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国内巨变
作品:《以为是末世,你给我干四合院来啦》 1967 年初的四九城,春风刚吹化护城河里的薄冰,城郊的农田就已热闹起来。
田埂上,村民们扛着锄头、挑着粪筐来回穿梭,新翻的泥土带着湿润的腥气,在阳光下泛着褐黄的光泽。
孩子们提着小竹篮,跟在大人身后捡拾碎石,清脆的笑声顺着田垄散开。
“王大爷,您家今年打算种多少亩小麦?”
村支书扛着一捆麦种走过,笑着朝蹲在田埂上歇脚的老汉喊道。
王大爷直起腰,捶了捶发酸的后背,指着不远处的化肥袋。
“今年得多种两亩,你看这尿素、二铵,都是城里大厂送来的好东西,去年用了半袋,麦子就比往年壮实不少,今年有这满满一囤肥,肯定能丰收。”
这话不假。自从曾毅将化肥生产技术交给国内的兵工厂改造投产,四全国的化肥厂就像春笋般冒了出来。
原本只能靠农家肥施肥的农田,如今有了高效的尿素和二铵,麦苗长势肉眼可见地变好。
农业研究所里,科研人员还在曾毅提供的原种基础上反复改良,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抗倒伏、耐干旱。
去年在试点田创下了亩产四百斤的纪录,比传统品种翻了近一倍。
村口的打谷场边,新搭起的粮仓已经囤了不少种子和化肥。
负责分发物资的村干部拿着账本,挨家挨户登记。
“李家婶子,您家五口人,分二十斤麦种、五十斤尿素,记好账了啊,秋收后按产量缴公粮就行。”
李家婶子接过沉甸甸的粮袋,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以前哪敢想啊,种地还有这么好的肥。有这东西,今年秋天肯定能让娃们顿顿吃上馒头。”
化肥和良种带来的变化,不只在农田里。
四九城的国营商店里,粮食柜台前的长队短了不少,玉米面、白面敞开供应,偶尔还能买到久违的大米和白面。
街头的小吃摊多了起来,刚出锅的馒头冒着热气,食客们捧着吃食,坐在小马扎上吃得香甜。
“现在日子好过了,隔三差五就能白面馒头解解馋。”
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师傅付了钱,笑着对摊主说。
家里粮食够了,底气也足了。
以前农村家庭养两三个孩子就觉得吃力,如今家家户户添丁进口,三五个孩子的家庭随处可见。
胡同里,穿着花棉袄的孩子们追着玩跳房子,手里还攥着烤红薯,脸上沾着黑灰也不在意。
“以前怕孩子多了养不起,现在粮食够吃,衣服也能扯新布做,多几个娃家里更热闹。”
抱着刚满月的小儿子的张大妈,看着院子里嬉闹的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
就在春耕的忙碌中,国家推出的小学教育改革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教育部一纸公告,推行五年制强制免费小学教育,所有7到12岁的适龄儿童必须入学。
学费,书本费,杂费全免,学校还管一顿午饭。
消息传到农村,不少村民犯了嘀咕。
北河某村的打谷场上,几个村民蹲在地上抽着旱烟,议论纷纷。
“孩子上学要花功夫,可是家里呢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哪样不要人帮忙?”
李大叔磕了磕烟袋锅,眉头皱得紧紧的。
“再说,女娃子识几个字有啥用,不如在家学针线活,以后好嫁人。”
旁边的赵大叔也附和:“村里的老秀才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硬是把娃塞进学校,耽误事。”
村干部带着小学老师挨家挨户做工作时,常被这样的话堵回来。
“李大叔,您算算账,孩子上学不用花一分钱,学校还管午饭,等于给家里省了一口粮。”
老师小张蹲在地上,耐心地给村民们解释。
“再说,现在种地都要懂技术了,不认字咋看化肥说明书?咋学新的种植方法?孩子学了知识,以后能当技术员、当干部,比在家种地有出息。”
村干部也跟着帮腔。
“这是国家的硬政策,孩子不上学,公社要扣工分的。
咱们村新盖的学校,玻璃窗户、木桌椅,都是新的,老师也是城里派来的文化人,多好的机会啊。”
见村民们还是犹豫,村干部干脆带着大家去邻村的学校参观。看着教室里孩子们跟着老师念课文,课间在操场上开心的模样,村民们的心渐渐松动了。
农村的阻力还没完全化解,城里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又跳了出来。
在某高校的教师宿舍里,几个戴着眼镜的教授围着一张报纸,对着教育改革政策指指点点。
“强制教育让所有人都识字,以后民众想法多了,不好管理。”
教历史的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担忧。
“自古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么搞会动摇根基的。”
这话被学生传到了校刊上,很快引发了轩然大波。
读者来信像雪片般寄到报社,反驳的声音此起彼伏。
“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封建思想不放。孩子上学学知识,是为了建设国家,不是为了让你好管理。”
“自己吃着国家的饭,却不想让老百姓的孩子识字,安的什么心?”
报社还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支持教育改革的文章,把这些“知识分子” 批得哑口无言。
没过多久,这些跳得最欢的教授就接到了调令,去西北参加公路建设,为国家添砖加瓦。
国内一片欣欣向荣,远在麦考的林晓梅也没闲着。
自从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麦考,她就发现这里虽小,却因地处东西方交汇之地,商业氛围格外浓厚。
尤其是港岛即将回归的消息传开后,不少商人担心局势变动,纷纷把资金转移到麦考,这里的商铺和住宅价格悄然上涨。
一个周末的下午,林晓梅坐在一栋公寓里,看着窗外葡式风格的街道,手里拿着一份地产报告。
上面具体分析了现在整个东南亚的市场,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可以搞。
和曾毅沟通以后,林晓梅立刻行动起来。
大笔投资下去,麦考不少商铺被购进,与何博士沟通以后,确认自己不进军菠菜业,只是投资商铺,吃租金而已,何博士就默认了。
毕竟没有利益冲突,何必招惹过江猛龙。
接着,林晓梅又派人去东南亚考察。在新加坡,她收购了一栋临街的五层楼房,一楼做餐饮,楼上做公寓出租。
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她拿下了一处靠近港口的仓库,改造成物流中转站,为往来的商船提供仓储服务。
在欧洲,她的代理人更是趁虚而入,伦敦市中心一栋原本属于约翰牛老牌公司的写字楼,因公司经营不善低价出售,代理人只用市场价的七成就将其拿下。
巴黎左岸的几处公寓,也被她收入囊中,租给在当地留学的学生。
不到半年时间,林晓梅的商业版图就初步成型。
麦考的收租,东南亚的商铺和仓库租金稳定,每月能有不少进账。
欧洲的地产虽然暂时收益不高,但地段优越,潜力巨大。
她现在天天缠着曾毅问下一步计划,如果不给出计划也行,再要个孩子。
曾毅表示肾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