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不在乎得失?

作品:《红楼兵圣

    牛心山下。


    十里河。


    “每天不光管两顿饭,干一天活,结一天钱,二十文铜钱呢。”


    周围的村子,有商行的伙计挨家挨户的告知。


    “真的?”


    “不骗人?”


    村民们纷纷围住那伙计。


    伙计已经习惯,被人们包围也不怕,轻松笑道:“就在那边的山坳,一大块平整出来的地方就是,骗你们做什么。”


    为了加快工期,需要更多的人力。


    只要有钱,大周还会缺人?


    一个月几钱银子,足够吸引大量的百姓去干活,现在又不是农忙的时节,力气不值钱,不用白不用。


    哪怕只管饭,也能招募不少百姓。


    不过这样去的老百姓,多半会耍滑头,容易耽误工期,所以还有工钱。


    村民们不再犹豫。


    几里路而已,大不了白跑一趟。


    请劳动力不难。


    周围的木匠,铁匠等,商行才会认真去请。


    第一次来的村民,才发现这里原来的荒地,被平整出一块平地。


    河道里还立起一座新修的风车。


    随着水流,风车缓缓的转动,发出“吱吱”,以及水流落下“哗哗”的声音。


    “好热闹。”


    有人喃喃道,看到前面那么多人,有些怯场,不敢上前去询问。


    幸亏同伴胆子大,鼓足勇气。


    结果他们还没有上前,已经有人上来询问。


    得知是来干活的,询问的人熟练的带着他们进去,找到一位管事模样的人,说了两句,把人交给了管事独自离开。


    几位村民面面相觑,见到这里气势不小,都不敢乱说话。


    那管事倒也老练。


    “周师傅。”


    “这几个人交给你,有什么活,让他们干。”


    几句话就把村民们安排了下来。


    有了活干,周围还有很多熟悉的声音,竟然还有亲戚。


    众人慢慢的放下心。


    有饭吃,有工钱,但是不能偷懒,谁偷懒就得走人。


    吃饭管饱。


    每日工钱二十文散工后就发。


    谁也不再多想,老老实实的干活,巴不得每天都有活干。


    村民们没有手艺,只能干杂活和体力活。


    那些土胚房旁边搭建的炉子,地上挖了一方凹槽。


    炉子的烟囱很高。


    里面的焦炭烧的旺盛,远远都能感受到热浪。


    一些个赤裸的后生,汗流浃背的忙碌。


    “这些后生真能吃苦。”


    新来的村民感慨道。


    那么热,这种苦,实在是难受。


    “嘁。”


    旁边一起干活的,周边村子的人讽刺道:“你想去还去不了呢,人家是当学徒的,每个月都有五钱银子的工钱,等学个五年出师,工钱就有一两。”


    “啊?这么多。”


    刚才的村民忍不住再望过去,看到那些后生,大多是才十五六岁,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光饭量就惊人。


    当学徒每个月还能有五钱。


    他们这穷地方,实在是好去处。


    “这份苦吃的倒是划算。”


    “何止。”


    “要是手艺学得好,能独立带队,每个月五两。”


    “我滴乖乖。”


    “别说五两,二两银子都了不得了啊。”


    “诶,这位大兄弟,我家也有几个小子,能送来当学徒吗?”


    立马有人打起了主意。


    “当当当。”


    远处。


    悬挂在树枝的铁块被敲响。


    “吃饭啦!”


    人们立即放下手里的活,熟练的排队,新来的人也被管的服帖。


    看着分量十足的面疙瘩汤,每人还有一小碟咸菜。


    所有人都变得听话。


    “刘大师傅。”


    “吃饭了!”


