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揉成一团

作品:《红楼兵圣

    “请问张大人,将会如何应对欧彦虎?”


    王信直接问道。


    朝廷的想法是安抚,稳住欧彦虎,这么做是吸取抗倭的教训。


    虽然谁负责战争,谁就掌握了兵权,但是当遇到失败,同样也会付出代价,皇帝就是因此彻底失势。


    如今是太上皇掌权,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当然不希望发生战事。


    可朝廷的决定,并不符合张文锦的利益需求,之所以此人无法拿定主意,无非是利益取舍之间的为难,并不是别的事。


    自己的需求也很简单。


    消灭胡部,解决外患,同时借助商业的模式,获得自己需要的军费,同时还能给灾民们带来一条活路。


    那么自己需要一个翘板。


    镇虏城就是。


    自己已经把口子打开了。


    张文锦知道王信的来意,最后的摊牌。


    “宣府之所以遭到敌人的侵袭少,因为城外有两个堡垒作为屏障,而敌人如果来攻打大同,大军可以直接抵达大同城下,投鼠忌器,大同不敢分兵。”


    张文锦缓缓的说道。


    听着张文锦对宣府和大同的分析,王信点了点头,这些并不是高深的事情,只要身居这个位置,接触到更多的消息,很容易得出判断。


    难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自己拭目以待,看看张吉甫对张文锦的眼光有没有错。


    张文锦悄然看了眼王信的神色,看不出所以然,倒也无所谓。


    只不过呢,此人的确能打。


    自己还需要此人。


    张文锦如常说道:“本抚台打算在水口、宣宁、黑山柳沟、桦沟修建五堡,为大同屏障。”


    不等王信言语,张文锦忍不住介绍:“前明曾经在大同城外修了大边、二边、三边,三道纵深防御工事,后来随着防线的不断收缩,大边、二边早已不存,就连距离大同城仅仅五、六十里的三边也事实上被荒废。”


    说完后,张文锦隐藏着眼神里的忐忑,希望王信能给点提议。


    此人的能力无可否认。


    王信点了点头。


    张文锦说的这个事情是事实,大同城北面近百里俱是平坦之地,曾经为了加强大同的防御,也有官员建议在城外水口、宣宁、黑山三地修筑堡垒,后来不了了之。


    因为几十万两的银子花下去,不如投入到军队打出去。


    那时候大周国力强盛,不像现在积弊丛生。


    所以张文锦还是想要留在大同的。


    既然如此,两人有共同的需求点,那么可以合作。


    虽然张文锦的方法并不合自己的意,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求同存异才重要。


    结合张文锦的打算,王信给出了自己的提议:“螃蟹大法。”


    “螃蟹?”


    “抚台大人把大同修建的固若金汤,这就是螃蟹。”


    “大同西路军与天成军刚好一左一右,犹如两只大钳子,只要胡虏敢来犯,我们就可以夹死他。”


    事情当然没有自己说的这么简单。


    胡人生产力落后,但不是傻子。


    不过呢,战略上有可取之处,大同目前缺乏精锐战兵,发挥民兵的优势,当然是以守为主,还有就是钱粮。


    冯庸从朝廷要不来钱,不代表张文锦从朝廷要不来钱。


    何况东南倭患平了不少,今年东南的税赋应该要比往年增加不少。


    这比往年多出来的钱,伸手的人很多,谁的胳膊更粗,谁就能拿得多。


    那么在张文锦的计划之上,自己想要成立西路军,同样符合张文锦的利益,无论是天成军还是未来的西路军,两支营兵负责野战。


    事情没有超出自己的预期,王信放了心。


    张文锦也不再多言。


    世上最简单的事为成全别人,同样也是最难的事。


    官场上最大的人情就是成全别人。


    非亲非故,张文锦内心并不想成全王信。


    不光他只是一个武夫,还有此人的来历复杂,张文锦都不愿此人出头,只不过为了自个的利益,张文锦不得不接受此人。


    看着此人一脸的平静,张文锦内心感叹。


    朝廷风波不停,地方风浪不断啊。


    地方大户不阻拦自己,大同的负责人张文锦也不阻拦,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呢,所以西路军的成立已经板上钉钉。


