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直解》

作品:《唯识三十颂

    我们刚刚讲到种子的生因有两类:一个是本性住种,一个是习所成种。换句话说,这个种子有一类是属于我们众生阿赖耶识当中,法尔就本来具足的,其次就是由我们后天的串习而使令它增长。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第八识是跟烦恼障、所知障相应的时候,这个第八识就是完全是处在有漏位,无量无边的种子在第八世的藏识海当中,刹那灭刹那生。当我们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一直到“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把无量无边的这些生灭的种子完全都断掉了。这个时候第八识跟二空智慧相应,它就变成真如了,那是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就是第八识可以说是真妄和合,看它跟谁相应。它的种子也是有两类,一个是本性住,一个是熏习成。


    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种子会不会消失?这个种子,如果说它得果报以后,就异熟的功能,它得果报以后这个东西就消失掉了;就名言来说——名言种子,这个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粗的名言,就是分别起的我执法执,在初地的时候就全部断掉。但是俱生的分别,俱生的我执法执的种子,要到成佛才能够顿断。


    换句话说,在成佛之前对于俱生的我执法执,只是伏住它的现行。所以我们可以从两类,就是异熟的业种子,这个得果报就没有了;但是这个名言就不是,就是分别起的名言,初地这些戏论全部都断除了;但是俱生的那些微细的我法二执,要到成佛以后才能够顿断,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当然,我们上次也说过这个无垢识,我们在讲《八识规矩颂》,无垢识它也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善种子。但是这个时候它有一个不同点,无垢识,佛的无垢识不受熏。说今天的佛跟昨天的佛又不一样,他又造了一个善法了,没有这回事。说今天的佛比昨天的佛更圆满了,没有这回事情。你一成佛以后,功德就圆满了,没有所谓的增,没有所谓的减。


    就是《心经》说的,它是也不增、也不减、也不垢、也不净、也不生、也不灭,那就是一个心经的境界。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在形容佛的那一念心,就是这种境界。就是佛那一念清净明了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他那一念明了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一切的功德都摄持,一切的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都摄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好,那个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就是说它虽然是刹那生灭,但是它有一种殊胜的功力,什么是殊胜的功力呢?它引生自类果报的功能。色法引生色法的果报,心法引生心法的果报。当然这个还有很多差别,心法里面有烦恼、有善心所,各式各样的,引生各式各样的自类果报的功能,这个就是有胜功力,它有引生果报的功能。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也是刹那灭,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的种子也不是一个,它有很多很多,它不断地变化,不断不断的功能。它功能是这样,它灭了以后,又会生起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就是又另外一群种子不断地变化,对对对。它是这样,这个地方是指的阿赖耶识本身,它还没有待众缘。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探讨阿赖耶识本身。阿赖耶识它本身所摄持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本身就刹那刹那生灭。它还没有表现出根身器界的时候,这个地方指的是它在阿赖耶识本身内熏的时候,内熏,阿赖耶识本身。对对对,之所以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刹那生灭呢?说第八识为什么会生灭?因为它有种子。如果它表现在外,这个时候它功能尽了,它就没有了。这个地方是刹那灭,是指的它在阿赖耶识里面的时候就刹那灭了,不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果俱有,我看古德的注解,它没有特别意义,它这个意义跟第三是很接近,就是有点恒随转的意思,这两个意义很接近。有些人是这样解释,说果俱有跟恒随转,这两个意义是很接近。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这个无漏种子,当然无漏种子不是阿赖耶识所摄持的。所以阿赖耶识是这样,要以护**师的思想是真妄和合,就是有点《起信论》的思想,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是没有错。就是相似于涅槃的种子,应该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是属于异熟的话,就消失了;如果是名言,那就不能够说会消失,名言。如果是熏,我们讲能熏,谁是能熏呢?前七识,对不对?就是心法才能够熏。如果你看到一个色法,色法不能熏阿赖耶识,只有明了性的、有造作性的才能够熏。比如说你得到一个天的果报,这个果报不能熏阿赖耶识的,不可以,这是果报受完就没有了;但是你在天的果报当中,会很起很多的想法、思想,这个是能熏的。名言种子会熏,果报是不能熏的,色法是非能熏,能熏就是识才能够熏,要有明了性才能够熏。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应该是第八识,不应该讲阿赖耶识,第八识是有真有妄;但是你讲阿赖耶,阿赖耶识是就妄的这一边来说,因为我爱执藏。所以为什么阿赖耶识到了不动地前才舍藏,八地的时候阿赖耶识就被破坏掉了,没有阿赖耶识了。还有一个不生灭的心。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是的,唯识学派有两种说法:有一种学派是认为,第八识全部都是妄;有一种学派的说法是认为,第八识是真妄和合,所以你成佛的时候,并不是把第八识全部破坏。不是这样的态度,是把它妄的部分去掉而已,是这样子的一个道理。


