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直解》

作品:《唯识三十颂

    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是说明初能变的偈颂,这个偈颂包括了有漏的心识,以及它无漏的心识的一种情况。“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是说明三相门:自相、因相、果相。“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说明所缘行相。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现在正式讲到所缘行相门。附表第五分成两段:第一段,证明行相;二,证有八识。第一段正式说明它能缘和所缘的形状,这是说明第八识。


    第八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生起了别的功能。这当中不管是它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或者是它能分别的这一念明了性,都是微细、广大,不是我们凡夫、乃至于二乘的圣人所能够了知的。唯有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所能够证知的境界,所以讲不可知。这不可知包括了一切的凡夫,一切的二乘的圣人,乃至于没有入初地的权教菩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知的。


    那么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第八识的行相,是如此得微细而不可知,而佛陀在《阿含经》,乃至于在《般若经》,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有第八识的存在。因此小乘的学者,以及中观的学者,就不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所以在《成唯识论》当中,大乘的唯识论师就提出了十个理论,来证明第八识的一个存在性。我们就看第二段,证有本识。


    (二)证有本识


    本识这个本就是根本。第八识是前七转识的一个依止处,所以叫根本识。这十个当中,第一个和第八个是就着流转门,这些杂染的因果而安立的,第一到第八;第九是约着还灭门,这清净的因果而安立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包括了杂染的因果,也包括清净的因果,而安立有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持种心]:第一个是持种心。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是一种善的功能,无贪、无瞋、无痴;或者是一种恶的功能,贪、嗔、痴、慢的功能。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当中,有一种能够执持、或者说是保存善恶功能的一个心识,在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应该是有这个心识存在。


    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我们打佛七。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心是散乱,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就慢慢慢慢把这个散乱心给收摄到这句佛号。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天,第二天就是只能够保持十五分钟的相续安住;我们再继续用功,到了第四支、第五支香的时候,能够保持三十分钟在佛号相续安住。你后面的第五天的那个三十分钟相续安住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你前面的三天用功,点点滴滴地专注,一次一次专注的功能的累积,才有第五天三十分钟的专注。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我们这一念心识对于这一切的善功能、恶功能,有一种保存的特性存在。善心是这样、恶心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去造一个恶业,或者是杀生、或者是偷盗、或者邪婬、或者妄语,你刚开造的时候内心当中多少有惭愧心。虽然造了业力,但有惭愧心;虽然惭愧心,还是造恶业。慢慢慢慢你造久了以后,惭愧心失掉了,那个心的势力,点点滴滴地累积,心的势力也会增长。所以我们从现实的现量观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一定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了别性存在,所以叫持种心。


    那么这个持种心到底是谁呢?当然部派学者会提出说,或中观的学者说这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点火一样,前面的火焰引生后面的火焰,前面的善念引生后面的善念。大乘的论师就提出了一个论点来破斥说,说这个受熏的一个因缘成就,能熏跟所熏这个熏习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能熏跟所熏要有和合性。说这个能熏的心识跟所熏的心识,两个要同时存在。就像说你拿手帕跟这个烟去熏,用烟,烟是能熏,手帕是所熏,烟跟手帕两个要同时现前,才能够构成熏习义;你说你有烟的时候手帕还没有出现,等到烟消失了手帕出现了,这两个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和合性,不能构成熏习义。你前一念已经消失了,后念才生起,这个是大小乘所共许的等无间缘,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起的一个因缘。那么前一念已经消失了,怎么能够熏习下一念呢?这第一念跟第二念两个没有同时存在,不能构成熏习的一种意义。这第一个,就是熏习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能熏、所熏要有和合性。


    其次,就着所熏的这个心识来说呢,它要有容受性,它对于善恶的功能要能够包容。你把善的功能熏过来,我能够接受;你把恶的功能熏过来,我也接受。么这个条件,必须这个所熏的心识是无记的。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六意识有时起善、有时候起恶,它只有能熏的功能,没有所熏的功能。所以说以第六意识当持种心不能成立。


