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国舅的宣战檄文

作品:《大唐之国舅纵横

    船只靠岸。


    在登陆之后,谢映登来到营帐:“公主殿下。”


    李秀宁问道:“出兵前,国舅命你带十人随军出战,有何吩咐。”


    谢映登回答:“就斥候上报,这次是高句丽大对卢之子,泉盖苏文阵前监军,国舅吩咐,保他活命,但留下他一只眼睛。”


    李秀宁听完,甩出一支令箭:“若有所需,一千兵马供你调用。”


    “谢公主。”谢映登接过令箭退出。


    他不需要兵马。


    以他的箭术,只要机会得当,一百五十步,他有十足的把握留下泉盖苏文一只眼睛。


    这也是窦乐请他随军的原因。


    作为当下大唐第一神箭手,谢映登在找到合适的机会偷袭,莫说是取一只眼睛,就算是要了泉盖苏文的命,也不是什么难事。


    高句丽军营。


    刘文静给吓到了。


    他的设计是,逼窦乐出兵卑沙城。


    依常规的作法是,可以公开宣布,卑沙城内的海匪向大唐请降,这样作为归降的一支兵马,大唐有理由来救卑沙城。


    谈判不可能。


    依刘文静对窦乐的了解,必是先打,打赢了,杀狠了,再谈。


    可谁想,窦乐竟然发出檄文,向高句丽宣战。


    而且提出了要接前隋亡故于高句丽的士兵,魂归!


    魂归二字,份量何其重。


    这代表着,大唐与高句丽进入全面战争。


    必须要有一方承认战败,这场战争才会停止,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一年,也可以三年。


    打到一方得到自己想的一切,才会停止。


    疯了吗?


    刘文静五心向天,坐在自己的营帐内,额头上渗着一层细汗,他已经苦思了数个时辰,他看不透,算不清,不知道接下来的局势要往那个方向发展。


    大唐,虽强,但不足以在此时与高句丽全面开战。


    若打,就算不会败,也占不到便宜。


    高句丽不是弱小的国度。


    拼一个惨胜,对大唐而言就是败。


    大唐才立国十数年,隋末大乱,百废待兴。


    隋末大乱,天下人口锐减。


    若此战折损过大,大唐怕是十年都缓不过来。


    为什么。


    刘文静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窦乐要在这个时候,向高句丽全面开战。


    与刘文静不同。


    泉盖苏文眼中,全是小星星。


    一来是对刘文静的推崇,一切皆在这位堪比中原卧龙先生大智慧的名士推算之中。二便是,面对唐军的大举来攻,刘文静给予的战术安排,此时还有机会强夺卑沙城,更有十分的把握,从容的带主力退回去。


    甚至于,连唐军在沙河那边登陆,打算截断高句丽兵马退路都计算在内。


    并且安排好了合适的退路的同时,还有机会给唐军布下一道陷阱。


    那就是,用沙袋与石块,截断沙河。


    高句丽退兵后,再毁掉阻河的堤坝,向唐军发动水攻。


    若是唐军在背后的兵马过多,就先放水,水淹唐军,而后高句丽兵绕到沙河上流,那边已经安排好的浮桥,为退兵做足准备。


    了不起。


    而更让泉盖苏文眼睛中闪出小星星,则是窦乐。


    正如刘文静所描述的。


    此人,堪比神明。


    在最合适的时机,用最合理的理由,向高句丽宣战。根本不提卑沙城相关半个字,既然是开战,怎么打都是打,唐军主力强行登陆,救援卑沙,同时就派往中原的细作回报,整个河北道、山东道都在备战。


    这种只能是皇帝才能发动的大战。


    只凭大唐国舅,一指文书,高句丽细作渗透的山东道、河北道、江南道都在发起总动员,全力以赴为大战作准备。


    大唐的朝堂之上,依当下的反应看来,非但没的指责大唐的国舅狂妄,反而显露出支持开战的样子。


    这才是泉盖苏文心中的人雄。


    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当年,杨广百万大军征高句丽,大败而归。


    泉盖苏文倒想看看。


    这位大唐的,国舅,世称灭国。


    此战,会如何?


    当他依刘文静之计,在高句丽防线摆出空城计,而后全高句丽动员,主力扑向新罗、百济之时,这位国舅又会如何?


    灭国?


    泉盖苏文虽不敢轻视大唐的国舅窦乐,却也自负极高,想一比高下。


    此时,渤海内。


    莱州水师的一支分队,大唐的秦王李世民就在船上。


    有人来报:“殿下,珊瑚老城传来消息,说有名士北上,赴高句丽。”


    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心中很生气,因为刘文静竟然没有按他的吩咐去办事,却北上去了高句丽,那么高句丽攻打卑沙城,背后有没有刘文静的身影呢。


    刘文静是叛国,还是有人给了他指示。


    李世民派出身边亲信,立即去莱州,从窦乐处核实这条消息,是不是国舅府有安排。


    可再想,也不对。


    若有这样大的安排,国舅府不可能不告知自己。


    再说,依当时的情况,显然舅舅窦乐对于卑沙城被围攻,也非常的震惊、愤怒。


    李世民走到地图前。


    思考片刻:“传令,我军暂缓一日登陆,派出斥候,探查沙河。”


    李世民按刘文静背叛大唐为基础作出分析,若刘文静在背后给高句丽支招,那么卑沙城之战,必会留有退路。


    李世民也是当世良将,依地形作出分析。


    退路必是安排在沙河一线。


    若当真有退路。


    李世民手指按在地图上:“晋时,这时叫汶县(后世瓦房店),渝关兵马可在此处,给予高句丽致命一击。”


    想到这里,李世民提笔写了几句,交给亲卫:“送雷音堂,传国舅行营,平阳公主行营。”


    “得令。”


    很快,布置在李秀宁行营的电报机就收到消息。


    而国舅府呢。


    窦乐根本就不在。


    此时的窦乐,人在对马岛,冯盎布置的临时营地内。


    靠在软椅上,面前一队倭姬正在表演倭式歌舞。


    另一侧,好几位和女正跪坐在一旁奉茶。


    窦乐呢,懒洋洋的,有一句没一句的在给画师描述着自己给倭女的标准服装、发饰、打扮等各类型细节。


    冯盎到了。


    窦乐只是看了一眼苏有福。


    苏有福立即吩咐,屋内乐姬、舞姬、茶姬全部退离。


    喜欢大唐之国舅纵横请大家收藏:()大唐之国舅纵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