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敲定包装袋

作品:《从无到有

    咚---


    沈青把装有辣条的托盘,放到了桌上,“尝尝看。”


    兄弟俩对视一眼后,开始品尝辣条。


    翅膀形!


    先甜后辣,牙齿贯穿翅膀时,微融的糖浆裹着拌料,流进被咬出来的缝隙内,再配上大豆特有的清香,还挺美味的。


    薄片形!


    香辣,有韧劲,令人口水直流、胃口大开,不小心咬到整粒孜然时,香辣味更是达到了顶峰。


    炸猪皮形!


    也是香辣口的,内含无数小气泡,气泡被咬破的瞬间,会往外喷油,令辣味愈加浓厚,口感...不软,像炸鱼皮一样,有一丝嚼劲。


    细条形!


    中规中矩,又咸又辣,挑不出缺点,里头撒了一些炒黄豆,黄豆嚼之前,很硬,嚼碎后,绵密浓香,勉强算是一个特色。


    扁...扁圆柱形没了,其被剪成小块状了。


    一嚼就滋油,刺激味蕾感受那重麻重辣的美妙口感,咽下后,嗓子不辣,口腔却很麻,带来不一样的舒爽体验。


    尝完一轮,赵浩连喝几口红茶,来压一压嘴里的辣味。


    赵和眨巴眼,“哥,你找对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上周,咱俩逛了七八家小卖部,买了一大堆辣条,连吃好几天,我都吃厌了,闻到辣条味就想吐。


    刚才,听到要尝辣条样品,我头皮都麻了。


    很奇特,我闻了托盘里的辣条,竟没有想吐的感觉,尝了后,还胃口大开。


    我个人觉得,小块状的辣条最好吃。”


    听到这句话,赵浩咧嘴一笑。


    辣条厂,不是他一个人办的,是三个人合伙办的。


    倘若其中有人对辣条口感不满意,后续很多事情,便会难以开展的。


    “巧了,我也认为...小块状的最好吃。就好吃程度排名,依次为小块状、薄片形、翅膀形、炸猪皮形、细条形。”


    沈青:“前两天,我做了一堆辣条,邀村里小孩们试吃。他们吃了后,给出的好吃榜排名,和你说的一模一样。不过,如果按销量排,细条形得排第二,甚至有可能和小块状并列第一。”


    赵和皱紧眉头,“这...不可能吧。”


    “对啊!”赵浩点头附和,“细条形,味道不差,但和其它四款比起来,不惊艳,还缺乏特色。实际销量,咋可能会超过别的辣条?”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沈青抿了一口红茶,耐心解释道:


    “第一,细条形辣条,结构不紧实,堆一块时,一根与另一根之间,存在较大的缝隙。


    因而,在同等重量情况下,它看起来要比旁的形状辣条多。


    第二,分享简单方便。


    我问过豆子了,豆子是我邻居,在小学门口摆摊卖辣片。


    他说...来买辣片的,以男孩子居多。


    一群男孩涌上前,1~3人掏钱买辣片,与在场的小伙伴分着吃。


    其余四款辣条,除小块状的外,都不好分。


    给多了,自己落不了多少,给少了,又显得小气。


    细条形,给小伙伴们每人分一撮,自己还能剩下小半袋。


    第三,有些小孩爱藏食,不会一下子吃完一袋辣条。


    吃了一半,把剩下的藏起来时,旁的,上面留有牙印,瞧着像剩菜,细条形,就不一样了,除了体积变小外,和刚拆开时,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与其它四款相比,细条形哪怕口感上不占优势,销量也不会低的。”


    兄弟俩听完,了然点了点头。


    赵浩:“听你这么一说,细条形辣条,确实很有市场,里头的黄


    豆,也蛮好吃的。”


    沈青:“试吃那天,有几个小孩说,细条形辣条,颜色太单调了。我思索一番,选定几个能增添色彩的东西,干胡萝卜丝、蚕豆、豌豆、黄豆,我家只有黄豆,就炒了一些丢进去。厂子生产辣条时,你们可以试试加点别的。”


    赵浩:“行。我找人画了个图,又联系塑料袋厂,定制了一些辣条包装袋样品。喏,给,你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赵浩拉开黑色公文包,掏出一叠包装袋,往对面一递。


    沈青接过细瞅。


    每一个袋子,约有半个巴掌大,且都是独立的。


    正面!