    第一个,第六意识自己熏习自己,前一念跟第二念不能够同时存在;其次,第六意识只能够当能熏,它是通善通恶,不能当所熏。所以这个意思,前六识是没有持种的功能。那么第七意识呢,它的道理也是这样,它也是前念引生后念。第七意识的无记性带着一种杂染性,有覆无记,所以它也不能够完全有容受性,所以它也不能够当所熏。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来判断,就是在你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有一个心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而跟第八识的同时运转,接受第六意识的功能的熏习。就是说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同时有一个明了性存在。它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能够同时地把你善恶的功能接收过来。而这个功能就是谁呢?正是第八识,因为它的无记性,因为它能够跟第六意识和合而转;它有和合性、有容受性。这个就是持种心,从持种心的这样的一个义理,我们可以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这个是约因相,因果的里面的因相;二三四都是约果相。


    [二、异熟心]:前面的持种,是把善功能、恶功能吸收下来,变成种子;异熟就是说,这个心识又能够把种子变现一期的果报。我们从十二因缘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说我们这个生命的开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念的无明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所以就开始有这个无明,一念不觉,就是一念的妄动。这个一念妄动就是无明的活动,无明一动以后就是落入了行。这个行的造作,它就会熏习一个心识,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行缘识”这个过程,这个识对望着前面的行来说,它是扮演的持种心,它受熏持种。识缘名色,这个识——这个明了性可以把前面所吸收的善恶业力就转变成名色,这个是色心的果报。


    当然它能够把善的业力转成人天庄严的名色;它也能够把恶业的种子,转成三恶道的名色。就着识变现名色这方面来说就是异熟,异熟的功能。这个异熟的功能也就是第八识,因为这个异熟的功能本身一定是要无记的。就是说它把业力转变成果报的功能,不能去增加善的功能的势力,也不能增加恶功能的势力。转变的过程不加油添醋,它本身一定是无记,所以它能够老老实实地把善业转成可乐果报,把恶业转成不可乐果报。


    所以说要做成一个异熟的总报,一定是要保持无记。而在整个心识当中完全是无覆无记的,那当然就第八识了。所以从异熟的明了心识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它能够把这个识转成名色;如果没有第八识,识到名色这个阶段,“识缘名色”就不能成立了。这个是就着异熟心,它能够使令业力变现这一期的果报。


    [三、三界趣生体]:这个三界,趣就是指的六趣,六趣当然也等于是三界的意思了。三界六趣的生命的一个自体,自体就是依止处,这个体当依止处。说我们这个人有一个依止处,我受用很多的资具。我有我的棉被,我有我的钢杯,我有我的桌子,我还有一个人的果报。我的正报、我的资具都依止这个房子而住,这个房子是我依止处。这个房子的保护,使令我的人、我的资具不受风吹雨打的破坏。我们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也要有一个依止处,它不会受善恶业力的干扰。


    比如说,你是一个人。你是个人你造了很重的罪业,五逆十恶的罪业。但是你还没到地狱去,还是一个人;说你是一个人,你造了很大的善业,这个善业是一个天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讲因果丝毫不爽,如果只有第六意识,那你马上就应该有变化。那么可见得除了第六意识以外,一定还有一个更微细的潜意识来支持着你这一期的果报。虽然你第六意识造了很大善、很大的恶,但是你这一期的果报势力没有消失之前,被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识坚固地执持着。就是被这个房子保护着,风吹雨打,不能破坏你这一期的果报。一定要等到这个果报消失了以后,你才去酬偿这些善业、恶业的势力。


    那么能够执持这一期生命的一个条件,要能够当趣生体,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这一个心识必须有普遍性。要普遍三界,才能够当三界的趣生体。而能够普遍三界的,就是在三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心识存在的,那当然就是第八识了。因为在无想天,第六意识是不活动的,所以它不能当趣生体。而事实上我们从现实的情况知道,这个趣生体是存在的,那当然只好说是第八识了。就是除了第六意识的明显的心识以外,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存在,来支持你这一群的色心果报,使令它不失不亡。而支持这一念色心果报的也正是第八识,就是三界趣生体。


    [四、有执受]:有执受跟趣身体这两个是一类的,《成唯识论》上说趣生体是约体来说,执受是约作用。三界的众生都有受,这个受就是说,我们这一念明了心跟你的境界一接触,这个心识跟境界一接触就是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舍受;乃至于无想天也都是有受,就是舍受。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既然有受,就是有心识。在无想天的时候,前六识不活动,那是谁在受呢?既然前六识不活动,而这个时候他对他的果报有受的功能,那这个是谁在受呢?当然是只好说是第八识在受。所以说有执受,也是要普遍三界。