    有管事来笑着喊道。


    刘二充耳不闻。


    他的徒弟们也不敢动,聚精会神的干活。


    此时。


    高炉里炼化的铁汁,流入到凹槽,为了避免下雨,影响了铁料质量,又在上方特意搭建了棚子。


    土胚高炉的周边,有一座堆积起来的铁矿,还有几堆较小的料山。


    这些加入冶铁过程中的杂料,是刘二祖上的不传之秘,特别是其中的火候,以及用料的比例等等,那是打死也不会说的。


    其中的门道,谁吃的透彻,谁的技术就更厉害。


    刘二认为自己比已经死去的老子要厉害。


    自己老子根本没猜透这些料的用意。


    刘二不用干活,吩咐徒弟们干活。


    懂事的徒弟,巴不得多为师傅干活,干的越多越好,一个比一个勤快。


    他们虽然是学徒,师傅不给他们发钱,但是别人给他们发。


    每个月五钱银子。


    至于师傅。


    师傅的保底银是每个月五两,按照他们得知的消息,每年绝对不只是这个数。


    谁都想要成为师傅。


    想要成为师傅,就要学会手艺。


    整个铁匠铺被打造的精致。


    虽然地面满是杂乱。


    土胚风炉的左下角,专门留出一个洞,里面安置风炉。


    风炉熔接一根铁杆伸出到外面,然后固定在竖起的石磨上凸起的一块,形成了一个轴承。


    石磨下面有托盘,让石磨悬空,石磨的另外一边有一条铁杆。


    在河边两人高的水车,也伸出一个杆子,杆子与石磨的杆子斜着用铁环连到一起。


    在河流的水力下,水车不停的运转,又带动了竖起的石磨转动,为鼓风机带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鼓风机则把空气大量的送入了高炉中,大大提高了高炉中的热度。


    徒弟们知道。


    这是师傅祖传的手艺,前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取消元朝禁锢,放开民间冶铁,于是民间冶铁业大发展,许多技术诞生,他们现在使用的就是那个时期发明的冶铁技术。


    师傅说是整个大周也是数一数二的,就算有好的,也没多大区别。


    至于鸟铳。


    师傅也说了。


    红毛鬼的火器用料差,仿造没有难度。


    谁先仿造成功,谁就能获得三百两银子的奖励。


    师傅又说了。


    只要他们第一个仿造成功,每位徒弟奖励五两银子。


    五两银子啊。


    看到刘二师徒们废寝忘食,连吃饭都顾不上,那管事摇了摇头,只能悄悄离开,不再打扰。


    鸟铳的木托倒是简单。


    木匠们刨制了许多的木托和部件。


    只等着铁匠师傅们的手艺。


    刘二嫌弃大同这边的铁料是生料,有些熟料的工艺不行,自己亲自动手。


    等铁料出炉,冷却成粗胚,再锻打为熟铁板。


    成为了熟铁板后,重新加热至红热状态,按照红毛手里采购的鸟铳的大小和长度来进行锻打。


    随后。


    将铁板绕着固定的圆柱铁芯,也就是工匠们口中的“心棒”,卷成圆筒状,接缝处重叠约三层的宽度。


    这个时候不能浪费时间。


    必须趁热用铁锤敲击接缝,使重叠部分熔合,形成无缝管状,类似焊接工艺。


    然后是加固枪管。


    在枪管外部分段套上铁箍。


    “这叫做节箍。”刘二向几名徒弟指点,“为了增强铁管强度,防止炸膛,你们以后谁要是少了这一步,捅出了篓子,千万不要说是我的徒弟。”


    法不轻传。


    不过火器不同于其他,刘二也不敢让徒弟们学了个半罐子手艺,最后牵连到自己。


    徒弟们纷纷记在心里。


    随着枪管尾部加厚,以承受火药爆炸的压力,接下来还要钻膛与打磨。


    专门用来钻孔的钻床。


    实际上不过是固定住了的木架子,类似于钻子。


    钻子有舞钻、桯钻、管钻等等工具和方式。


    管钻相比桯钻,管钻的钻孔效果更为精细,也就是目前的这种。


    枪管竖立在木框中,并且固定住,木框上同样固定,并且对准枪管的特制长钻头,靠着人工拉拢绳索,钻头快速旋转,缓慢钻通枪管内壁,确保内壁光滑笔直。


    这也是最费工夫的活计。


    旁边盯着的刘二,皱起眉头,心里头琢磨,要如何才能改进。


    到了这一步,刘二对自己打造出的枪管很有信心。


    可是速度太慢了。


    一名徒弟一个月才能打造出一杆枪管,累死累活,一个月也才十几杆。


    要么是多招人。


    多招人的话,技术就不能瞒着,每个人都要熟练,那技术就保不住了。


    要么是想出更厉害的法子。


    如果一名徒弟,每个月可以制造十杆,等于增加了十倍。


    刘二想着想着。


    又感觉到了不对。


    就算自己琢磨出了新的法子,能让一名徒弟制造十杆鸟铳,那自己招募更多的人,岂不是能造更多的鸟铳?