    上部印着加粗的‘笑笑’二字。


    中部印有一个图案,一个绿柄望天吼辣椒,微微向下倾斜。


    辣椒尖端挂着一滴水,下方有几圈涟漪,上方有‘竖波浪’状的烟雾,给人一种辣味萦绕的感觉。


    右下部,印有‘笑笑’连笔签名。


    背面!


    上部印了个口号,‘吃笑笑,让你开口笑’,再往下,是配料表和过敏源,秘方被‘等香辛料’小字代替。


    袋子材质,并非前世常见的厚、硬、透款塑料袋,而是薄、软、滑款。


    图案和文字,印得也不清晰,不过,防油应该没啥问题。


    赵浩身子微倾,“怎么样?有需要改的地方吗?”


    “包装袋整体上还行,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再调整一下。”


    沈青放下袋子。


    “空间,往内缩一点,将边缘两层膜,用机器挤压成一层。侧方还要压出一个芝麻粒大的豁口,沿着豁口撕袋子,会比较容易些,正上方钻一个圆孔,挂起来也方便。”


    赵和疑惑,“挂?”


    沈青:“嗯,跟镇里成衣铺一样,竹排安上弯钩,把辣条一袋袋叠挂在弯钩上。


    竹排不需要太大,一米高就行,靠着柜台、陈架摆放,既不占地方,挂货量也大。


    不过,这种弯钩陈架,还未在小卖部普及开来。


    后期,厂里可以搞个‘累计订购多少量的货,免费赠送一套挂钩货架’的活动。”


    赵浩掏出纸和笔,唰唰记下对方说的要点。


    “点子不赖,我们村有个木匠,他儿子恰巧是个铁匠。赶明儿,我抽空去他家定制一些弯钩货架。”


    沈青:“辣条单价定了吗?”


    赵浩:“还没,但是计算过成本了。赵和,这是你的强项,你来说吧。”


    赵和看向沈青,问道:“一斤辣椒油拌料,成本价大约是多少?”


    沈青:“不计工费,1块2一斤。一斤能拌15挂蛋白肉,换算成含水软化的辣条,应该能拌18斤。”


    咚---


    赵和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


    “来安宁村之前,我算了好几遍,一袋辣条的成本,约为1分6厘钱。


    一斤辣条,能装12包左右。


    1.2÷18÷12≈0.005


    0.016+0.005=0.021


    也就是说,加上拌料的话,一袋辣条成本约为2分1厘钱。


    市面上,袋装辣条售价普遍为2分~3分5厘钱。


    我原计划,一个袋子装40多克辣条,比别家重一点。


    现在,批发价定为3分钱一袋,再把量减一减,应该有搞头。”


    “别减量。”沈青摇了摇头,“定价往上提一提,批发价4分,零售价5分。哦,对了,包装袋左下角,要写上:建议零售价5分。”


    “嘶---”赵和倒抽一口冷气,“市面上,鲜少能看到5分钱一包的辣条。”


    沈青:“你计算的


    成本里,包含人工、电费、运输吗?


    机器维护和更换,也加进去了吗?


    一台机器得上千吧,如果没把它算进成本里,又赶上换机器,岂不是白干了?


    再者,3分钱一袋,在辣条里,也算高价了,减量,难免会落个价高量少的坏名。


    定价5分,味道好,受众会自行帮忙找补,想出‘量多才会贵’的理由。”


    啪---


    赵和猛拍一下自己脑门,懊悔道:“在我的账本里,3分钱一袋,是能挣到钱的,但...我忘记算机器了。


    机器,是用爸妈不要的旧机器改装的,只花了一点零部件费用。


    后面,若扩大生产或机器罢工,我可没法子...不花钱,变出一台机器来。


    爸妈买的新机器,花了一两千呢。


    把机子加进成本里,批发价4分钱一包,我觉得可行。”


    赵浩嘴角轻扬,“那行,批发价4分,零售价5分,我下午就联系塑料袋厂,按照刚才说的,把包装袋改一下。


    手续、执照啥的,都托关系办好了,合同一签,就能启动机器了。


    沈青,你心里有公证人人选吗?”