    这个是约着果报的依止,约着果报的受用来说,它要普遍三界。所以说我们可以知道,有一个微细的心识来支持我们的果报,来受用这一期的果报。这个是约着因果的建立,五六七八是约着因果的相续。因果不但是建立,它还要相续,就像流水一样刹那刹那地相续,这个五六七八是讲因果的相续。


    [五、寿暖识]:这个寿指的是寿命,这个暖指的是温度,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说“寿、暖、识”这三个互相地摄持,这个是大小乘所共许的,有寿命就有温度、就有心识;有温度也一定有寿命、有心识;有心识当然就是有温度、有寿命。那么这三个,有一个就有其它两个,因为这三个是互相的摄持。


    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不做梦,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完全不活动了,当然前五识也不活动了。但是这个人睡着不做梦,你摸他的身体还有温度,可见得这个人没有死掉,有温度一定是这个人寿命还在。那么寿命还在,这个时候也知道,他的这一个色身当中还有一个了别的心识存在,因为有温度有寿命,就有识。而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识是谁呢?那只好说是第八识。因为有温度、有寿命,就是有一个明了性了,那这个时候它的前六识的了别功能都停止下来。所以说从这个无梦的状态当中,这个寿暖识也证知这个识,有第八识的存在。


    [六、生死时心]: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前面是讲睡觉,这个是讲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明利心。明利心这个第六意识特别得明利,明是明了的明,这个利就是锐利的利。那么你在第一个阶段,第六意识的明利性很强。我们讲这个临终助念,帮助他提起正念,应该是在明利心现前的时候,要赶快安慰鼓励他。一个人要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就是明利心的时候最好。


    第二个、昏昧心。如果明利心错过以后,就到了第二个阶段,昏昧心。这个时候这个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慢慢慢慢地昏暗了,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明了性也慢慢淡薄了,对一切的记忆的功能也慢慢退失了。


    第三个、闷绝心。那么一直地退失一直地退,到第三个叫做闷绝。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完全不活动,不活动的时候那个色身的温度还在。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这个善业的功能是轻,轻浮的,所以说是超生的。你的温度就从脚部开始冷起,一直到头部出去;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这个恶业的势力是粗重的,是下坠的。你身体的温度会从头部慢慢地下降,从脚下面出去。而这个时候人已经入了闷绝了,闷绝的时候,临命终的心识当然就不是前六识了,那么也只好说是第八识了。所以我们从生死时心,也能够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


    [七、缘起依]:这个缘起依是大乘的论师引用《阿含经》的一段说,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处处讲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十二因缘里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但是名色也够能缘识。说这个识能够缘生名色,而名色的活动也能够缘生识。而这个名色,这个“色”当然就是父精母血了,色;这个名是一个心法,一个了别性的心法。这个时候当然不是前五识,因为六根还没有现前,没有根的依止识不能活动。所以前五识不能活动,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是在的。那么这个名是第六意识,名跟色法的相续的和合,生命的和合,会去缘生识。这个名已经是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的活动去缘生一个识,这个识是什么呢?当然就只好说是第八识了。第八识的种子缘生了名色,而名色的活动又会熏习第八识,所以说识和名色互为因缘,这个叫缘起依。当然佛陀在《阿含经》没有明显地说明这个识是什么,但是从义理上的推论可以知道,这个识也正是第八识。


    [八、识食体]:这个识食体,这个食就是一种能够滋养增长色身的功能,叫做食。佛陀在一切的经典,包括《阿含经》,乃至于大乘经典都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一切的凡夫众生的色身都要有这个食来支持。这个食有四种:


    第一种是段食:就是我们吃的菜、饭这种分段的一个饮食。这个饮食的形状是一段一段的,能够拿在嘴巴嚼一嚼,然后吞下去消化,然后有渣排出来的,叫段食。


    第二种是触食:接触的触。这个触食就是我们内心去接触,所欢喜的色身香味触法。这个人喜欢游戏,他玩游戏玩了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但是他色身看起来还是非常得有精神。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触识的支持滋润,就是他接触他所欢喜的境界,能够滋养他的色身,叫触食。


    第三种是思食:这个思当希望讲,这个人存着有希望。虽然他现在活得很苦恼,但是因为他心中对未来有一种光明的希望,所以他色身看起来也特别得康健,特别得有光泽。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希望,而这个希望也正是一种食物,来滋养他的色身。这个触食和思食,都是第六意识相应的。


