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边塞行

作品:《大明风流

    所以沈烈心中十分好奇,这些抠门的山西土财主是怎么想的,这些人常年累月,抛家弃子,不辞劳苦的四处奔波。


    却又将赚回来的真金白银藏在地窖里,有着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却对家人甚至子女都抠门的很。


    何必呢?


    估摸着。


    大概。


    沈烈觉得钱财极有可能便是这些土财主的信仰,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偏执,这些土财主为了金银财宝。


    什么家国天下都不放在眼中的,而天下存亡在这些人眼中就更是个屁了。


    于是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


    镖车队继续向着远方前行,随着叮铃叮铃的铃铛声响起,马队离京城越来越远,随着高大的京城城墙消失在视野中。


    面前便是豁然开朗。


    路上行人少了许多。


    风大也大了起来。


    将那一黑一黄两面醒目的镖旗吹的猎猎作响。


    还别说。


    那杆黑色顺风行的镖旗倒也罢了。


    毕竟是初出茅庐。


    没人认识。


    可那杆杏黄色的东厂大旗还真是唬人,不论是往来客商,还是八十岁的老者,又或者三岁的顽童。


    但凡看到了那东稽事厂四个大字,一个个都面色大变。


    行人车马纷纷闪避。


    这一来。


    顺风行的三辆镖车便可以在官道上畅通无阻,行进的速度比一般的镖车快了何止一倍。


    “看!”


    沈烈骑着马,将马鞭扬了起来,笑着道:“本大人说什么了……咱东厂做押镖的生意便是这样得天独厚!”


    将旗号一亮。


    什么堵车,堵马……


    不存在的!


    得意洋洋的沈烈放声大笑起来,别人押不了的镖咱顺风行能押,别人堵车咱顺风行过去。


    这就叫效率!


    麾下镖队的番子们纷纷哄笑起来,恭维道:“大人英明。”


    “有理!”


    哄笑中。


    就连那两个在队尾压阵的浙兵老卒也会意一笑,神态变的轻松了起来,却不知为何。


    在这位沈大人手下当差讨生活便是如此的轻松愉快,有吃有喝还能赚到钱,又能跟着游山玩水。


    这就叫能人!


    怨不得。


    咱家戚帅如此器重这个晚辈。


    镖车在通往山西的官道上继续前行。


    这一路从早晨走到了傍晚时分。


    随着夜幕降临,夕阳西下,入夜之间镖车马队在行人瞩目下,堂而皇之的开进了重镇东口。


    城门外。


    沈烈在马背上坐直了身体,眺望着远山,那山脊上绵延起伏的长城,一座座军堡清晰可见。


    斑驳古旧的城墙上,驻军警惕的打量着人群。


    从沈烈口中徐徐溢出三个字:“张家口!”


    和后世的繁华都市不同,这个时代的张家口可是一座军事要塞,不但驻扎着九边大军。


    甚至还可以见到不少穿着蒙古,女真,甚至朝鲜服饰的外乡人。


    无一例外。


    这些外乡人带着各种地方特产,牵着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正在与路边的摊贩们讨价还价。


    这景象。


    让沈烈眉头微皱,不知为何,却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浮上了心头,总觉得这些异族人不靠谱。


    张家口离京城多近?


    只有亲自来了一趟,才能深刻的明白天子守国门的真正内涵,这大明年间的京城距离边塞实在太近了。


    这便是传说中的十里不同俗。


    这里的边塞景象与近在咫尺的繁华京城,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让沈烈极不适应。


    “走!”


    随着沈烈发出一声低喝:“进城。”


    前头。


    一个东厂番子向着守门官递了腰牌,镖车马队便徐徐进了城。


    问了路。


    马队便护卫着马车和货物,向着城内的驿站走去,沈烈的本意是想在驿站里借住一晚。


    可来到了驿站门前,看着那大门口进进出出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色人等。


    沈烈顿时目瞪口呆。


    “这是朝廷的驿站?”


    沈烈哑然。


    这张家口的驿站看起来可比菜市场热闹多了,万万没想到这傍晚时分的朝廷驿站里。


    简直人满为患!


    看这架势连插脚的地方也没有。


    “这?”


    为什么会这样?


    此时沈烈一脸懵,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历史上最牛的驿卒李自成,想到了将李自成裁撤的崇祯皇帝。


    崇祯为何要裁撤天下驿站?


    破案了。


    这进进出出的朝廷官员,官员们的家眷,甚至乱在八糟不知道什么人便是答案,这架势……


    敢情别管是不是人,就是官员家的狗都能来驿站吃两顿啊!


    沈烈一时间目瞪口呆。


    就离谱!


    为何如此?


    此事沈烈也有所耳闻。


    说起来这驿站系统,本来起源于秦汉,历史十分悠久。


    最开始。


    这驿站专门为传递公文情报的使者提供补给,换马,提供粮食引水之类的物资,后来智能多了起来,便开始接待来往出公差的官员。


    以大明的驿站为例,分为马驿、水驿、水马驿、军站等。


    “凡往来使命、贡献、商贾,皆由水路,若或因汗干闸河水浅不能通船,或有火驰星报之事,则由陆路。”


    大明太祖、高祖时,驿站管理自然十分严格,朝廷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从衙门里出来办差的官员才可以吃住在驿站。


    而且这些官员携带的随从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那个时代的大明吏治严苛。


    甚至在太祖,高祖对官员的高压政策下,即使是官职很大的公侯,钦差奉旨出京,也只有一个随从的名额。


    带的人超过一个就得交伙食费,住宿费了。


    并且。


    各地驿站根据兵部、巡按开具的“符验”才能提供食宿和车马等,闲杂人等一律不许住在驿站。


    可后来这条规定让嘉靖皇帝改了。


    他下令将“符验”改为“勘合”。


    还要求在“勘合”上注明使用驿站人员的姓名、职务、所去之处、往返日期、车马数量等信息。


    官员公差只需要拿着堪合就可以住驿站。


    以沈烈来说,他的手中就有这样的堪合,有借住驿站的资格。


    可就是这么一条规定,却被官员们钻了空子,因为这堪合一经发放,使用后不再归还,可以长期持有。


    这下子麻烦了。


    大批公差官员将朝廷的驿站当成了自己家!


    甚至。


    还有人将这堪合借给亲朋好友,让亲戚朋友们到驿站里随意吃喝,简直成了自己家的饭堂。


    由此导致驿站开支急剧增加。


    张居正想改革驿站,可是一直没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