    好,我们看第九面,种子类别。前面是讲到种子的体性和它生起的因缘,这以下是说明种子的种类。


    (三)种子类别


    在《成唯识论》当中把种子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有漏的种子,第二个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漏就是一个烦恼的异名,或者是贪、或者是嗔、或者是痴。为什么叫漏呢?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长疮,流脓、流血,流出这不净物。意思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头也是发动出烦恼,就像是流出很多的不净物一样,这叫做“漏”。那么有漏,就是有烦恼相应的种子。


    一、有漏种子


    这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属于名言种子,第二个是业种子。这个名言种子,就是由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当然也包括第七意识,应该是前七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不过第七意识是微细的,那个思量是微细的;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是粗的,粗分的。由前七识的名言分别,刹那刹那的分别,所熏习的种子叫做名言种子。这个业种子就是只有第六,主要是第六意识,就不讲第七意识了。这个业种子是第六意识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身口意的造作,这叫做业种子。


    [名言种子]:这个名言种子,它会引生一种善性、恶性、无记性的一种三性的等流果。比如说你今天起了善念,这个善念也会相续,会熏习到阿赖耶识一种善的功能,善念的功能,它有一种等流性,等流果。


    [业种子]:这个业种子,它引生一种三界六道无记的果报,善业成就一种可乐的果报,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都是无记的,这个受完就没有了。


    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名言种子。因为异熟的种子、业种子它得完果报就消失了;但是这个名言种子,它会在我们生命当中不断地相续,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这个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里面讲到,它主要两大功能:第一个它能够发业,第二个润生。


    一、发业:就是说,这个名言种子能够发动业力。什么叫名言种子呢?“名言”这句话怎么说呢?这个名言就是一个思想,就是第六意识相应的“作意、触、受、想、思”那个想,“于境取相为境,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它能够生起各式各样的名言,由名言就产生了一个思心所。这个名言是怎么有呢?是由作意来的。可能是如理作意引生了一个善的思想,不如理作意引生一种邪恶的思想。所以这个“思、想”是发动业力的一个根源。


    比如说我们讲这个“业道”,一个业道的成就要有三种因缘:第一个意乐、第二个加行,第三个究竟。说你这个心中要先有意乐。比如我们讲杀生,杀生你一定要一个意乐。要有一种杀心,这个就是名言,你一定要有一种想要杀对方的一个思想。由这个意乐去推动你的身口的方便,叫做加行,可能是用毒药、或者用刀杖,各式各样的方便。意乐、加行、究竟,把对方给杀死了,叫究竟,这个业道就造究竟了。所以我们讲业道的成就,主要还是要靠意乐的推动,所以名言种子有发业的功能。


    二、润生:其次它能够润生。比如说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善恶种子,在这个藏识海当中,刹那刹那生灭。那么到底是哪一组的业种子要起现行呢?这跟你第六意识起的善念、恶念有关。如果你临命终的时候起善念,这个善念会滋润这些善的业种子,先让它得果报;如果你临命终起恶念,这个恶念也会先滋润你的恶业种子,使令它先得果报。这个名言种子它能够润生,它能够使令业种子成熟而得果报,所以这个名言种子非常重要。我们讲忏悔业障。忏悔业障主要是要改造你思想的相续,断相续心,这倒是很重要,断你的相续心,恶念的相续。


    前段时间有一个居士来找我,他说他的母亲生了重病,这个人很孝顺,他因为母亲生病的因缘,他就发愿了。他本来经常在身口意经常会造作一个恶行,这个恶行他没办法断,控制不住。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他心中的意乐势力非常强大,强过他的正意念,以他自己的力量不能断这样的烦恼,也不能断这样的恶行。那因为母亲重病的因缘,他就发愿,从此以后要把这个恶行消灭掉。那么他发了这样的一种善念,忏悔发愿以后,开始生病了。他问我说,这样子是不是他母亲的这些业障跑到他身体里面来?