    第四种是识食:这个识当执持,执持讲。识食这个识到底指的是谁呢?比如说识食这个识怎么知道是第八识呢?第八识来执持色身,使令色身不坏,怎么知道呢?说无想天的果报,他得到无想天以后,前面的半劫心还是散乱的,他能够回忆过去在人的时候是怎么修行的;半劫过后,他就入了无想定了。在无想定的时候,他当然不需要粗重的段食;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也没有触食,没有思食,前面三种饮食都停下来。当然这个时候还有识食,那么这个识食是谁呢?是什么东西支持他的色身不失不坏,能够保持四百九十九劫色身不坏呢?那当然就是第八识了。所以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无想天的果报也有食物支持他,这个食物是谁呢?就是以第八识当食物,所以叫识食体。


    这个一到八,就是约着我们凡位的有漏因果的建立和相续,来安立有第八识的存在。第九是指的还灭,圣人的境界。


    [九、灭定有识]:这个灭定指的是灭尽定,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有时候去托钵,有时候去说法,他内心感到很疲劳,感到第六意识的分别很疲劳,他想要暂时地得到止息,想把第六意识暂时地停止下来。所以他就能够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四禅八定再进一步,到第九次第定,到了灭尽定。在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全面地休息了。全面的休息以后,他在这个山下打坐,樵夫经过以后,看到这个比丘在打坐,今天打坐;樵夫下了班晚上回来以后,看他还在打坐;第二天早上起来看他还在那个地方打坐;一天、两天、三天,到了七天,还在那地方打坐,都没有动。这樵夫过去一摸他的鼻气息,哎呀,这个人没气息了。这个比丘真可怜,死掉都没有人收尸。樵夫就把这个比丘的身体就扛着,用这个木头把他用火去烧。


    但是阿罗汉他在入灭尽定的时候是有咒愿的,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他一咒愿的时候就入灭尽定了。当然这个时候,他的生命跟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都不能接触了,因为前六识不活动,外面发生什么山河大地的变动,他都不知道。你用大火一烧的时候,把他的整个衣服全部都烧成灰了,但是他身体的部分一点都没有影响,他那个咒愿的力量支持着。


    那么这个灭尽定的人,他已经没有对外境的分别力,也没有气息了,但是他的生命还在,还能够从定中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心明了性还在,温度还是在,寿命还是在。大乘论师就问小乘的学者说,那么这个人入了灭尽定,已经没有第六意识了,这个时候的明了性是什么识呢?那只好说是第八识了,灭定有识。就在灭尽定当中,他不是一个死亡的一个尸体,这个尸体有一个明了性在支持他,使令他的色身不坏。而这个明了性是谁呢?从义理上来判断,只好说是一个微细的潜意识,就是第八识,这第九。


    [十、染净心]:第十是一个总结,染净心。这个染净心,说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心。说你长得庄严,你的心中有烦恼,就是凡夫;你长得很丑陋,你的心清净了,你就是圣人。凡圣就是以这个心的染净来安立。那么假设我们只有安立前六识有什么缺点呢?说我们是一个凡夫,但是偶尔在佛堂中也能够修习止、修习观,从这一念散乱心,由这个止的力量,把心能够专注寂静;乃至于观一切法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一念寂静的心,也能够观察不可得,就从这一念凡的境界就到了圣境,圣人的境界。但是在佛法说,你虽然跟圣境相应,你还是个凡夫。


    那么反过来,一个初果的圣人他看到一些染污的境界,他偶尔也会动一些凡夫的一些烦恼,但是他还是一个圣人。假设只有第六意识的这个生灭的分别的话,那么凡圣就没办法去安立了,你如果只是约着当下念头的好坏来安立凡圣的话,那么这凡圣就混乱,就是凡夫有时候也能够跟圣境相应,圣人有时候也会落入凡境。那表示说我们凡圣的安立,要约着他阿赖耶识的种子,烦恼的断除的多少来安立,不能够约他当下念头的好坏,否则凡圣就会有混乱的过失。所以说不安立第八识,这个染净的心识就不能够成立了。


    凡夫有时候有入圣境,圣人有时候也入了凡境,但是凡夫还是凡夫,圣人还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你有没有断除,从烦恼的断除,这个断德这方面来安立染净心,才合理。所以说从染净心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