    除非有人反对自己。


    就算有人反对自己也不要紧。


    自己把军队都分了出去,独当一面,大不了自己回去,以自己留下来的布局,以及张灿汤平他们的能力,王信并不是很担心。


    一个人的荣华富贵,不如兄弟们一起过好日子。


    这是王信向来的宗旨。


    包括在扬州的时候也是如此。


    为扬州营的兄弟们安排好了后路,大多数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日子。


    唯独钱上的事。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牛心山在团山与威远关之间的后方,又是离雁门关最近的,所以王信离开大同后,来到了牛心山,除了参观新办的火器厂,也招来了手下的重要将领。


    王信来到刘二的作坊。


    火器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工厂,沿着十里河有好几座作坊和工棚,其中最大的是刘二的作坊。


    “我把祖传的手艺公布了出来,制定为详细的章程。”


    刘二得意的说道。


    他用一两八钱的价格中了标,得到最大一笔订单,为了保障工期,他请了几十名头脑灵活的伙计,势必要把产能提高到每个月一百杆。


    这样还不够。


    三千杆鸟铳,每个月打造一百杆,一年也才一千二百杆,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可如何继续提高,刘二费尽了脑汁。


    王信点了点头。


    逼迫工匠把祖传的手艺贡献出来,除了强迫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利诱。


    至于哪种的效率高,王信认为是后者。


    犹如现在的刘二。


    在生产效率上面,用降低成本的方式,无法碰瓷激发新模式的效率,核心是人的主动性。


    所以刘二不光把祖传的手艺拿了出来,还恨不得工人们第一时间就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不过刘二有他的局限性。


    一个刘二,一万个刘二都想不出来。


    但是十万个刘二里,可能就会有一个人想出流水线模式。


    王信笑道:“为何不把工人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单独生产一道工序,他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


    听到王信的主意,刘二愣住了。


    流水线模式出来了,下一步就是机械化代替最后变成智能无人生产线。


    竞争和利益。


    原本培养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如今只需要一个月,聪明的人甚至只需要十天半个月就能上手,而且成品率直线上升。


    王信很有信心,刘二半信半疑,但也觉得将军说的有道理。


    “一个月的产能如果能达到三百杆,一年就是三千六百杆,相比较如今的年产量一千二百杆,其中的利益相差三倍,这三倍的利益,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王信拍了拍刘二的肩膀。


    刘二以前只是工匠,虽然不服老,有闯劲,但如何比得上王信的眼光。


    几句话就听愣住了,久久的回味。


    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有道理。


    王信很快离开了作坊,并不在乎刘二能不能听得进去。


    他听不进去,别人听得进去。


    百分之三百的利益,多的是人拼命。


    至于刘二这样新的工厂主,王信现在只觉得少,没有觉得多。


    他这里招募了几十人,那么就有几十人解决了生计问题。


    “呵。”


    赵雍从雁门关赶来,虽然听说过牛心山的事情,但还是第一次来,看到十里河河道中竖起的几架大水车,还有高的烟囱,忍不住惊叹了一声。


    水车在水流的转动下,连接着岸边作坊的风箱,风箱不停的摆动,往高炉里送风。


    “倒是暖和。”


    天气寒冷了起来,走到此地却有一股热浪。


    “只怕夏天难受。”


    “春天就难受了,不过吃苦算个啥。”


    听到亲卫的话,赵雍点了点头,这话倒是没错。


    “小石头!”


    赵雍突然露出笑脸,向着远处的一名少年喊道,那少年穿着一身轻甲,腰间还挎着长刀,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四处看了看。


    “赵将军。”


    小石头看到了赵雍,高兴地走过来。


    赵雍是佐击将军,也是全军里除了将军之外,职位最高的。


    “又长个了啊。”


    赵雍捏了捏小石头的胳膊,全是狰狞的腱子肉,个头都快超过自己,如此精勇,内心喜爱不已。


    “我去给将军打声招呼,让你跟了我吧。”


    “去。”


    小石头翻了个白眼。


    “哈哈。”


    赵雍大笑。


    “小石头当然不会愿意。”赵雍身后的亲卫也笑了。


    军营里有许多孩子,之所以让他们参军,不过是为了方便照顾他们。


    这些个孩子也成器。


    不光是有好师傅带,从小读书认字,吃得好睡得好,又有将军的慧眼识人,凡是被将军选出来的孩子,个顶个的好。


    最有出息的除了史平,还有就是眼下的小石头。


    赵雍也是故意逗逗他们,别看他们个头不小,其实也不过十六七岁,稚嫩之气尚未全部褪去,当做晚辈们看待。


    “将军呢?”