    我说不是这样子,阿赖耶识受熏,是受你自己的业力熏习,别人的业力不能熏习你的阿赖业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不断地造作这个恶业,这个恶业累积的时候,你没有事情。这个名言种子一方面发动业力,一方面滋润它。那么你现在把名言种子的势力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就重报轻受,会把你那个恶业先逼出来,重报轻受。所以你如果继续造作下去,你这个业种子要到地狱去了、饿鬼道去、畜生道去了。因为你母亲的因缘你发了善愿,这个时候你在转业的过程当中,会把你过去所累积的罪业先逼出来,这些毒先逼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会很多障碍,就是这样子。


    你看《密勒日巴尊者传》就很明显明。密勒日巴尊者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不是走正道的,他是学那个邪术降雹,害了很多的人、畜生。他为了报复他的一个姑丈,还有姑姑?抢夺他的财产,他是以瞋恨心来学这些咒术。后来他遇到他的上师,玛尔巴上师以后,玛尔巴上师要他修苦行,先灭他的罪。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刚修行的时候,障碍重重,后来他才知道上师的慈悲。就是说他从邪道转成正道这个过程当中,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就是你的名言已经改变了,已经没有这样的思想了,但是你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


    像阿罗汉也是这样,阿罗汉心中的名言,粗分的这些分别的烦恼的名言,都停下来了。有余依涅槃,他的心就是涅槃,但是为什么有余依呢?他那些业种子还在,所以阿罗汉有时候身心还有些相续的苦。这个我们上次也说,舍利弗尊者一个大阿罗汉,他有时候病了,连起来都不能起来,佛陀说法的时候,弟子用单架抬着他来听法的。一个大阿罗汉,他还有一些剩余的业力。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异熟果报跟业种子有关、跟名言种子也有关系。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些芽,还必须要有这个爱取的水去滋润它,恶的爱取滋润恶业的种子,善的爱取滋润善业的种子,使令它得果报。这都是属于有漏。


    二、无漏种子


    一、生空无漏种子;二、法空无漏种子;三、俱空无漏种子。


    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的道果;法空无漏种子和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第一个、生空观:这个生空就是我空,简单说就是我空。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里面,“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这个生空观主要是有两种观法:


    [析空观]:一个是属于《阿含经》《阿毗达摩论》的析空观,就是从无常观起。无常,观它的一个生灭变异,它会有生灭相、变异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因为它无常,无常的相貌就是苦,为什么?我们哪一个人愿意生灭呢?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是喜欢寂静。而这样的变化的本质就是苦,不管快乐、不管痛苦,只要它变化就是苦。苦表示什么?表示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自主性,因为我们不希望苦,但是我们却不能够使令苦消失,可见得这个生命体没有主宰性。无常而知道苦,由苦能够知道,我们生命体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完全是业力的支持,这是一个观法。


    [体空观]:其次就是体空观,就是根据《般若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不必经过无常、苦、无我了,直接从缘起性空,就能够把你这一念心,从有相的境界引导到无相的境界去了,一下子就过去了,顿根人修的。这个缘起性空观,跟外道的禅定不太一样。我们看外道也希望寂静。外道的禅定,当他得到禅定以后,他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但是他这一念明了寂静的心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是能受用,这一切法是我所受用。


    这跟佛法的空观那种意境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空观跟明静不动,那是不同意境。在《成唯识论》说,一切的圣人成就空观的时候,他的意境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能所对待。你说外道修禅定,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我能够分别的那一念明了心是寂静安住的,这个很明显是有一个能所的,有能所。但是我们修空观的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安住在空的时候,内心一切的分别都停下来。“我、你、我相、人相”,这些都停下来,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没有对待,那个内心是一种绝待圆融的境界,没有任何的对待。所以这个地方跟外道还不一样的,外道只是修禅定,那个境界跟空心的境界是不一样。这个叫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当然菩萨也是修我空观。


    第二个、法空观:进一步去观察这一切的生死、一切的涅槃的法都是因缘生,都是要假借阿赖耶识的种子出现,离开了这个心识的因缘,这些法就不存在,就是法空观。


    第三个、俱空观:就是这个空也不可得,我空、法空、这个空空。俱空就是空空。这个时候就是大悲心生起无量的妙用,这样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唯识学》修空观,它是这样子修,我们后面会讲到。《唯识学》修空观是两个次第:


