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分家
作品:《红楼兵圣》 天气越来越冷。
镇虏城也逐渐完工。
那些干活偷懒,或者被认为不合适的灾民,只给发了工钱。
被挑中的灾民,与商行签订了契约,很快获得了牧地,以及签订了借贷约定,获得了牛羊马匹。
军队虽然不负责日常管理,但是也要了解,何况占两成的股。
王信身边没有多余的人才,只能把郑浩和薛蝌当做牛马来使用,哪怕薛蝌才十五岁。
薛蝌还要负责了解聚众昌的进展。
“一匹马每年吃的草料,等于六只羊,商行为了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对挑选的灾民,需要有家室,而且是联保,不会挑选来历不明的人。”
薛蝌从原来的小白脸变黄了,更像个能干后生。
王信看着牛心山那边火器作坊的章程,一边听薛蝌的话。
“尽量维持一家五口的规模,借羊八十只,牛二十头,马十匹,每年需要交给商行三成的数量,羊要从明年开始交付,牛马还要等两年。”
薛蝌神情复杂,有些不忍之色,却又保持语气平静,尽量显得沉稳。
“按照商行的规矩,要连续交付十五年,才算是还清本金和利息,往后按照寻常的商贸收购。”
每年上交三成。
也就是说十五年支付的利息,等于本金的近四倍。
商人逐利。
这还是碍于自己的存在。
自己可是知道晋商在清朝是如何做的。
在清朝统治者的支持下,整个蒙古都在给晋商打工,草原上每年的产出,刚好支付晋商的利息,生生不息,世代偿还。
不算漠南。
整个漠北蒙古欠了晋商几千万两白银,每年百分之三十六的利息,就是一千多万两,而且还是利上加利。
抛开情绪不谈。
实际上大清对蒙古的统治,真正的原因也是因为商业利益,而不是所谓的联姻,又或者别的。
只有利益才是永恒。
王信淡然说道:“十五年的确很长,可是对于一无所有,朝不保夕的灾民而言,奋斗十五年的时间,还能维持吃喝,就能获得价值几百两的家业,我相信很多人是愿意的。”
对于现在的灾民而言,他们要的是吃饭。
在吃饭的基础上,又给他们一份唾手可得的真实希望。
商人得了利益,百姓得到了温饱,双方都获得了增量,唯一损失的就是台吉。
至于台吉不满。
不满也就不满了。
王信不是很在乎,改革就会有阵痛。
自己痛,不如别人痛。
将军的态度,薛蝌有些意外。
以前虽然接触过将军,但是属于外人,始终隔了一层。
如今成为将军属下,军营的气氛的确与外面不同。
比起以前的冷眼旁观,薛蝌现在更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触,心里有想法,便轻松的笑了出来。
“一向说将军仁义,我原本以为将军会为百姓抱不平,亲自去向聚众昌提出反对,要求聚众昌降低利息呢。”
“商业上的事情也是大事,不能拍脑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事事需要慎重。”
王信摇了摇头。
现在是抢速度的时候。
八九月份是生胡南下的旺季,结果这半年来,整个大同军镇的边关都没有遭受侵扰。
而欧彦虎至今的消息一点也没有。
说明了什么?
对方没有失败,失败了就会有残兵败将退回大板升,既然没有失败,生胡又没了踪迹,剩下的可能就是欧彦虎进展顺利。
读书人前仆后继的想要当官,因为利益,而不是家国天下。
同样的道理。
商人们争先恐后的经商,当然也不是为了民生发展,只是因为利益。
近两千户牧民,大概需要价值七十万两的牛羊马匹,但这是运回内地的价格。
按照关外的价格,只需要不到三十万两。
但是如果去抢的话,只需要给军队补齐军备和火药,如一千人的队伍,每名士兵支付十两银子,再支付十两银子的物资,再给额外的十两银子的多余损耗。
这笔账怎么算,也只要三万两银子。
十倍的利润。
实际上请动两千骑兵,两个月的时间,大概率只需要花费四万两银子,平均每个月两万两。
一年二十四万两银子,养两千骑兵。
没有任何朝廷负担起这个代价。
但是聚众昌愿意。
实际上周世明他们的胃口更大。
“将军,趁着年关前,该对大板升动手了,早点动手,明年开年就可以铸城,下半年正是牧草最旺盛的时候,正好可以分牧场。”
周世明劝道。
“诶。”王信摆了摆手,“我答应了胡人。”
当初王信向胡人背信弃义,很多人讽刺王信。
现在商人们急了,王信把以前众人说他的话,拿出来当理由。
大家虽然知道王信不会拒绝,也知道王信是在报复他们,不过众人没有拆穿。
此事的确是他们不对。
背后坏人名声。
“胡人算人吗?”
