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解决豪绅

作品:《大唐:太子被废流放,我爆兵称帝

    这些豪绅长期把控着当地的水利设施与大片农田,以高额租金租给农民耕种。一旦兴修新水利,农田灌溉将不再依赖他们所控制的设施;而新种植技术的推广,会让农民的收成增加,对租种更多土地的需求降低,这无疑会削减豪绅们的收入。


    在江南的一处城镇,豪绅代表齐聚一堂,商议对策。为首的赵员外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诸位,如今陛下推行的这些农业政策,分明是要断我们的财路。新水利修起来,咱们手里的老水渠就没用了,农民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求着租咱们的地。这可如何是好?”


    钱掌柜附和道:“是啊,赵员外。咱们得想个法子阻止这些政策推行。要不,咱们联名上书,向陛下陈述难处,说不定陛下会收回成命。”


    孙举人却冷笑一声:“哼,上书?陛下心意已决,岂会因我们几句话就改变主意。依我看,咱们暗中破坏新水利工程,让它无法顺利完工,看陛下还怎么推行!”


    众人听了,一时陷入沉默。赵员外思索片刻后,一拍桌子:“孙举人这主意虽说冒险,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咱们得做得隐蔽些,不能让官府抓到把柄。”


    于是,这些豪绅开始暗中指使手下破坏新水利工程的建设。工地上时常出现工具被盗、堤坝被挖坏的情况,工程进度严重受阻。负责兴修水利的官员心急如焚,赶忙向李承乾奏报:“陛下,江南等地的新水利工程不知为何,频繁遭到破坏,工程进度滞后,恐无法按时完工。”


    李承乾听闻,脸色一沉:“竟有此事!必定是有人蓄意为之。传朕旨意,命当地官府彻查此事,务必揪出幕后黑手,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文化改革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开办更多学府的政策,让一些传统的私塾先生感到了威胁。他们认为学府的兴起会抢走他们的生源,影响他们的生计。


    在长安城郊的一所私塾里,几位私塾先生聚在一起唉声叹气。李夫子无奈地说:“这陛下要开办那么多学府,以后还有谁会把孩子送来咱们这儿念书啊?咱们可怎么活?”


    张夫子气愤地说:“就是,这些学府有朝廷支持,师资雄厚,又不收高昂的束脩。咱们这些小私塾,怎么跟他们竞争?”


    王夫子提议道:“要不咱们联合起来,去京城请愿,求陛下改变主意,给咱们这些私塾留条活路。”


    其他几位先生听了,都觉得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于是纷纷响应,准备一同前往京城请愿。


    在宫中,李承乾正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商讨如何应对水利工程被破坏的问题,这时,侍卫进来禀报:“陛下,宫外有一群私塾先生求见,说是有要事向陛下陈情。”


    李承乾疑惑地看向众人:“私塾先生?他们所为何事?让他们进来吧。”


    不一会儿,一群私塾先生走进殿内,纷纷跪地。李夫子战战兢兢地说:“陛下,恳请您收回开办众多学府的旨意啊。这学府一开,我们这些私塾先生就没了生计,家中老小都要挨饿啊。”


    李承乾听后,心中明白了几分。他耐心地说:“诸位先生请起。朕开办学府,并非要断你们的生路,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我大唐的文化底蕴。你们都是有学识之人,若愿意,也可到学府中任教,为大唐培养人才。”


    张夫子却摇头说道:“陛下,我们习惯了私塾的教学方式,且学府规矩繁多,我们恐难适应。还望陛下体谅。”


    李承乾眉头微皱,说道:“朕理解你们的担忧,但改革势在必行。大唐要发展,教育不能落后。这样吧,朕给你们一些补贴,帮助你们改善私塾的教学条件,你们也可尝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与学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何?”


    私塾先生们听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此时,长孙无忌上前说道:“陛下此举,已是仁至义尽。诸位先生应顺应时代发展,莫要错失良机。”


    就在李承乾努力安抚私塾先生时,江南传来消息,当地官府经过一番侦查,终于查出了破坏水利工程的幕后黑手正是那些地方豪绅。李承乾得知后,龙颜大怒:“这些豪绅竟敢为了一己私利,公然破坏国家大计!传朕旨意,将为首的豪绅抓起来,没收其家产,以儆效尤。其余参与的豪绅,也要严惩,责令他们赔偿工程损失,并协助完成水利工程建设。”


    尽管破坏水利工程的豪绅受到了惩处,部分私塾先生也接受了李承乾的提议,但这两扬冲突带来的影响并未就此消散。


    在江南地区,被惩处的豪绅虽表面上服软,暗中却仍心怀不满。他们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开始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抵制新的农业政策。这些豪绅造谣说新种植技术会破坏土地肥力,导致以后颗粒无收,还声称兴修水利会引发洪水,淹没周边村庄。一些百姓听闻这些谣言,心中不免产生担忧和恐慌,对新政策的执行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地官员再次向李承乾奏报:“陛下,那些豪绅虽已被惩治,但他们暗中蛊惑百姓,使得部分民众对新农业政策心存疑虑,不愿配合兴修水利和采用新种植技术,这可如何是好?”