    (一)所取相:一开始先思“诸法如梦”,一开始是先破所取相,就是一切的外境是这一念心识所变现,这些外境是如梦如幻。思惟一切法是如梦,不管快乐、不管痛苦,都是无常无我的,就像做梦一样,醒过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当下是无常,刹那刹那无常的,就破这个所取相。


    (二)破能取相:观心性无生。当然这个时候“观心性无生”它有四个次第,它是有能所,一一的破。就像剥那个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破。从这个心所有法,破到最后,最后一个“遣相证性”就是破阿赖耶识,就破到这个初能变。观心性无生的时候,一直观进去,你会观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境界是不带名言的。你看阿罗汉,你要以《唯识学》上,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第八识的境界,那个刹那微细生灭相都还在,所以还有不思议变易生死。


    观心性无生,他这个时候把第八识的生灭相再观进去,就观到那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真如去了。所以它是两个次第:先破所取相,再破能取相。思诸法如梦,然后观心性无生,就回光返照,探本求源。


    这个就是无漏种子,种子是无漏的。好,这个是说明“明一切种识”,是解释这一切种。好,我们再看下面,前面我们是讲到三相门:自相门、果相门、因相门。再看偈颂,“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三段是说明所缘行相门,第八识的能缘和所缘行相。我们看讲义第七面的四。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这个不可知,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不可知,“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这个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因为种子有生灭,它也有生灭,刹那生刹那灭。但是这个时候的生灭相是非常微细,不要说是外道的高深禅定不能够了别,就是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在灭尽定那个明了寂静的心性,都不能观察到第八识的存在。他就认为他已经没有生灭了,因为他还观察不到第八识的生灭相。所以在《八识规矩颂》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就是因为它那个行相实在是太微细了,不是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的圣人能够了知的,所以讲“不可知”。这个是约能缘的心性来说。


    其次约所缘,“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这“不可知”,从另一方面角度,就所缘来说呢,第八识所缘的有五净色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净色根就不是浮尘根,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净色根是一种清静微细的四大。还有这个种子;第八识的所缘有根身,有种子,这个都很微细。还有器世间,这些山河大地,都是不可知。这是解释“不可知”的意思,再看执受处。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这个“执受、处”是指的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这个执受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执呢?“摄持以为自体”,叫做执,把它拿过来当作我的自体,这个就是“我”,叫做执,“摄持以为自体”。这个受,就是能够生起心识的觉受。你能够跟它感觉到快乐痛苦,就是生起心识上的觉受,叫受。这个执受指的是第八识对于胜义五根,还有诸种子它能够执受;同样是所缘,但是它对器世间没有执受。


    说你拿一个木棒去打石头,你的心识没有痛的感觉;但是你拿木棒去打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有痛都感受。就是表示说,阿赖耶识它对于根身、种子有执受,但是对这个器世间没有执受。所以这个执受指的是根身、种子。处,“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就是这个器世间叫处,处所。那么这三个,根身、种子、器世间,都是第八识所缘。看这个“了”。


    六、言“了”者——指此识能缘见分。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这个“了”是能缘的见分,这个见分有什么功能呢?是了别性,它有了别的功能。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所缘行相门我们分成二段,先说正明行相。


    附表五——所缘行相门


    (一)正明行相


    不可知;执受、处、了。


    [执受︰根身、种子——所缘相分]:先看执受,这个执受是指谁呢?是指五根身和种子。因为第八识对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身,还有无量无边生灭的种子,它能够摄持以为自体,而且生起心识上的觉受。说我们造了善业,我们的心情会快乐,因为这个善业它有堪能性,它能使令我们寂静;你造了恶业以后,你那个恶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活动,你也会有感受。感受什么?感受一种不安。因为这个恶性的种子就是躁动性,它不随顺涅槃。所以我们对于根身,你这个眼睛痛,内心也不安。眼睛、鼻子、嘴巴有问题,你的内心都有任何的觉受,就是对于根身种子有执受。


    [处︰器世间——所缘相分]:另外一个呢,器世间。器世间虽然也是第八识所摄持,但是它只是一个执持,不能讲执受。这二个都是所缘相分,就着根身、种子来说,因为它太微细了,所以讲“不可知”;就着器世间,太广泛了。说什么是阿赖耶识?你现在所能够看到的任何东西,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你耳朵所能听到的声音,这些都是阿赖耶识。当然它都是刹那生灭的,刹那生刹那灭。你看到的颜色,青、黄、赤、白,刹那刹那生灭;你听到的声音也刹那刹那生灭,这些都是属于第八识的相分。