    刘二不禁沉思。


    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自己的手艺已经很高,一年可以拿到六十两,羡慕死多少人,但是六十两也到头了。


    没见过工匠比商人还要富裕的。


    也就比种地的强一些。


    哪怕只几千杆鸟铳的订单,赚到的钱,也是自己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赚到的钱。


    何况也不是每个月都有那么多活,每年都能拿到六十两。


    否则自己也不会北上。


    一笔订单就能赚到自己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两笔订单呢,三笔.


    徒弟们开始用砂石打磨内壁。


    一旁的刘二望着自己的几名徒弟,这些日子一直在琢磨一件事。


    “好累。”


    半夜。


    刘二躺在床上,感到异常疲累。


    以前从来没有如此费心过。


    这个把月来的操心,比以前加起来的都多,想的事情太多了,算了,刘二不再犹豫,先把钱赚到手再说。


    清理枪管的通条、火药壶、铅弹袋,包括扳机、火绳夹等小部件。


    可以同时打造。


    最费工夫的是钻枪管。


    也就是别的部件都在等枪管,打磨好一杆枪管,就可以组装完成一支鸟铳。


    “砰。”


    刘二的徒弟们,在镇虏城外向着前方的木板使用新的鸟铳,随着射击的声音,铅弹射中了远处的一块大木板,并且穿透成功。


    “砰。”


    “砰。”


    王信露出笑容。


    鸟铳成功了,相信佛郎机也不远了。


    来观摩的人不少,不光有军队的将领,许多商人也赶来了。


    镇虏城的修建,大半年的时间,大同本地的大户和商人们,对王信军队的了解越来越深,甚至许多哨官的名字,人们也耳熟能详。


    鸟铳的好处,以及未来的战争模式,别的不提,聚众昌的东家们门清。


    “好啊。”


    “与原来的鸟铳没有什么区别。”


    李德兴评价了一句,然后看向身边的黄文,笑着问道:“黄守备,我有没有说错?”


    黄文是团山口的守备。


    听说得到王信的信任和重用,团山口作为重要的两个关口之一,虽然目前比不上威远关,但是有了威远关的例子在前,许多人蠢蠢欲动。


    “李东家的眼光真厉害。”


    黄文竖了个大拇指。


    两人哈哈一笑。


    不远处的用几根竹竿撑起来的布棚子,薛宝琴捂着耳朵,眼睛却满是兴奋,看得不亦乐乎。


    “哥。”


    “声音好大。”


    在外人面前,薛蝌不愿意对妹妹表现的太好。


    万一别人认为薛家对女儿太过宠爱,对妹妹未来的婚事不利。


    不过还是忍不住埋怨:“让你不要来,你非要来,要不要先送你回去?”


    “不要。”


    薛宝琴立刻拒绝。


    “他个书呆子都能忍得住,我难道还不如他。”


    薛宝琴指着郑浩笑道。


    薛蝌扭过头,看了眼郑浩。


    郑浩听到薛宝琴说自己的话,满脸通红,说起话来也是结结巴巴。


    “我我不是书呆子。”


    薛蝌冷哼一声。


    郑浩此人,仗着年龄大,看不起自己的能力。


    平日里,自己和他较劲不少。


    现在如此姿态,明显是妹妹的原因。


    这两年里,妹妹大了些,越来越多的人见到妹妹后失态,薛蝌心里得意,又感到不喜。


    听到薛蝌的冷哼声,郑浩仿佛被抓住了的小偷,毫无底气面对,不敢看薛蝌,更不敢看薛宝琴。


    只听到薛宝琴说话的声音,郑浩就感到心都要快爆炸了似的。


    “哥,你也别欺负人了。”


    薛宝琴“咯咯”的笑道,笑声清脆。


    薛蝌见妹妹的确不愿意回去,知道妹妹的性子,薛蝌也不再过多担心。


    反而是郑浩。


    听到薛宝琴为他说话,整个脸通红了,不敢抬起来。


    薛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等看到王信身边父亲的身影,薛蝌眼神露出一丝忧虑。


    父亲的生意做得太广了。


    原来在南方就马不停蹄,从内地到海外,如今又参与大同,还有京城,生意一路千里的大踏步,可其中的艰辛,薛蝌却心里难受。


    薛家在聚众昌占两成的股。


    为了这两成的股,父亲愿意拼命。


    可将军是为了什么呢?


    将军只有半成的股份,至于军队的三成,属于的是军队,而不是将军。


    薛蝌有点看不懂。


    将军仿佛都在为别人做嫁衣,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