    这个是《成唯识论》它很认真地依止这个教理,十种的教理来成立第八识的存在。这是第一大段。


    我们再来看第二大段。接下来《成唯识论》就引用佛陀的圣言量,前面是依教理,这以下是以佛陀的圣言量。在《成唯识论》它提出了有四个圣言量,我们这里简单地提出三个来解释,先看第一个。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说:无始时来,这个时间很长,没有开始。这个时间从一个无始劫以来有一个界,这个界就是一个种子,或者是善的种子,或者是恶的种子,或者是有漏的种子,或者是无漏的种子,无始劫来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另外“一切法”,这一切的现行的果法,前面是一个因种,这个是有现行。或者是色法,或者天的色法、人的色法、三恶道的色法,乃至于有它的心法——善心、恶心,就是有些色心的这些现行的果法。这些界和一切现行果法“等依”,所依止。就是说有一个法,它是无始劫来的种子和现行所依止。


    “由此”,这个此就是这一个心识。由于这个心识的成立,所以在这个法界当中就有诸趣的流转,以及涅槃的证得。说无量劫来有一个明了心识,它摄藏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无漏种子,它变现各式各样的色心的果报,所以讲它是一切的种子和现行所依止处。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说才有诸趣的流转,才有涅槃的证得。


    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说的依止,跟外道所说的这个“我”不一样。因为外道说的这个我是常一主宰的;佛法说这个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现行所依止,它是刹那刹那地受熏而变化,所以这一点也是不一样。


    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下。说这个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有第八识的建立才能够更加得圆满。这个染污的因果,其实我们看《成唯识论》一大段,你有空可以把这一段读一读,就是这个建立第八识。大乘的论师之所以很认真地去辨证第八识存在,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说如果只是站在这个诸趣的流转,那安不安立第八识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小乘的学者他不相信有第八识,修我空、法空观,他也能够超越三界,可以的。


    但是对涅槃的思想就有差别了,说你不安立第八识有什么过失呢?只有前六识,这个人的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第六意识从他的一个禅定和智慧摄持的时候,慢慢慢慢到临命终的时候,他这个五蕴的身心前一刹那灭,下一刹那就入了无生了,就是“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的境界。在《大毗婆沙论》上说,这个人的生命体就入了灰身泯智的境界。灰身,这个色身不可得;泯智,明了的智慧心也不可得。


    这样子讲的话,如果说三世的诸佛他这样子修行,最后都入无余涅槃的时候,那么我们讲“皈依佛”,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佛陀已经入无余涅槃了。换句话说,如果从前六识的角度来观察,佛是没有生命了,没有明了性了。那么我们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佛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佛,这件事情不能感应道交。这个人是无情了,《大毗婆沙论》明显地说明阿罗汉入涅槃以后,这个阿罗汉是无情了。


    但是从净土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从经典上的譬喻“千江有水千江月”。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消息,可以知道佛陀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说这个月亮昼夜六时地去观照大地,什么人能够把月亮表现出来呢?千江有水就有千江月,你什么时候把水平静下来,月亮就出现。所以这个月亮是随时出现的,随时出现什么时候跟它感应呢?你千江要有水,千江就有月。我们看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是存在的,佛陀的那个明了性是存在的。而这样子,一个人入了圣境以后,一个人跟第一义谛相应,他解脱了有漏的果报以后,还有明了识的存在,这个跟建立第八识有很直接的关系。第八识一变就是真如了,就是有了别性的真如。


    所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假设不安立第八识,那么大般涅槃就不能安立。佛陀入了大般涅槃以后,他怎么又能够出现一个身心来到我们世界来呢?而这个身心还有明了性,佛陀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都有明了性,这就不能解释了。所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句话是说得非常重要。佛陀的大般涅槃之所以有生命,有明了性,就是有第八识的安立。第八识在凡位叫作阿赖耶,入了圣境它就是真如。


    当然在凡夫位摄持无量无边有漏的种子,烦恼障、所知障;入了圣位的时候,那清净的那个真如的明了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无量无边的陀罗尼,摄持无量无边的大悲心,所以讲“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第八识是通于凡位、通于圣位,而作一切凡圣的依止。《大乘阿毗达摩经》这一段是一个总说,可以说是一个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