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要不你来问我
作品:《撩完就跑,阴鸷反派是我裙下臣》 翌日清晨,闻岫宁特意起了个大早,正埋头收拾着药箱,忽听门外叩门声响起,随口应了声:“进。”
房门推开,一人迈了进来。
随即而来的,还有清粥香味。
她鼻子很灵,嗅到味道,手上的动作一顿,先一步回了头。
裴郢端着食盘进来:“厨房做了早饭,都是些大老爷们,我想着你或许不自在,就给你送过来了。”
闻岫宁嫣然一笑:“还是阿郢贴心。”
她迅速将银针药瓶都收进了药箱,提步来到圆桌旁。
裴郢将碗筷摆上,又将两碟小菜往她面前推了推。
“粮食还没有找回,所有的东西都有定量,这段时日,委屈你了。”
裴郢心疼的看着她,尤其想到金尊玉贵长大的小姑娘为了他,竟然千里迢迢的跑来这个地方吃苦,便不由得升起阵阵愧疚。
“唉,没事。”
闻岫宁大咧咧坐下,捧着碗先喝了一口熬得香稠的粥。
“我知道滨州水患,大半的农田都没有了,今年肯定也是颗粒无收。”
“粮库被烧,剩下的粮食也撑不了多久,可不得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嘛。”
闻岫宁语调轻松,一派丝毫不在意的模样。
她见裴郢面上忧愁不减,便执起筷子夹了一块咸菜丢进嘴里,砸了咂,顿觉回味无穷。
“寻常百姓家做的清粥小菜虽然比不得金齑玉鲙,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你不要觉得我是在吃苦,比起在京都的时候还要小心别人的算计,一言一行都得时刻谨记身份,我倒觉得,在这里轻松自在多了。”
这话倒也不全是为了宽慰裴郢,之前在京都的时候,她过得已经算随性自在了,可是出门在外,再如何随性也得恪守规矩,以防丢了闻家的脸面。
可是现在不一样啊,能够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的又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她可以尽情的施展自己的医术,找到自我价值。
比起冷冰冰的做个县主,她觉得现在有趣多了。
“快吃快吃,吃了还得各自做事情去呢,早点做完,就可以早点回家见到彼此呀。”
闻岫宁笑语嫣然,把筷子塞进裴郢的手里,又将咸菜往他面前推了推,便兀自捧着清粥喝了起来。
等用过早饭,二人便在官衙分别,一人去往城西,一人则去了昨日的山坳。
得了命令,邓杭这次与北初一左一右跟在闻岫宁身侧,几乎寸步不离,唯恐昨日的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他心里头琢磨着昨夜的事情,想了想,刻意落后几步,拦下了北初。
“闻大夫和司使大人的事情,你知不知道啊?”
邓杭好奇的凑过头,有意压低了声音。
北初斜斜睨了他一眼,昨夜他就守在院外,知道邓杭是来汇报要事的便特意没有拦住他,也就顺便看他演了一出无厘头的戏。
还别说,挺有意思。
北初腹黑的笑笑:“你怎么这么没有眼力见,久别重逢的小情侣,你冒冒失失冲进去打搅,吃瘪了吧。”
他扬唇笑了笑,那副看戏的模样很快让邓杭反应过来,昨夜放他过去分明就是北初故意的。
邓杭顿时气得牙痒痒,抡起拳头想要砸下去,却听一声:“闹够了没有?”
邓杭悻悻然住了手,他缓缓转头,不知何时闻岫宁已经停下了脚步,此刻正双手叉腰的看着他。
他顿时有些赧然:“闻大夫,我、我不是……”
“嗯?”
闻岫宁歪了歪脑袋:“要不你来问我呀,我肯定知道得比他多。”
北初噗嗤一笑,冲邓杭扬了扬下颌,抱着双臂朝闻岫宁走了过去。
邓杭闻言顿时如同霜打的茄子,耷拉下脑袋:“我不敢。”
闻岫宁叹了口气,走过去,伸手搭在邓杭肩头,语重心长的道:“年轻人,不要这么八卦,打起精神,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不要辜负了青春,蹉跎了岁月,知道了吗?”
邓杭垂下头,无力地点了点。
闻岫宁看着他叹了口气,双手负背,转身继续往前走去。
北初从头看到尾,见邓杭如同被抽了精气神般耷拉下脑袋,没忍得住笑。
他走过来,学着闻岫宁刚才的模样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什么,可在转身的刹那却忍不住仰天大笑起来。
邓杭哀怨的看向他,撇了撇嘴,老老实实跟了上去。
三人到了城西,邓杭又点了几个稳妥的人跟上,才一并进了观音庙。
如之前两次一样,当那扇隔绝里外的大门被推开之后,所有人的目光在刹那间凝聚过来。
有人在第一时间站起来,手中悄悄握了个不大的石块,蓄势待发。
然这次不一样的是,明镜司的人先于闻岫宁踏入,身穿黑甲,手握寒兵,通身散发出的凛冽威压压得人不敢胡作妄为。
邓杭大步迈入,目露凶光,一一扫过那些想要闹事的人。
“都给我坐下。”
他手指冒头的那几个,威严毕露:“闻大夫不远千里而来为你们治病,你们不知感恩,还要对她动手,良心都被狗吃了是吗?”
“城里现在什么情况你们不知道吗?这城里还有大夫吗?”
“今天活生生的人,明日可能就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别说来滨州了,外面哪个不是谈之色变。”
“你们倒好,一个一个的都是白眼狼,你想死,有没有问过其他人愿不愿意跟着你们一起死。”
邓杭一通骂完才觉得稍稍解了气,他弹压住那些想要闹事的人,见众人都已经安分下来,才转而去请了闻岫宁进来。
她穿一袭窃蓝薄衫,下配嫩黄纱裙,如瀑长发挽作花髻盘在头顶,只簪几支珍珠钗子,款款踏进院内,端的仪态万方。
众人望过去,便不免被她头顶上缠着的一圈白帛刺了眼。
那是昨夜他们朝她丢石头,将人狼狈赶出观音庙时留下的痕迹。
有人心虚,有人懊悔,有人害怕,均错开了目光,唯恐对上了眼,招来明镜司的人秋后算账,如此,他们只怕要命丧此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