    李承乾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看来,仅仅惩治豪绅还不够,必须让百姓真正了解这些政策的好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顾虑。传朕旨意,选派农业方面的能工巧匠和学识渊博之人,深入乡村,为百姓实地演示新种植技术的优势,详细讲解兴修水利对农田灌溉和防洪的益处。同时,对于积极配合政策实施的百姓,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农具、种子等。”


    于是,朝廷选派的专业人员奔赴江南各地乡村。在田间地头,他们亲自示范新种植技术,从播种、施肥到灌溉,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展示,并与传统种植方式进行对比。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看着新种植技术下茁壮成长的秧苗,不禁感慨道:“以前听那些豪绅瞎说,还以为这新法子不行呢,没想到真有这么多讲究,看来是俺们错怪陛下了。”


    在演示新种植技术的同时,水利专家们也在向百姓耐心解释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他们指着规划图,向村民们说道:“大家看,这新修的水渠不仅能保证农田及时灌溉,还设置了合理的排水系统,不会引发洪水,反而能在雨季更好地保护咱们的村庄。”


    在朝廷的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接受并主动参与到新农业政策的实施中来。兴修水利的工程重新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新种植技术也逐渐在江南地区推广开来。


    而在文化改革方面,虽然部分私塾先生接受了李承乾的补贴和建议,但仍有一些顽固的先生坚持抵制。他们在民间宣扬学府教育会让人变得功利,失去传统的道德操守,试图在舆论上抹黑学府。一些原本对学府持观望态度的家长,听到这些言论后,也开始犹豫是否要将孩子送入学府。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承乾与魏征商议对策。魏征说道:“陛下,这些人顽固不化,试图阻碍文化改革的进程。臣以为,应加强对学府教育理念和成果的宣传,让百姓看到学府培养人才的优势,同时对这些恶意造谣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正视听。”


    李承乾点头赞同:“魏爱卿所言极是。一方面,让学府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邀请百姓前来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学生们在学府中的学习成果和良好品德修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造谣生事之人,官府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按照李承乾的指示,长安的学府率先举办了成果展示活动。活动当天,学府内张灯结彩,学生们展示了书法、绘画、诗词创作等才艺,还进行了算术、天文、地理等知识的讲解和演示。前来参观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们看到学生们的出色表现,不禁赞叹不已。一位家长感慨地说:“原本还担心学府只重功利,不教品德,看来是我们想错了。这学府确实能让孩子学到真本事,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俺决定把孩子送来这儿念书。”


    与此同时,官府对那些造谣抹黑学府的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几个带头造谣的私塾先生被抓起来,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一举动让其他妄图造谣生事之人不敢再轻举妄动,文化改革的舆论环境逐渐好转。


    随着农业和文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些积极的成果开始显现。在农业方面,江南地区采用新种植技术的农田产量大幅提高,新修的水利设施让农田灌溉更加便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增强。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对李承乾的感激之情愈发深厚。


    在文化领域,学府的教育成果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学府中接受全面的教育,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大唐的发展出谋划策。学府之间还经常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碰撞。


    李世民和李泰在囚室中听闻这些消息后,李世民感慨地说:“承乾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阻力,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实在不易。他的这份坚韧和智慧,实乃大唐之幸。”


    李泰也说道:“父皇说得是。陛下的改革让大唐在农业和文化上都焕发出新的活力,相信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然而,李承乾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果。他深知,改革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农业方面,虽然新政策在江南地区取得了成功,但在其他地区的推广还面临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问题。在文化领域,学府的教育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于是,李承乾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他说:“诸位爱卿,如今农业和文化改革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诸多不足。在农业上,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推广方案;在文化上,要加强学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大家有何良策?”


    房玄龄说道:“陛下,对于农业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推广,可先选派官员对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进行详细考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鼓励各地之间分享经验,互相学习。”


    长孙无忌接着说:“陛下,在文化方面,可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学府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从民间选拔有学识的人才,充实到学府的师资队伍中。”


    李承乾听后,对众人的建议表示认可:“诸位爱卿所言甚好。就按此执行。农业和文化乃国家之根本,关乎大唐的兴衰。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李承乾的推动下,大唐各地依据不同地域特点,紧锣密鼓地调整农业推广方案。北方干旱地区,着重兴修蓄水设施,搭配耐旱作物的种植技术传授,引导农民合理灌溉;南方多山区域,则开辟梯田,改良山地种植技巧。


    文化改革也未停歇,教师培训制度有条不紊地展开。学府教师们齐聚一堂,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更优的教学方法。民间有才之士也纷纷响应号召,投身学府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