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太开放了,我一个老封建不能接受
作品:《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这一章虽然情节很少,但写了两首词。
书友们也还是很买账的。
“这就恋爱了?”
“这还没怎么呢,怎么就突然恋爱了啊?这也太容易了吧……”
“估计诗复来大神没追求过女生,没好好谈过恋爱,所以不会写这种情节吧。”
“复来大神可是出了名的舔狗啊,怎么可能没追求过女生!”
“你说的是那个叫什么威威的吧,舔了好多年,不是没舔到吗,所以他的经验都是错误的……”
“古代像李清照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正常的了,那时候的女孩子们,又不能和男孩子一起玩,估计是两家要结亲了,才让他们见过几面。一个没怎么见过男人的女孩子,见到个帅哥,怦然心动,太正常了。”
“不单单是因为这个,还因为,李清照知道,这个男人会是自己的丈夫,所以才会有那种心动的感觉。”
“这不是因果倒置了吗?应该先是有好感,喜欢,才会成为丈夫吧?怎么成了因为他会是自己的丈夫,才会喜欢呢?”
“你别说,这种因果倒置的事情,还挺多的。”
“这首荡秋千的词写的挺好啊,把那种女生的娇羞完全写出来了,看的我心痒痒的……”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句怎么感觉有点,有点,怎么说呢!”
“有点诱惑、绿茶的意思?”
“还真是,真有这种感觉啊……你说你害羞了,不赶快回去,装模作样的在那嗅青梅,故意让人看呢……”
“我踏马,本来感觉很美好的诗词,被你们这群下头男一说,怎么变成这样了啊!”
“教授,教授,快来教教这群不懂诗词的下头男!”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我也在看大家的评论呢,看到上面几位书友的评论,我心里也是咯噔一下。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啊!”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我先来简单翻译一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蹴的意思是踏、踢,所以这里的荡秋千,就不是坐在秋千上,而是站在秋千上,更能显得少女的活泼。这一整句的意思是:荡罢秋千之后,起身来,慵懒地揉搓着一双纤纤玉手。她的双手纤细白嫩,因为持续抓握秋千绳索,手会酸麻,所以下意识地活动整理。”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这一句比较有意思了,露浓花瘦,写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写的还是少女,露浓暗喻少女运动后出的薄汗,花瘦则是比喻少女轻盈娇美的体态。微微的汗水,将她轻薄的罗衣浸透。”
“这不就是透视装了吗?”
“都透视装了,见到人来了还不回屋,这正常吗,古代这么开放的吗?”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突然看到有客人进来,她来不及穿鞋,踩着袜子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古代人还是没那么开放的,听到有人来了,还是要躲避的,鞋子都来不及穿也要躲避。”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含着羞涩匆匆跑开,却在门口停了下来,靠着门,回过头看。却假装是在嗅闻门前的青梅。”
“还是绿茶,不接受反驳!”
“额,这也太绝对了吧,首先,人家或许只是好奇,其次,或许她就露出个头来呢,再其次,也没说一定是透视装啊!”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这首词里面,写的是青涩、懵懂的少女情愫,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不干净。李清照应该是知道来人是赵明诚的,也知道自己和他在议亲,所以她好奇,她回头偷看,但又怕被人发现心思,于是急中生智,顺手拉过一枝青梅放在鼻前假装嗅闻。这个动作完美地掩饰了她的尴尬和真实目的,显得无比娇憨、天真可爱。”
“人家一个小姑娘,你们这些人的心太黑了,不对,是太黄了!”
“就是,心黄的人,看什么都是黄的!教授,顺便把另一首也讲讲呗。”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如果说上面的这首《点绛唇》是少女懵懂的情愫,那这首《浣溪沙》,则写的就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喜欢了。在点绛唇里,少女还不懂什么情爱,只是单纯的好奇。而这首浣溪沙,则不然……”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我直接翻译:饰有芙蓉花钿的娇艳面容,嫣然一笑,宛如荷花盛放。一枚宝鸭形的钗子斜插发间,仿佛振翅欲飞,熠熠生辉地衬着她芳香雪白的腮颊。她秋波般的目光才刚刚流转,就慌忙收敛,生怕心底深处的情思被人察觉猜透。”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前两句写的就是女子的容貌,很漂亮,皮肤很好,头饰很美。最后一句,则表露了少女的心事,眼波中,有不能让外人知道的情谊。什么情谊呢,看下阙。”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她的整个脸庞乃至全身,都洋溢着因爱而生的万种风情,显得那么深邃而富有韵味。将带娇嗔、含幽怨的情思,写满半页信笺,把自己深藏的心事,寄给心上人。与他相约,在明月西斜、花影轻轻摇曳的美好时分再度相会。”
“额,真就半夜幽会了吗?”
“这有点太开放了吧,我一个封建老顽固不能接受!”
“不行不行,这太前卫太刺激了,不适合我们这种老年人看的,教坏小孩子呢!”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哈哈,这个幽会应该只是一种代指,按照文中的理解,应该是希望赵明诚再次来拜访,这样两人就又有见面的机会了……”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这首词精准地捕捉并表达了少女在恋爱中最真实、最微妙的情感瞬间,那种欲说还休、怕人知道又盼人知晓的矛盾心理,极具感染力和代入感。”
韩复来点赞。
教授讲讲的真是太好了!
为了教授,自己也要努力码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