“胡人的小孩,和周人的小孩不都是一样的吗?这可是张东家说过的话。”王信斜着眼问道。
张辉脖子一梗。
“没有的事,胡人不是人。”
“既然不是人,当然不用在意信义。”
商人重信义。
这是天下最搞笑的话。
商人重利。
因为利才使用信义,当利益需要的时候,立马可以抛弃信义。
张辉的话,王信没有奇怪,也不再多言,说道:“镇虏城的事,你们去找张灿,不用来找我。”
“为何?”
“参将的事情,至今没有下文,没有两月就年关了,恐怕要出波折。”王信实话实说。
现在商人们的钱已经投了进来。
钱在哪里。
忠心就在哪里。
自己可能要离开大同,自己无所谓,但是大同关外的局势,商人们不能认为自己高枕无忧。
暴利之下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所有人都要出力。
周世明等人皱起眉头。
朝廷的事,他们早就收到过风声。
张吉甫的确承诺过王信,所以王信没有说谎。
但是王信又不是张吉甫的亲信,甚至都不算是张吉甫的人,张吉甫万一变卦也不出奇。
就像王信刚才所言。
没有两个月要到年关了。
他们各家都在准备往京城输送的孝敬,谁家在京城有哪些码头,每座码头孝敬多少,谁也不敢少一分银子,只能多不能少。
以前是孝敬给勋贵,现在早就换了码头。
而据他们所知,王信在京城并没有拜码头的意思,也不知道林如海是怎么教他的。
既然不拜码头,自然也没人出手保王信。
那么事情拖来拖去,不定哪天就黄了。
周世明心情复杂,他既看重王信的才能,又不愿意王信留下,所以在此事上冷眼旁观。
但是王信离开大同后,万一欧彦虎回来怎么办。
与他想法的大户不少。
对王信感官复杂。
此人的确有才,可此人又不融入大同本地,所以又想用此人为大家带来的利益,又不愿意让此人得偿所愿,成为第二个冯庸。
见屋内气氛逐渐沉默,王信脸上一脸的无所谓。
或者艺高人胆大?
反正自己真不在乎。
王信笑道:“张灿那边没有问题。”
见众人还在疑虑,王信又说道:“张灿带兵打仗能力没有问题,不过如今面对关外的局势,各部群龙无首,为了最快的速度,把骑兵拆分作战最合适,张灿负责坐镇。”
目前兔毛川的部落不多,主要是些小部落。
单于那边也是如此。
至于大板升地区,那边除了欧彦虎留下的本部,实力大的部落青壮都被他带走了。
现在的河套地区,犹如一个真空时代。
张灿独当一面的问题有点欠缺,性格火爆,所以自己又安排了马范辅佐他。
王信又看向张辉,打趣道:“张东家不也是已经向张灿提议过了么。”
张辉越发坐不住。
终于起身,主动向王信弯腰行礼,拱了拱手,“王将军恕罪,在下此事做得不对。”
周世明一言不发。
李德兴欲言又止。
王信看在眼里,说明他们都知道张辉做的事。
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和张文锦以前做的一样,挖墙脚罢了。
“没有对不对,我的目的一直没有变过,只要有利于我的目的,其余的枝节,我都不在乎。”王信平静的说道。
众人这才动容了起来。
以前大家嘲笑张文锦,认为此人能力不足。
如今他们亲自动手了一番,结果还不如张文锦,一个个碰了钉子。
哪怕是周世明。
虽然他家嫁了姑娘给汤平做老婆,可只要涉及到王信,汤平就变了个态度,油盐不进。
“将军真让我们去找张灿?”