    [了︰了别——能缘见分]:那么“了”就是它了别性,明了性也是微细。这意思就是说,第八识不管它的所缘的相分——那些根身、种子、器世间,或者它能明了的这一念见分,都是不可知,微细广大,广大而微细,都不是我们一般所能了知的。


    第八识的相分——根身、种子和器世间,在《成唯识论》讲到一点差别,第八识的相分,有一种叫业果色,有一种叫定果色。


    [业果色]:说有一种的依正二报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样子的一种业果色,它的相貌是固定的。说你是一个人,不管造了善业,你还是人;你修了禅定得到四禅定,你的相貌还是人;你造了很大的罪业,这一期果报没有结束,你看起来还是人。这个业果色的相貌是决定的,不能有变化的,这一期果报它被阿赖耶识坚固地执受,是不会有变化的,这叫业果色。


    [定果色]:其次一个叫定果色。就是你在禅定当中,你那一念的寂静的心能够变现出各式各样的色法。但是这个色法是会变化,你禅定失掉了就没有了,在禅定的过程当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变化,定果色是有变化的。


    我们讲出一个例子,说佛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去托钵。托钵就有居士说,师父,我们这村庄有一个毒龙,经常来这个地方破坏我们的生活。目犍连尊者说,好,我去调伏它。目犍连尊者一去,这个龙王显神通,那怎么是大阿罗汉的对手啊。目犍连尊者变成一只小虫,就跑到它的眼睛里面去,从眼睛跑进去,从嘴巴跑出来,从鼻子跑进去,又从眼睛跑出来。这个龙王就调伏了,调伏了说,好好好,我皈依你,我皈依你。目犍连尊者说:你不要皈依我,你要皈依佛。好,那么就带着这个龙王就去跑到佛的地方去,到那个祇桓精舍去皈依佛。


    皈依佛这个时候皈依了以后,就站在佛的旁边。这个时候波斯匿王,这个大国王的境界,带了很多的眷属要去跟佛陀礼拜,来到佛陀的地方,就跟佛陀礼拜请安。看到佛陀旁边站了一个年轻人,那个龙王当然去见佛,不是现出长长的身体,就是一个年轻人的样子。龙王怎么会把波斯匿王看在眼里呢,对这波斯匿王也没有任何的打招呼。


    这波斯匿王就很生气,做国王的心情就是骄慢,说这个年轻人看到我,我是这个国家的国王,看到我都没有打个招呼。佛在旁边,我以后要处罚这个年轻人,就动了这个恶念,动这个恶念以后出去了。那么动这个恶念,当然龙王它有神通就知道,说你要处罚我,我也要处罚你。那么这个年青人也就告假了,告假以后,佛陀跟目犍连尊者说,你赶快去救波斯匿王,他有灾难。


    这波斯匿王回到宫殿以后,那龙王到虚空去,一动一个念头,就掉那个石头,就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掉下来,目犍连尊者得到佛陀的预告以后,跑去就把这些石头变成珍宝、变成饮食,就从空中掉下来。这个侍卫说,国王啊,这天上掉很多的饮食、珍宝。波斯匿王说,哎呀,我这个福报现前,刚刚去拜了佛,就马上有这样的福报。他就把这些珍宝、饮食带着就去供养佛陀,讲了很多赞叹佛陀的话说,我刚刚就是因为礼拜佛的关系,得到这样的福报。佛陀说:不是,那个是龙王要害你。


    意思就是说,这个定自在所生色,它本来是个石头,但是有另外一个人禅定的力比他强,能够转变他的色法。说你是一个初禅所发的神通,二禅的人能够转变;三禅的神通,四禅能够转变;外道的神通,阿罗汉能够转变。这个定果色,这些第八识的相分是不决定的,它的相貌是不决定;但是业果色,你很难变化,你是一个长得很丑的人,证得阿罗汉以后,相貌也不能太变化。这业果色,这一期果报还没有受完之前,不能够很明显地有变化,不可以。它的相貌是决定的,有这样的差别;但是定果色它是不一样,随时会有变化。


