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宫里那位可以动手了
作品:《病弱督公,宠冠六宫》 嫣红的血迹沾染在玄色锦衣上,变成压抑的深紫。
羸弱的身体似乎随时都会倒下。
景旭几乎是半爬过去,抓住了大师兄的手腕。
顾鹤卿哀哀地望着他,如同垂死的小兽。
“嘘...”
景旭虚脱般松了口气,片刻后涩然道。
“幸亏大师兄炼炁的功夫好,最后一刻真炁护住了心脉,也许...也许还能挺个十天半月。”
“子晋哥哥...还会醒来吗?”
“若找不到蛊毒的解法.....”
景旭悲极,轻轻摇了摇头。
顾鹤卿的心彻底死了。
片刻,他拭掉眼角的泪。
子晋哥哥既然不能活,在他离开之前,自己必须先把张宪送走。
待解决了张宪,自己才有脸面下去陪他。
“这里拜托你。”
顾鹤卿向景旭拱了拱手,随后强忍着悲痛,转身离开。
“你去哪?”
“去杀人!”
·
尚书府。
张宪被左右两名艳婢伺候着洗脚,要多舒服有多舒服。
这高床软枕、锦衣玉食的生活确实要比山上的清苦日子强多了。
奈何对于自己,这些享受倒是次要的,他这一生所求不过“名声”二字。
而这两个字也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利益。
起码,此时此刻,尊贵如天子,因着自己的名声,也不敢胡作非为。
张宪得意地捋着稀疏的胡须。
可片刻后,他就笑不出来了。
几个暗卫向他通报了今晚秦淮河上发生的事。
“什么!”
“你们说什么!!”
在听说‘自己’光着屁股被人从水里捞出后,张宪崩溃地踹翻了脚盆,洗脚水溅了两名婢女满身。
“岂有此理!”
“顾鹤卿!老夫...老夫真是小看你了!”
“没想到你竟这般卑鄙无耻!”
“下作!下作!”
“咳咳咳。”
张宪毫无征兆地呕出一大口血。
片刻后,他将唇角的血迹拭干。
“截杀燕王的刺客派出去了吗!”
“回主公,已经派出。”
“很好!绝不能让燕王活着进京!”
按时间估算,李烨命在顷刻,李氏皇族能拿得上台面的只剩一个燕王,只要杀死燕王,太子即便能继位,也会成为朝臣的傀儡。
“告诉宫里那位,该动手了!”
“是!”
·
衙门里顾鹤卿召集了全部听事,吩咐他们最大限度地将秦淮河上张宪眠花宿柳的事传出去,包括并不限于收买各种说书人、刊印有关此事的野史笔迹、街头巷尾传递谣言......
安排完这一切,李烨重病昏迷的消息于朝堂之上不胫而走,不少暗怀心思的人准备做最后的致命一击。
长生殿内,惜惜红着眼正在照顾昏迷的李烨。
此时此刻,顾鹤卿除了景旭、卫英等人谁也信不过,所以他果断地将惜惜叫回宫里。
至于太子李瑞,这些日子一直在皇后宫中。
毕竟如果子晋哥哥持续昏迷,太子李瑞就要继承大统,而皇后才是名正言顺的太后。
卫英调动金吾卫封闭了宫禁,并派人将太子和皇后保护起来。
承恩公则调动五城兵马司对京城实行戒严,进出城门之人必须经过仔细盘问。
锦衣卫在周铭的带领下,派出所有探子,安插在各个地方,以备不时之需。
整个京城风声鹤唳。
很多世家大族正在左右观望,为了替家族寻求最好的出路。
长生殿外,徐国公一脸严肃。
魏国公不住地搓着手,神情焦急。
若陛下真有什么差池,如今武勋的大好局面顷刻间就会瓦解。
且不说屯田制初成,尚有很多漏洞需要填补,那些失了地的豪门大族更是蛰伏在暗中准备反戈一击。
最为重要的是,太子李瑞年幼,根本无法独自处理政事,若燕王不能顺利进京,谁来主持朝政?
顾鹤卿固然值得信任,可他毕竟是内廷的人,若直接接手朝政,必会招百官攻讦,而自己这些人谁站出来接手,都会有人不服。
顾鹤卿早已想到这些,所以他直接说出自己的打算。
“为今之计,应该请出太子主持大政,皇后垂帘听政,燕王摄政,在下于内廷辅佐。”
“于此最为稳妥。”
徐国公、魏国公全都眼前一亮。
不得不说顾鹤卿这个打算堪称完美。
太子身为储君此时出来主持政事是理所应当,而太子年幼,需要皇后垂帘听政也没人敢有异议,毕竟此事前朝已经有过先例。
这么做,那群掉书袋的儒生挑不出半个不字。
而燕王摄政,既能很好地震慑宵小之辈,又能安抚住李氏皇族,让他们不会有外戚当政、大权旁落的忧虑。
而顾鹤卿于内廷辅佐,不入朝堂,直接堵住那群人的嘴,不会再有人不识趣地嚷嚷什么宦官当政会引发党锢之祸。
三方势力形成一个完美的平衡。
徐国公、魏国公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真是绝妙!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点顾鹤卿没有当面说出来,但徐、魏两位国公都是聪明人,很快心领神会。
皇后垂帘听政,变相地笼络了武勋。
毕竟皇后是魏国公这个头号武勋的掌上明珠,她留在内廷,就等于给无数武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觉得朝中有人,可以和文官们争一争。
他们有了底气,自然不会在天子驾崩后,投靠文官。
也就是说,皇后是这个计谋里的重中之重。
若她执意出宫,那么未来的事就难以预料。
没了皇后,太子就需要独自留在东宫。
而李烨一死,那群文官肯定不会只让顾鹤卿一人教导太子,自然会派文官讲学,到时候太子最后会倒向哪个阵营亦未可知。
所以,当务之急是劝服皇后。
然而顾鹤卿与皇后势同水火,皇后甚至恨他入骨,两个人真能共谋大事吗?
徐国公心有忧虑。
魏国公更是拿不准自家那个女儿的心思。
顾鹤卿见此,拱手道:“两位国公放心,在下一定会去求得皇后原谅。”
魏国公忙道:“不可,内相大人并无过错,何谈原谅。”
顾鹤卿微笑不语。
如今,他什么也不在乎了。
他要为子晋哥哥稳固住李氏江山,将来才有颜面于地下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