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签下协议书

作品:《从无到有

    “唉~”


    许素芬叹了一口气,幽幽道:


    “广田认为当教师稳定,想让志诚报师范类学校。


    志诚却不怎么愿意。


    一呢,大学生毕业分配,是按原户籍地来的。


    上师范类院校,大概率会分配到杏香镇某个小学任教,没啥子晋升的空间呐。


    二呢,他自己偏向于报桥梁工程类学校,说什么...想走遍南北,亲眼见见书上的山川。


    唉,父子俩为这件事,吵了好几回了。


    我啊,没读过几年书,还整日围着灶台转,不懂这些东西,他俩说话时,我也插不进去嘴。”


    赵和:“桥梁工程不错啊,修路、修桥,可都是利民的好工程,毕业后还不愁没活干。”


    赵浩:“我在人场里听人提过,一般情况下,中专生99%会被分配到乡村小学,大学生还是有机会分配到镇中学的。”


    中专,指初中毕业后,所上的职业技能类学校。


    这年头,中专还是很有含金量的,有些中专录取分数线,甚至比高中还要高。


    “是啊。”


    许素芬点了点头。


    “广田问了一圈,大家也说...有几率被分配到镇中学。


    镇中学,挺好的。


    有晋升空间,校内有食堂、宿舍、锅炉房,校外有卫生所、小卖部、修车铺等,配套可齐全了,离家也近。


    可惜,志诚就是不乐意。”


    沈青垂眸思索。


    时代使然,上一辈人经历多,渴望自己和子女,都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一辈人,乌云密布那会儿,还穿着开裆裤,四处瞎蹿呢。


    受过的苦,大概是饥饿、荆棘条、下田劳作了,渴望闯一闯,也情有可原。


    “人活着,开心最重要。


    志诚的性子,若是喜静、踏实、稳重,村长的安排,倒挺合理的。


    往后,他想通了,也会感谢亲爸帮他做的决定。


    性子若外向、爱挑战、爱冒险,被迫接受安排,哪怕工作几年,心恐怕仍定不下来。


    身,困在学校,心,飞向某个山川或桥梁。


    这种极大的落差,最是折磨人了。


    等他彻底抗不住了,工作和梦想,他总归会放弃一个。”


    放弃梦想,等同于泄走精气神,放弃工作,那还不如一开始不上师范学校呢。


    檐下,高筒笸箩旁。


    手握木柄,鞋底抵在铁锹上的李广田,恰巧听到了这番话。


    簌的一声,他心里的某个绳结,自动打开了。


    嘶,光想着教师安稳有编制,吃、住、就医等,都不用操心了,忘记考虑儿子真当上教师后,是开心,还是日渐沉闷了。


    李广田快速刮掉鞋底的泥巴,大步走进堂屋道:


    “大青说的在理。


    我啊,想通了。


    孩子大了,连接我和他的那根线,也变脆弱了。


    无论是志诚奋力挣断细线,还是我想法加粗细线,都不是好计策。


    志诚在城里上学,接收到的信息,比我多多了。


    我不该用老旧的思想困住他,明年,他选的专业、学校,只要靠谱,我就同意他报。


    不过,高二学习任务重,再次见他,估摸得到年底了。”


    许素芬面露灿笑。


    父子俩闹别扭闹了很长时间了,如今,可算有一方想通了,再搭一个台阶,八成又能...家和万事兴了。


    “志诚回不来,你可以进城啊,我准备炸点果子,你抽空给志诚送过去呗。”


    李广田撇了撇嘴,“我忙得很,哪有时间进城?”


    许素芬走进东屋,再出来时,手上多了一袋白砂糖,和一鼓囊囊的布包。


    “一场冬雨,一场寒。


    志诚的厚衣服,秋裤、毛衣、棉衣等,我全洗了个遍,等晾干了,就得赶紧给他送去。


    我这小身板,能拿动那么多衣服吗?


    志诚住的宿舍,我去过,四面


    墙,除了木门外,只有一个板凳大的小窗户,中午时,才能照进来一点阳光。


    屋里阴冷,地面潮乎乎的,铁架子上下床摸着冰手。


    志诚上次走时,虽拿走了几件厚衣服,但没拿被子啊。


    不加床被子,夜里能睡得着嘛,冻感冒了,可咋整?


    让你干点活,咋就那么费劲呢?”