    不管是相貌决定,不管是不决定,都是不可知。这个不可知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微细、第二个广大。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阿罗汉有俱生的我执、法执,俱生的。在经论上讲出一个譬喻说,阿罗汉他如果入灭尽定的时候,他分别我执、俱生的我执都停下来。但是他要从定中出来,还有俱生我执。怎么知道呢?就是阿罗汉出去托钵,突破间看到老虎,第一念的时候他会害怕,看到老虎的时候。说要是无我,是谁在怕呢?但是他这一念一提起来,这个“我”就消失了。他有俱生的,这个俱生他还会去滋润,他一入涅槃的时候就不能滋润,入涅槃的时候。所以我们讲《八识规矩颂》也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对不对?初地菩萨还有这样的问题,俱生犹自现缠眠。缠就是烦恼的现行,眠就是烦恼的种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是顿生顿灭。它生起,对不对?又消失,对不对?但是消失的时候如果它势力还在,它还会再生起。就是说,如果这个功能已经没有了,它就停下;如果它功能在,就像我们电灯一样,这个电灯本身你感觉它是相续,事实上它也是刹那刹那消灭,对不对?但是它现在还有能量,它顿生顿灭、顿生顿灭,等能量消失了,它就完全不能够生起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是这样,它生起、它灭、它又会再生起。应该是这样讲,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说,这个阿赖耶识变现相貌,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就突然间全部消失,突然间全部生起。比如看我们现在身心世界好象都相续,其实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突然间全部出现,然后有一个时间全部消失,它是这样子。但是为什么它不停下来呢?它势力还在,势力还在。它灭了以后,还有势力还会再生起来;除非它的功能,那个力量,那个能生的功能没有了;如果它功能还在,就会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相续。就是说它能够生起一切法的果报,但是它本身不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以生灭的相貌来表示果报,它是以生灭的相貌。但是它势力还在的时候,它就不会消失。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就业种子,是同一类的,不是其它类,同一类的。就同一群,不要说一个,同一群,它就是“一群”。就是五戒十善,你曾经在某一段时间,你受了一天的八关斋戒,或者是受了尽形寿的五戒,那个功能——累积的功能,点点滴滴累积那个功能,得果报的时候,这一群的功能就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直到不断地生灭当中,慢慢慢慢地消耗它的能量,直到它完全能量消失完为止。如果它能量还在,就会不断地生灭。如果“名言”就不是,名言它会不断地增长,也会因为你修对治观而消失。但是业种子不是,它只要一得果报,就很难转变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有得到四禅的话,能够住寿一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的寿命的延长,是因为禅定的摄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是这样,这个种子也是无自性。如果有禅定加持它的话,它又不一样。因为禅定有堪能性。你想想看,我们不要说禅定那个高深的功德力,普通地布施放生都能延长寿命;何况是一个四禅的人,那还得了,你得到四禅那还得了。所有的福报里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禅定的福报是最大的,是不是?我们普通人福报修大一点,本来算命,就是算你这个人寿命是五十岁,他修一点人天的善心,修一点福报,都能够延长到八十岁,延长三十年。那你得到四禅那还得了,那是一个过人法的境界。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你的福报力也会因为禅定而改变,是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外道的苦行,他是不能够往道上会,他认为这个苦是固定的,不是缘起论。说我一定要把这个苦全部都受完了,才能够生天,他是一种心外求法,认为苦的本质是决定性的,数量是固定的。所以我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就躺在有刺的树上、泡在水中。那么密勒日巴尊者那是重报轻受,他能够把广大的罪业,在很短的时间里面灭除。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当然是上师要加持,皈依上师,上师的加持力。就是我们佛弟子在受果报的时候,内心有正知正见。有正见,知道这一切的果报不离开我心识,有正知见。就是我们本来就有三宝的种子,你本性住种本来就有;但是你后天的栽培,你跟三宝结缘,慢慢慢慢就能够熏习本性住种增长广大。一切法因缘生,你跟三宝结过缘,比如说你看到了一个出家人,生了一个欢喜心,好,你以后就容易生长到有三宝住世的地方。你生长在这个地方有佛像、有出家人,你就会继续地学佛。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这样子,他喝醉了酒是造业力薄弱。但是他第六意识是在的,不是闷绝的状态,第六意识在,它就能够熏种。他在缘境的时候,也会有教授师阿阇梨告诉他要怎么样去观想,他也能够随顺他去观想。这个时候也有熏种,还是有,当然熏种的势力薄弱,但是还是熏种,还是熏种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