周世明认真问道。
王信点了点头。
“我这几天会去大同一趟,去见了张大人后,可能会回京城,所以你们有事情,只管去找要找的人。”
“将军要回京城跑官?”
周世明开诚布公的说道:“周家可以为将军说话。”
他们这段日子尝试了一些手段,不尽人意,反倒是王信大度,为了弥补,周世明认为应该缓和下与王信的关系。
李德兴等人无语的看向周世明。
好人倒是被他抢先做了。
有了周世明的带头,一个个不敢落后,争先承诺要为王信在朝廷出力。
“那我先谢过了。”
王信拱了拱手。
大户还是大户,朝廷有人,地方有钱,外头的事不提,内头的事的确比自己有办法。
有了王信的亲口承诺,众人放心的去找张灿。
目前镇虏城主要是一千余骑兵。
其中大半是周军,小半是胡骑,胡骑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王信把大多数骑兵分了出去,交给了张灿。
张灿以后是镇虏城的守将,这支军队也不再是王信直接带领,这就是张灿的独当一面,主要是王信扶持起来的,也是王信给的资源最多。
另外一人是汤平。
汤平得到了技术,但是资源要比张灿得到的少。
还有就是雁门关的赵雍。
大同
巡抚御史衙门。
“威远关额定兵员三千五百,实际不到一千。”
“团山口额定兵员两千,实际不到五百。”
王信的章程里,没有提朔州、马邑五州县的乡兵,这些地方县衙从乡间征召到城里的青壮,以服徭役的形式,实际控制在县衙手里。
数量也没有多少,因为本地人口不足,农忙都不够,哪里有多余的人手。
真正指望的还要是山西,保定等地方向边地派发的青壮。
整个大同军镇,营兵和民兵应该有十二万,也是大周开国之初的军队数量,如果大同有十二万军队,何愁关外的局势。
早如当初追杀鞑靼和瓦剌的气势,解除掉二三十年内的所有隐患。
张文锦放下册子。
“五千兵啊。”
加上雁门关的两千五百营兵,和一千余民兵,如果真让他办成了,王信手里的兵力接近九千。
王信手里的两千五百营兵是精锐战兵。
配上六千余民兵,战斗力依然强悍,令人不可小觑。
不过张文锦也知道,账不能这么算。
犹如当初的冯庸,他就算是大同的节度使,在大同作威作福二十年,对大同的军队具备战时调度权,却不代表军队归他管理。
团山口、威远关、甚至包括雁门关周边兵堡、关隘等的守兵,虽然是他的属下,但不代表就不受地方或者朝廷控制。
只不过王信与别人不同。
冯庸离开大同后,他亲自带领多年的永兴军,自己轻而易举的各个击破,顺利的收服。
因为无论如何,在朝廷大义面前,永兴军不敢拒绝。
但是王信不同。
自己在王信离开后,对雁门关伸手,令他吃了瘪,也让他在朝廷丢了面子。
王信知道张文锦在顾忌什么。
也知道张文锦想要什么。
“永兴军加上天成军,然后集结大同军镇的兵力,至少能拉出四五万大军,加上西路军的近万大军,哪怕不能彻底消灭欧彦虎,也能让他不敢冒犯大同。”
“西路?”
张文锦似笑非笑,“王将军如此有信心,自己一定能升任参将,连名字都想好了?”
实际独领一军的将军有私下的取名权。
也是承袭前明卫所制的气氛。
如明初建立的百户所千户所,往往在荒无人烟的地区,一边开垦,一边根据百户和千户的姓,把当地取名李家营,王字所等。
虽然大周的军队不敢这么做,但也或按照长官的职务,又或者按照长官取的名。
永兴军就是按照冯庸的职位取名。
天成军则是按照旧地名,沿袭前明的天成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