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紫宸阶下尽哀声
作品:《假世子她真行》 都言新年新气象,可整个皇宫都是被肃然和惶恐笼罩着。
皇帝昨夜晕倒后,今日午后才堪堪醒来。
招京城外的皇室宗亲回京的谕令已经发出,这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清楚。
皇帝看着守在一旁的吕济川,声音虚弱却是不容置疑:“你,离开京城吧。”
殿内的其他人面面相觑,圣上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让大夫离京!不过稍微想想便也能猜到些原因。圣上一直都是宽厚仁慈的,这是怕自己离开后,有人会迁怒于吕济川。
陪了圣上最后一程的大夫,圣上定然是不希望其没个好结果的。
吕济川微怔,看着皇帝眼中的坚定,他缓缓点了点脑袋。他能做的都做了,为了留住皇帝的性命,他将这十几年学到的本事都用上了。甚至为了皇帝可以清醒,他甚至还给皇帝用了药浴。那药浴方子很烈,可是对于弥留之际的人却是很有些用处。
吕济川跪地,叩首:“草民拜别圣上。”这段日子他几乎日日都会见到皇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皇帝对他很是宽和,有种长辈的亲近。所以,吕济川的心中并不好受。
皇帝费力的抬手:“去吧!回北地找......大将军。”
皇帝的眼神一直追随着吕济川的身影,直到他消失在殿内。皇帝缓缓闭了闭眼睛。老天待他不薄啊!在他死前居然让他找到了那孩子。
原本以为年纪不对,也没有那般巧合的事情。可之前帮着他药浴的吕小神医弄脏了衣衫......那熟悉的青色胎记就那般出现在了他的面前。皇帝不信一个人的胎记也会与另一人一模一样!所以那就是他的儿子,他和皇后的儿子!
吕济川离开后,皇帝又宣了一些朝中重臣入宫,俨然是一副交代后事的模样。跪在外殿的众人不敢发出声音,即便有真正难过的人,也只敢悄悄掉眼泪。
温淑妃已经湿了几块帕子,她红着眼睛强忍眼泪,不知在想什么。
三公主眼眶湿润,时不时抬头看看内殿的方向。皇后和太后等在内殿,满脸的担忧和悲戚。
另一边。
吕济川回王府收拾了些东西后,在尚武安排的几个手下的保护下离开了京城。
他一个没什么背景的江湖大夫,除了一身的医术,也没什么可被人惦记的,所以基本没什么危险。
赶了大约一个时辰的路,几人停在路边啃干粮。
吕济川忽然一阵的没来由得心悸,这种感觉令他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京城方向传来隐隐的钟声,沉郁、缓慢,一声接着一声,声声敲在人的心间。
“吕神医,这......这似乎是鼓楼的丧钟!”
吕济川点头,心中一阵的难过。他缓缓抬手摸了一把自己的脸,触手的冰凉湿润令他愣了愣。
他想到了师父死去的时候,那时他似乎也是这般的难过。
吕济川最后看了一眼京城的方向:
“赶路吧!”
翌日。
天刚蒙蒙亮,京城便被一层灰蒙蒙的寒气罩着。往日宫门前等待上朝的大臣,互相寒暄的热闹的声没了,只有鼓楼那边时不时传来几声丧鼓。
咚——咚——咚!
皇宫内外都挂了素白,红墙挂着白幡,连宫灯都蒙着白纱,透着说不出的冷清、凄凉。
前往宫中“哭临”的文武百官穿着丧服,低着脑袋往里走去……
忠武王走在人群中,待看到停在大殿中央的灵柩时,难过的泣不成声。
满朝文武,没有谁比忠武王哭的更真实了。因为他是真的难过。
君臣一扬二十载,可他跟皇帝做兄弟已经快四十年了!
忠武王越想越难过,哭的涕泗横流。尤其想到跟皇帝在军中的时候,他差点不顾规矩扑到灵柩前去。
一旁的官员看到忠武王这个样子,差点忘记了跟着哭。皇帝的离去他们也难过,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可谁也没有像忠武王这样,难过的像没了亲爹一样。
忠武王府。
王妃一早便让府中下人撤下了所有红绸、彩饰,换上素白帷幔。下人们也都换上灰黑色衣裳,大家走路都是轻手轻脚,连说话都是低声细语的。厨房也停了所有荤腥和酒水。一切仿佛都变得静悄悄的。
……
几日后,朔风城。
“大将军,京城来了八百里加急!”
知许正在大营看着将士们训练,听到有人来禀时,心沉了沉。
京城送来的八百里加急,大概只有一个可能了!
圣上,驾崩了!
那封裹着三道白绫的文书递到知许手中时,她的指尖猛地一缩,眼泪不禁湿了眼眶。
与文书一同送来的,还有皇帝的遗诏。
‘边事为重,边城诸将勿需回京,谨守疆土,便是对朕最大的告慰……望朕的大将军谨记朕之前的叮嘱!’
看到最后一句,知许的眼泪再也压抑不住。整个遗诏中,皇帝都没有提她的名字“陆秉文”,最后一个朕的大将军,便可以看出皇帝是知晓她并非真正的陆秉文。
想到与皇帝相处的点滴,知许难过的不能自已。想到皇帝对她的纵容,想到君臣二人一起分银子的扬景……
良久后,知许终于稳定了情绪,她高声下令道:“全军挂孝七日,营中禁宴饮、禁鼓乐。另外,派快马回禀朝廷,边防无虞,请新君安心,末将……谨守疆土,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说完这些,知许独自出了大营。
她骑着乌霆来到大营十里外的山包上,放开乌霆的缰绳拍了拍:“去玩吧!”
可乌霆却并没有像以往那般撒欢的跑开。
知许站在寒风中,看着京城的方向。
“臣,陆知许恭送圣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