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我给你们指一条明路
作品:《撩完就跑,阴鸷反派是我裙下臣》 这个问题南夜已经在心里憋了许久,好不容易安顿好了祖孙二人,若是再不趁着这个机会问出口,怕是今夜都要睡不安稳。
闻岫宁笑笑,支颐道:“没什么,就是一点儿痒痒粉而已。”
“我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都是血肉之躯,畏惧瘟疫是情理之中,可是张口闭口就要喊打喊杀,这戾气也太重了。
瞧,当自己也身处漩涡中心的时候,他不就乖乖闭嘴了么!
北初南夜相视一眼,均从对方眼里看见了敬佩,点点头,毫不掩饰的冲闻岫宁竖起了大拇指。
二人退出房间,闻岫宁收拾收拾便也上榻休憩。
折腾了一日,她睡得格外的熟,第二日起了身,刚穿好衣裳便听见了敲门声。
原以为是北初南夜来催促她启程了,可一开门,才发现是春枝祖孙二人。
小春枝端着早饭,仰起头,冲她甜甜一笑:“阿爷说,姐姐昨日累坏了,让春枝给姐姐送早饭上来。”
闻岫宁一笑,忙拉开门,放了祖孙二人进来。
“不用那么麻烦,我下去吃也可以……诶,你们这是做什么?”
闻岫宁一转身,便看见小春枝刚将早饭放在了桌子上,就被阿爷拉着跪了下去。
她吓了一跳,连忙去拉扯二人起身。
可老人家纹丝不动,仰起头,沧桑的双眼里已经蓄了泪花。
“小姐救了我们祖孙,我们实在是无以为报,若是小姐不嫌弃,便让我这孙女儿留在小姐身边,给小姐做个丫头吧。”
北初南夜听见声音从隔壁房间过来时,正好听见了老人家的最后一句话。
二人没有上前,却也在同一时刻理解了老人家的用意。
祖孙二人一个年迈,一个尚幼,背井离乡,无所依傍。昨日是遇见了好心人才被救下一命,可人人都知道滨州闹了瘟疫,对从滨州来的人简直避如洪水猛兽,更有甚者怀着恶意。
他们不敢赌,倘若再次遇见昨日那种情况后,是否还会遇见第二个好心人。
老人家多半也是瞧着闻岫宁穿着不菲,又出手帮助,便想着让孙女儿跟了她,哪怕是个粗实丫头,但好歹能活命啊。
闻岫宁又岂会看不出老人家的用意,她强忍住心头酸楚,将祖孙二人给搀扶起来。
“我明白老人家的用意,可是,我真的不能带春枝走。”
听见这话,老人家眼里的光芒暗了下来。
他颤抖着手搂着孙女儿,再也抑制不住眼泪划过面庞。
闻岫宁心有不忍,伸出手爱怜地抚摸着春枝的脑袋:“春枝还小,这么小的孩子将来有自己的路要走,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丫头,被拘住一辈子。”
“此番我要去滨州,那里正在闹疫,一去危险重重,故而我不能带上春枝。”
闻岫宁转身走到西角的条案旁,取了一张宣旨铺上,北初南夜会意,立即上前来为她磨墨。
她卷起袖子,提笔沾墨,笔走龙蛇地在纸上写下寥寥数语。
最后一字落罢,吹干墨迹,起身了老人家的面前。
“我听春枝说了,你们家园已经被大水冲毁,家人也不在了,与其四处流浪遭人白眼,不如由我给你们指一条明路。”
“带着信去京都,找到东昌侯府,把这封信交给门房,会有人好生安顿你们。”
想了想,闻岫宁又拔下头上一支玉簪,并信一块放到了老人家的手上。
她怜惜的看着春枝:“丫头还小,正是识文断字的年纪,不要蹉跎了她。”
“东昌侯府设有助学堂,以后,就让春枝在那里好好进学,将来得一技傍身,才能照顾好阿爷啊。”
小春枝听了懵懵懂懂,却将最后要照顾阿爷的话记在了心里,她坚定的点点头,满眼诚挚的应了下来。
老人家心头触动,握着信件和玉簪的手颤抖不停,双膝一弯又朝着闻岫宁跪下去。
可这次闻岫宁眼疾手快,先一步将人给搀住了:“不必行此大礼,咱们吃饭去吧。”
老人家抹着眼泪点点头,任由闻岫宁搀扶着下了楼。
用过早饭,北初南夜便整顿行囊准备出发。
闻岫宁早已安坐于马车内,手中捧着临走前樗云子给的那本治疫册子看得认真。
车壁忽然被人敲响,传来北初的声音:“姑娘,小的已经安排人护送那对祖孙去了京都,一路都有照应,姑娘可放心了。”
闻岫宁应了一声:“那就启程吧。”
“是。”
北初同车夫打了眼色,车驾启程,他便翻身上马,与南夜一道护在马车后离开了灵州。
马车摇摇晃晃行驶在官道上,起初还能看见不少逃难的滨州灾民,可越临近滨州,流民便越来越少。
应是滨州封城,无人敢进,亦无人能出。
某日夜里,闻岫宁坐在篝火旁,吃着热炊饼正眺望远处。
北初捧来一碗热汤,在闻岫宁身旁席地坐下:“姑娘,明日午后便可抵达滨州,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闻岫宁扭头:“什么事?”
南夜一道过来,此刻也席地而坐。
接过北初的话继续说下去:“最近我一直有留心观察四周,今日倒叫我发现,除了我们,还有另外一批人也去了滨州。”
闻岫宁闻言色变。
南夜道:“之前走官道时不曾察觉,之后为了赶路程,我们便走了小道。看地上痕迹,应该是有人快马经过去往滨州,但同时,又有折返的痕迹。”
闻岫宁拿着炊饼的手渐渐垂下,眉梢眼角都笼着层淡淡的郁色。
“是有人在打探滨州的情况?”
她并不觉得是有人从滨州逃出,盖因裴郢在里面坐镇,他绝不会放任任何一个可能身染瘟疫的人出来,继而去祸连临州。
除了朝廷,还会有谁这么关注滨州的情况?
她倏然抬眼,问道:“可能查到那马蹄最后消失的方向?”
“是五十里外的汾州。”
南夜说完,转头与北初的视线对上。
二人犹豫后,北初才添了一句:“汾州太守,是黎王的人。”
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