    许素芬说着,两眼泛起了粼光,好像李志诚已经...感冒发烧、卧床起不来似的。


    “我去。”李广田摆摆手,“我骑二八大杠去,两个大背篓全塞满货,叫他怎么冷也冷不着。”


    “这就对了嘛。你们聊,大青找你有事,我去和面弄果子。”


    许素芬走出堂屋,瞬间,她眼里粼光消失,嘴角却挂起了笑容。


    台阶已经搭好,剩下的...就看父子俩怎么谈了。


    李广田喝了一碗橘皮茶,暖了暖身子,道:“大青,你找我有什么事?”


    “哦,我们仨商量合伙办一个辣条厂,今天签合同,想找你来当公证人。”


    咚---


    李广田放下空碗,脸色略微严肃。


    “政策一放开,经济确实活络起来了,承包的、摆摊的、开店的,也越来越多。


    抓住风向,赚钱不难的,但是在签合同前,我有几句话得问问你。”


    李广田拉着沈青来到檐下,小声问道:“年轻人有闯劲,这很不错,办厂,我是支持的。不过...那俩人靠谱不?厂子建在哪、长什么样?你投了多少钱、占多少股份?有想过...厂子亏了怎么办吗?”


    沈青:“人,是亲戚介绍的。手续,办全乎了,厂子模样...等辣条生产步入正轨了,我再过去看看。我没投一分钱,占了20%股份,他俩股份怎么分的,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一分钱没投?!!”李广田惊得睁大了眼睛,“那你怎么会占20%的股份?”


    “哦,用秘方入股。厂里将要生产的辣条,全是我研制出来的。后面,我也不用天天到厂里点卯,依据厂里接收到的受众建议,调整一下辣条秘方就行。”


    “这样啊!”


    李广田了然点头。


    秘方入股,即使厂子亏了,也没啥大的损失,顶多...秘方被白用一段时间。


    知识是刻在脑子里的,把秘方写在纸上卖出去,还是能赚到一笔钱的。


    “先看看合同,内容若没啥问题,你仨就签吧。”


    “行~”


    沈青嘴角轻扬,余光不经意间瞥见了檐柱旁的带盖笸箩,他清楚地记得,刚才进屋前,柱旁没有放东西。


    “笸箩里装的啥?”


    “上午开完会,我拐了一趟保康家,跟他买了一笸箩咸鸭蛋。


    我家鸭子下的蛋,个头不均匀,即便均匀了,腌出来的咸鸭蛋,口感远不及你舅腌的。


    我给钱,保康还不愿意接,拉扯一番,他才肯收下。


    说来也怪,我一进院,就闻到臭烘烘的气味,还看到你舅穿着雨靴,搁流水坡那儿踩臭麻袋。


    我问他在干嘛,他回答在洗鸭毛,晒干后,再去除羽管,填进布料里做棉衣。


    鸭毛,说它保暖,我是信的。


    说它能做棉衣,臭得不行,咋穿嘛?”


    沈青凝眸思索。


    舅清洗鸭毛,应该是妗子吩咐做的。


    往许家寨送鸭绒那天,曾跟妗子说过...清洗鸭毛的法子,仔细算算,鸭绒棉衣该快做好了。


    “不瞒你说,拿鸭毛做棉衣的点子,是我想出来的。


    鸭毛,只要去除异味、硬羽、羽管,那绝对要比棉花更轻盈,更保暖。”


    “你小子~”李广田摇头一笑,“脑袋瓜真灵光,这都能想得到,走,进屋看合同去。”


    随即,二人折回堂屋。


    李广田看向赵浩,“我问完了,觉得办厂可行。小伙,你把合同拿出来吧。”


    “好嘞~”


    赵浩拉开公文包,抽出六份一模一样的合同,放在桌子上。


    沈青


    拿起一份合同,默读上面的内容。


    【


    三人合作办厂协议书


    甲方:赵浩乙方:赵和丙方:沈青


    经三方友好协商,认定于辛乡镇营泽大队赵庄开办笑笑辣条厂,并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甲方、乙方、丙方达成以下协议。


    甲方:出资4000块,占股50%,主管经营。


    乙方:出资1000块、2台机器设备,占比30%,主管生产和设备维护。


    丙方:出资5张辣条秘方,占比20%,主管产品研制。


    季度清算时,刨去原材料、人工、运输等各项成本,三方按照占比分配纯利润。


    签名:


