是自家的哥儿,说了也无益。


    “邹老大,算了。”


    “换鱼哥儿在这儿,看那怂蛋敢不敢说一句。”


    “就是,收东西吧,早该回了。”


    *


    鱼市混乱时,陶青鱼已经推着木板车沿街叫卖了。


    穿了几个巷子,从县西绕到东,深木桶里的鱼只剩三五条。


    路过一家门前种着两棵桂树的人家,陶青鱼瞧了眼上了锁的大门,抿了抿有些干涩的唇没有再吆喝,而是推着木板车走了。


    今日打的鱼多,卖得虽然久了,但还好都换成了银子。


    陶青鱼擦了下额角的汗水,甩着泛酸的手,沿街边随意找个台阶坐下。


    快午时,买卖东西的人都散了。


    陶青鱼翻出水壶灌了几口凉水,眼神微微呆滞。


    想着家里好些天没吃肉。陶青鱼颠了颠钱袋子,目光从木桶里的鱼移到了街对面的肉摊。


    这会儿都在收市,肉价该是降了几文。


    肉贩子手里那条瘦肉多肥肉少的肉条已然卖不出去,陶青鱼咽了咽口水,忙站起来拍拍灰跑过去。


    “老板!”


    “哟,鱼哥儿。”肉贩笑看他,陶侃道,“今儿倒舍得买肉了。”


    陶青鱼也笑。


    他生得好看,常年干活皮肤虽黑了点、糙了点,但笑起来就跟太阳似的,照得人心里也灿烂。


    “倒不是不舍得,是没空。今儿这不是正好就瞧见叔你这儿剩的肉。”


    他也不多废话,直白问:“可用鱼换?”


    肉贩摇头:“我可不要死了的鱼。”


    陶青鱼一听有戏,立马跑回去将自己的小车推过来:“瞧瞧,还有气儿呢!”


    肉贩绕过自家摊子过去,脑袋凑近木桶。


    水里三条鱼,虽翻白肚了,但鱼鳃还在动。


    陶青鱼忙道:“这些三五斤是有的。三条换那叔那一块儿?”


    肉贩:“多了我可吃不完。”


    陶青鱼以为他不愿意,急了:“那换一半。”


    肉贩捡起竹条绑着的肉啪的一下扔上车,指着木桶里的鱼招呼道:“拿两条,正好给我老丈人送一条。”


    “多的……”


    “多了不要。”


    陶青鱼跟那春雨落下后地里的小苗似的,呼哧一下颤抖着叶片挺直了身子。


    他笑得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面上说着:“那可使不得。”


    “得了吧,你我还不知道。”


    “嘿嘿,谢谢叔。”陶青鱼撩起袖子扣住鱼鳃一提,稻草穿过鱼嘴,欢欢喜喜递过去。


    肉贩手一抓,道:“行了,早回吧。”


    陶青鱼笑着摆摆手,将车绳往肩膀上一套,转个方向改拉着车走。


    肉价贵,鸣水县能常吃上肉的人家不多。


    鱼价虽也不便宜,但比肉价要低上一半多。


    两条鱼换三斤肉,细算起来他也不亏。且剩一条鱼今晚还能加餐。


    今日算是没白忙活。


    *


    临城门外有条小河,陶青鱼先将车拉去河边,将木桶里多的水倒了。


    木板车立马轻下来,陶青鱼回家的脚步都快了。


    县里回乡里要走小一个时辰。


    陶青鱼吸了一口冷气,闷头赶路。


    走走停停,闲来无事,便由得思绪乱飞。


    说起来,他原是叫陶青渝。可上辈子生病早早没了。


    应是过奈何桥的时候孟婆给他的汤掺了水,所以小时候断断续续能想起上辈子的事儿。


    幼时他不懂,常拿这些事儿去问他爹。搞得他家里人以为他撞邪了,带着他去找了好几次神婆。


    神婆有用没用另说,但找一次要花一次的银子。


    家里人虽不说,但从小跟爹一起卖鱼的陶青鱼是头一个心疼银子。


    所以即便后头再有记忆闪过,他也不说了。


    等到长大,也自然而然明白了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儿。


    唯一令他偶有错乱的是:这地儿不是记忆中的那些历史上存在的朝代,人也有男人、女人和哥儿之分。哥儿与男人没什么不同,但就是能生崽子。


    偏偏陶青鱼自己是个哥儿,这就有些难言了。


    生理上的事情他改变不了。


    无法,他只能讲究两字——


    随缘。


    随着随着,就随到了十八。


    *


    一个时辰后。


    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