    关于合同公证人,沈青早就想好找谁了。


    “有,村长李广田,往西走几百米远,就是村长家了。”


    “那行,我们走吧。”


    随即,三人站起身。


    沈青走回卧室,从床头褥子下面,拿出几张写有黑字的纸,揣进了里兜。


    他叮嘱大黄看好家,便领兄弟俩来到大塘,往南走几步后,拐进土路西侧的一户人家。


    ……


    三人进院时,李广田媳妇许素芬,正端着一个浅底笸箩,从房屋侧墙,绕到屋檐下,笸箩内装有黏屎的鸭蛋。


    “呀,大青来啦,我刚去鸭棚,捡了几颗鸭蛋,打算晚上和蒜苗一起炒着吃,这两位是?”


    “我朋友,赵浩和赵和,我仨要签个合同,想找李叔当公证人。”


    “他去大队开会了,待会就回来。”


    沈青好奇,“杏香镇又有啥动作了?”


    “电线入户了,天也冷了,哪里还会有大动作,我估计...是谈夜里站岗的事。你们先进屋坐,我手脏,洗净了再给你们沏茶喝。”


    说完,许素芬将笸箩放到窗台上,来到井边水盆旁,捧水洗手。


    冬季,天气冷。


    树梢光秃秃,虫子钻进地穴,鸟儿不再叫唤了,人也窝在家里,不愿出来。


    不过,有一批人活跃起来了---小偷。


    于是,村户会轮流守夜,拿着木棍、手电筒、哨子,在某一区域内转悠。


    其实,用不着手电筒,月亮洒下来的冷光,足以照亮整个村子。


    一个人,也不用守一整夜,守半夜足矣。


    守前半夜的人,回家时,要先把负责守后半夜的人喊醒。


    三人走进堂屋,坐在桌旁没聊几句,许素芬就拎着水壶走了进来。


    她给几人倒水,又从东屋端回一盘蜜饯,放到了桌上。


    “自家做的,卖相没有外面的好,口感却还行,尝尝看。”


    沈青捏起一颗蜜饯。


    其呈球状,个头比玻璃弹珠大不了多少,硬如砖头,中间有个贯穿孔,表面布满凹槽和糖霜。


    整颗塞进嘴里咀嚼,很甜,硬块嚼碎后,有矿沙一样的质感,再嚼几下,又变得像普通蜜饯一般软糯香甜。


    赵浩也捏了一颗品尝,“唔,好吃。硬时像小糖,软时像普通蜜饯。婶子,我妈爱吃蜜饯,但那些软蜜饯不好储存,拿着吃时,糖浆搞得手指头黏兮兮的。这干蜜饯是怎么做的啊?回头,让


    我媳妇也做上一些。”


    亲手做的东西,卖相上不好,却得到超高好评,许素芬心里乐开了花。


    “院里有株大枣树,我啊,趁枣子还没熟透变软时,挥竹竿敲下一麻袋小圆枣。


    洗净后,用中空的小铁管,戳挤掉果核,还用小刀,在果皮上划出竖纹。


    枣子冷水下锅,水开后,再煮10分钟,煮熟捞至凉水里降温。


    白糖、清水、圆枣,按1:1:2的比例,倒入锅内中火慢煮,偶尔用锅铲翻拌一下,防止糊底。


    当糖浆浓稠到...可以拉丝程度,撤走灶膛内的柴火。


    这时,千万别用锅铲翻动圆枣,一翻,糖浆就起沙,变成糖雪球了。


    用筷子夹到圆簸箕内,放在阴凉通风处晾晒,待表皮微干定型了,再塞进灶膛内烘烤。


    烤干,就成这个样子了。”


    赵和略感疑惑,“一定要用鲜枣做吗?塞灶膛里烤...我怎么没有吃出碱味?”


    许素芬:“干枣,皮硬肉皱,做不成这种干蜜饯的。是,圆枣是塞进灶膛内烤的,但又没丢进草木灰里,底下垫着铁板呢,当然没有碱味喽。”


    “鲜枣...下周去趟玉城,看有没有卖冬枣的。”赵浩抿一口茶水,“酸中带甜,还有一丝橘子味。”


    许素芬:“我儿子志诚,在城里念高二,他上次回家,拎了一兜橘子。橘子瓣,我们吃了,橘子皮,切成细丝,晒干当茶叶泡水喝。”


    “咦~”沈青吃惊挑眉,“志诚高二了?这么说,他明年上高三,后年就能参加高考了。”


    许素芬噗嗤一笑,“哪来的高三,志诚明年就高考了。”


    沈青先是一怔,接着,便想明白了,眼下高中还是两年制的。


    “是我记差了,志诚想好报什么专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