    甲方:___乙方:___丙方:___公证人:___


    日期:1982年11月6日


    】


    沈青抬起头,发现李广田也已看完一份合同,对方微微点头,表示合同内容没问题。


    赵浩:“怎么样,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沈青摇了摇头,“没有,签吧。”


    赵浩从包里掏出笔、印泥、圆章。


    李广田则拿出一枚私章,石头材质,四棱柱样式的,底部反刻着‘李广田章’四字。


    随即,四人在协议书上签名,按手印,盖章子。


    合同,一人一份,剩下两份,会放在厂里存档。


    沈青看向私章,“咦,上回签土地承包合同时,没见过这枚印章呐。”


    “嗐~”


    李广田咧嘴一笑。


    “之前开会,会计说...有印章盖文件方便些,我就去镇上刻了一枚私章,1块钱一枚,还挺贵。


    今天会议上,又提这事了,说要统一办理私章,办过的人,让店老板开个单据,再去找会计报销。


    不过,报销金额不能超过6毛钱,啧,果然是量多优惠大啊。


    你们仨中午甭走了,留下来吃饭。”


    “不了。”赵浩摆了摆手,“下次再吃,合同都签了,还怕没机会聚一块吃饭嘛。”


    这时,沈青掏出一叠纸,“5张秘方,全在这了,喏,给。”


    赵浩接过细瞅,火候、生油如何熟制、原材料的品种和配比等,都写得一清二楚。


    沈青:“豆制品,机器就能做,拌料,得有一点厨艺基础才行。你俩打算请厨师做拌料,还是自己拜师学一下厨艺。”


    赵和低头窃笑,撞了撞亲哥的臂膀。


    咳---


    赵浩轻咳一声,“忘记说了,我是学白案出身的,红案...也会一点。”


    厨师,分为白案和红案。


    与面粉相关的,如馒头、饺子、面条等,被称之为白案,其余肉菜、炒菜、蒸碗等,被归类为红案。


    还有一种说法,白案指丧宴,红案指喜宴。


    赵浩口中的红案和白案,应该是在说前者。


    沈青:“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张泽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安宁村一趟。厂里有啥事,可以通过他转告我。赶明儿,我会抽空到厂里看看。”


    赵浩:“甭赶明了,12号厂子开业,你过来一起剪彩呗。”


    新厂开业,要剪彩、放鞭炮、撒糖和花生,附近的村户,八成会去凑热闹。


    沈青摇了摇头,“剪彩,人多得很,我就不过去了。后面,我抽空去厂子时,也会佯装成小卖部老板,省得多出事端来。”


    “什么事端?”赵和皱眉不解。


    赵浩却领悟了言外之意...有些人,会瞄上辣条研制者,试图套取秘方。


    他相信对方向人品,不会把秘方泄露出去,但...隔三差五,被人找上门,谁不烦啊。


    “行,就按你说得办。”


    事情谈妥,几人出了堂屋,瞧见许素芬坐在院子里,处理一张张面片。


    她先用小刀,在面片中间,划出一道竖缝。


    再拿起面片,抻开缝隙,捏住两端,向下、再向上穿过缝隙,令缝隙两侧的细长面块,变得卷曲起来。


    许素芬将卷好的面片,平放在高粱杆制成的箅子上后,拿起小刀,重复刚才的操作。


    赵和拉着赵浩走上前,好奇问道:“不是说要炸果子嘛,咋跑到厨房外头了?”


    赵浩拨开亲弟的手,“炸果子,从揉成面团,到下入油锅,起码要两三天时间。”


    “没错。”


    许素芬笑着附和。


    “炸果子,做法简单,就是太耗时间了。


    先将糯米粉+白糖+水,揉成光滑面团,擀成超大号薄圆饼后,卷到擀面杖上。


    握紧菜刀,刀尖抵住杖壁,向前一划。


    被划断的面片,会脱离擀面杖,变成一张叠着一张的窄长面片,再下刀把它们切成长方形。


    接着,面片中间划出一道竖缝,两端穿过缝隙翻卷一下,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了才能下油锅炸。


    这样炸出来的果子,酥脆清甜,一点都不腻。”


    兄弟俩似乎对‘翻面片’很感兴趣,竟然洗手撸袖,围在案板前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