    “将军等着你,别的人都来齐了。”


    “那赶紧去吧。”


    赵雍脸色变得严肃,他在雁门关最远,所以来的晚一些。


    赵雍、刘通、张灿、汤平、马范.黄文。


    新人也有。


    如方化。


    此人原是雁门关西门的守备,也是将军当初亲自留下的,这年余的表现,已经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至于那大胡子是谁?


    许多人第一次见。


    “团山口的守备。”


    经过汤平的提醒,不认识他的人才恍然大悟,看来此人也被将军看中了。


    一脸的大胡子,看起来比较威猛,不知道有什么本事,不少人忍不住打量。


    黄文第一次参与,有些个紧张,但面对诸人的打量,却也不怯场。


    “将军到!”


    门口。


    有人唱道。


    “哗啦啦。”


    听到声音后,众人一起起身,纷纷看向门口。


    王信穿着战袍,沉稳的走了进来。


    “将军!”


    “将军。”


    “将军。”


    众人颔首喊道。


    王信一一点头,坐回自己的位置。


    等坐稳后,看着手下人才济济,王信心里满意。


    自己一个人发达,那没什么意思。


    带着跟随自己的人一起发达,那才有意思。


    “汤平。”


    “属下在。”


    听到自己的名字,汤平再一次起身。


    王信笑道:“娶了媳妇,开销要大了吧。”


    “哈哈哈。”


    众人纷纷大笑。


    汤平不好意思,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变得扭捏起来。


    王信没有在意,示意汤平坐回去。


    “我也不废话,此次来就是讨论钱财的。”


    屋内顿时安静了。


    众人端坐。


    刘通眼神平静。


    谈钱伤感情,假兄弟才耻于谈钱,刘通想的很清楚,将军怎么安排,自己怎么做就行了,将军自有他的用意。


    刘通余光看了眼众人。


    相信兄弟们也都是如此想的,只不过几名新来的,刘通有些不法判断,还是相信将军的眼光吧,刘通不再多想。


    “威远关兵额三千五百人,其中五百营兵,每月军饷八百两,民兵三千,军饷每月两千四百两,合计三千二百两。”


    “团山口兵额两千人,其中三百营兵,每月军饷五百两,民兵一千七,军饷每月为一千三百六十两,合计一千八百六十两。”


    “雁门关兵额三千人,其中五百营兵,每月军饷八百两,民兵两千五百,军饷每月两千四百两,合计三千二百两。”


    “镇虏城兵额两千人,其中一千营兵,每月军饷两千两,胡骑五百,每月军饷两百五十两,杂兵五百,每月军饷五百两,合计三千七百五十两。”


    原来的两千五百营兵,王信全部分了出去。


    只剩下两百人。


    “我身边的亲卫营,兵额两百,每月军饷是六百两。”


    听完了将军的安排,有些人忍不住算了起来。


    光士兵的军饷,每个月高达一万两千五百五十两。


    还有粮饷、草料、兵备等。


    王信的兵额,等于把各地原来的实际兵额全部恢复,可是朝廷不会给这么多的银子。


    为什么各地的兵员都逃了?


    除了地方的克扣,也有朝廷不给银子。


    如果朝廷给了银子,面对地方这样的结果,朝廷怎么会不闻不问,捏着鼻子忍受了呢?


    最大的根子还是出于朝廷。


    按照这些年的规则,能给到三成就不错了。


    所以往常应该一千兵的地方,将领再喝点兵血,往往只有两三百兵,甚至还不到。


    “除了营兵的保障之外,各级军官,每年还会得到一份年终补贴,这补贴的钱,也会从军队的商业股份支出。”


    河西营的租金,河西集市,加上火器厂,最大头还是聚众昌。


    “关键还是河套地区,军队能不能维持下去,建立在胜利的根基之上,诸位共勉之。”


    王信沉声道。


    “喏!”


    众人应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