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玉米的产量是小麦的两倍,土豆和红薯亩产千斤!

作品:《大明:不装了,我是你爷爷朱元璋

    “老爷,咱今晚?”


    马三试探性的问道。


    “就在正阳卫歇息了!”


    朱元璋心里惦记的事多着呢。


    刚才要是一生气走了,回宫了,那也就算了。


    现在哪能憋在心里?


    “马车先不急着去坐,刚才大虎带咱上去看了看,舒服的很!”


    “你倒是先给爷爷说说,你怎么知道近期有灾民,马上就要缺粮,遭饥荒?”


    “是不是朝廷里有人给你透露了消息?”


    “这还用朝廷里的人说?”


    林洛嗤之以鼻。


    “今年春寒料峭,天气回暖的特别晚!”


    “夏天又比往年热,要么一个月不下一滴雨,要么连续一二十天的暴雨。”


    “秋天又出现了反复无常的恶劣天气,连军演都差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给搅和了!”


    “农作物发芽、生长、结果、收获……都被这极端的天气弄得够呛,农户们减产一半都算是运气不错的,搞不好颗粒无收。”


    就算是现代社会,各种农业机械加持,大平原里的小麦遇到连下两个星期的暴雨,都受灾严重。


    何况完全靠天吃饭的大明农户?


    公鸡村要不是有林洛,现在估计都已经断粮了!


    “哎,大孙说的对!”


    朱元璋笑着不停点头。


    也给自己提了个醒,当皇帝二十多年,又有锦衣卫监察全国,每天批阅奏折,不敢懈怠。


    忙忙碌碌的,却差点连最基本的都忘了!


    地里收成好不好,哪需要官员们上奏,自己看看天不就知道了?


    远的地方咱看不着,应天城附近,江南这一块肯定大差不差。


    就今年这气候,江南哪个州府敢报丰收,朱元璋就把那个州府的官员砍了头!


    “那爷爷要赶紧调集粮食……”


    朱元璋忧心忡忡,朝廷确实有平价仓,丰收时收粮,以免谷贱伤农,歉收时放粮,以免粮价疯涨。


    但受灾严重时,平价放粮没有用,因为灾民兜里一个子儿都掏不出来,只能成群结队的要饭!


    要饭是什么滋味,朱元璋能不知道?


    而且朝廷现在处处要用钱,库银见底,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去准备赈灾。


    到时候只能尽可能的多设置义庄粥舍,再多抓几个哄抬粮价的奸商,抄了他们的家,赈济灾民。


    “你再给爷爷说说,你门前种的那些,是不是你在文华殿说的高产农作物?”


    “不怕虫害,抗旱抗涝,产量还比现在高几倍!”


    朱元璋满眼期待,拉住林洛的手往他的小房子走去。


    马三和王菖蒲也竖起了耳朵,仔细又紧张的听着。


    他们都深知此事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林洛的回答,关乎大明的国运!


    “呀,爷爷怎么知道孙儿在文华殿说的话?”


    林洛惊奇。


    “皇上关心皇子皇孙,自然要咱时刻盯着他们读书!”


    朱元璋编了个理由应付林洛。


    “别管这些,你倒是快说,到底有没有那种神奇的农作物?”


    “有!”


    朱元璋听到林洛的回答,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只是刚激动一下,就听林洛接着道。


    “抗旱抗涝肯定比现在的种子好,理论状态下的产量也绝对是现在的好几倍,但明年肯定达不到。”


    “再好的种子,也必须要水利工程和化肥配合!”


    “治水的确是大事,化肥又是什么?”


    朱元璋心里一抽,不想希望就这么落空,紧接着问道。


    “就是能批量生产的肥料,开出来的矿物,经过化工作坊,加工成肥料。”


    肥料即便是在二十世纪,也是稀缺品,在大明那就更不用说了。


    毫不夸张的说,为了一坨牛屎,两个村都能抄起家伙干架!


    “还要开矿啊……”


    朱元璋顿时有些失望,开矿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


    “爷爷,您不用太担心!”


    “就算没有化肥的加持,谷子高粱小麦那些常见的主要粮食,用了咱的种子,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亩产翻倍也绝对没问题!”


    “何况,咱还有土豆、红薯、玉米……这些杂粮对土壤要求低,比谷子小麦更加容易成活,绝对能填饱百姓的肚子!”


    林洛说着,已经到了自己的小屋前。


    他抓起窗台上的一把花生,又从房檐下挂着的玉米棒子和红辣椒串上,各自折了几个。


    递给朱元璋。


    “尝尝。”


    “这个里面是红豆豆,爷爷刚才吃过了,有点香。”


    朱元璋笑道,另外两样他刚才也看过,不过没下嘴。


    现在接住林洛掰下来的玉米粒,塞进嘴里一咬,全是粉。


    “和面粉差不多?”


    “嗯,这东西叫玉米,和小麦一样,主要都是淀粉,营养略有不同。”


    “也能作为日常主粮,亩产却比小麦高出几乎一倍!”


    “爷爷,您再尝尝这个。”


    “太好了!”


    林洛的话让朱元璋大喜,玉米是个好东西!


    他毫不犹豫的又接过了辣椒。


    看样子还挺脆的,难道又是某种主粮?


    朱元璋没有在意林洛脸上那恶作剧般的笑容,把干辣椒塞进嘴里一嚼。


    “啊!”


    一种强烈的辛辣,直冲脑门。


    “爷爷,是不是很辣?”


    “快!给咱倒一杯水,太辣了!”


    朱元璋眼泪都流出来了,顾不得体面的伸长了舌头哈着气。


    林洛连忙给倒上一杯茶。


    嘿嘿!


    这可是朝天椒,辣度属于极辣,几乎是人类能直接食用的最辣的那一种。


    林洛都没舍得吃几次!


    朱元璋连续喝了几杯茶,还是被辣的口水鼻涕直流。


    “林爷,你给老爷吃的是什么东西?”


    “老爷,您没事吧?”


    马三关切的问道。


    “王太医,你快给老爷看看!”


    “没……咱没事!”


    朱元璋连连摆手,一边哈着气,一边叫道。


    “爽!”


    “好爽的辛辣味!”


    “这比外藩进贡的番椒,吃起来还要爽!”


    “番椒?”


    林洛一愣,旋即明白过来。


    古代提供辛辣的主要调料,是胡椒和花椒,另外姜蒜葱都能提供一点辛辣味。


    辣椒这时确实还没传入大明,成为农户的种植物。


    但不代表没有少许辣椒作为珍贵的调料,被贵族食用。


    宫里出现过辣椒也不奇怪,大概被叫做番椒。


    “这个东西叫辣椒,可不是番椒能比的!”


    “不管是种植还是收获,都比胡椒和花椒的多,产量也高,以后会成为大明主要的调味品。”


    “咱公鸡村的火锅,还有正阳卫食堂的饭菜,皆美味无比,辣椒功不可没!”


    “好东西,也叫百姓享受一下皇家贡品的滋味……”


    朱元璋夸赞道,他吐出的气都还带着热浪,没猜错的话,辣椒应该还有驱寒的作用。


    不过老朱并不怎么看重辣椒。


    再美味也只是调味品罢了,远没有刚才的玉米那么重要!


    林洛打开了小屋边地窖的盖子,从里面摸出两个不同的果实。


    接下来的话,却完全震惊了朱元璋。


    “爷爷,这个叫红薯,那个叫土豆!”


    “孙儿先削皮,您再尝尝!”


    “红薯能直接生吃,煮熟烤熟更加美味,亩产至少千斤。”


    “土豆也要煮熟了才好吃,亩产和红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