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

作品:《阿佯

    一箱上书,摆在卫鞅的面前。


    卫鞅很清楚那是什么上书,那是秦孝公令他搬来的。


    上书的内容,与卫鞅有关,但是与阿佯无关。


    那是将会将作为商君的卫鞅害死的上书。


    还作为商君活着的卫鞅,自然不会觉得这些上书是什么大事——他没有做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成真?


    就算秦孝公因为这些流言没有那么相信他了,那也不会到动摇变法的程度。


    是的,秦孝公不相信他也不要紧,只要他相信变法就可以。而秦孝公在变法上的决心,卫鞅是最明白的。


    无可动摇。


    这就是秦孝公对变法的态度。


    但现在卫鞅觉得,这样想是不对的。


    是的,卫鞅可以完全不在乎朝堂上下对他的想法以及秦孝公对他的想法,一心想着变法,别的什么都不顾。但他出了什么事情,并不会仅仅连累他一人——因他的死亡,将会牵累多少人,他最好心里有数才好。


    秦孝公躺在榻上,看着那一箱子上书。


    “打开。”秦孝公说道。


    卫鞅打开。


    “拿起一卷,念念看。”秦孝公指示道。


    卫鞅拿起一卷上书,开始念。


    无非是一些说商君拥兵自重会威胁君上取而代之的话,从前他便听得发腻。但架不住这样说的人多,即使卫鞅并无此心,被这样重复地说道,假的怕是在人们口中也会变成真的。


    对这些话,他并没有什么感想。他就这样念着中伤商君的话,念了一卷又一卷。


    “今君疾且危,今日不提防商君、废其官爵,他日商君势大谋反,加剑于君颈,君又何以自处?……”


    等他念到不知道第几卷上书的时候,秦孝公突然叫他:“停下,别念了。”


    “是,君上。”卫鞅放下上书。


    秦孝公问道:“阿佯,你怎么看?”


    “此乃军国大事,小人侍候君上,卑贱之徒,不敢置喙。”卫鞅回答。


    “可我偏要听你说!”秦孝公大声说道,“说,你怎么看这些上书?”


    “这些上书倒是无甚所谓,倒不如说……君上是在疑心商君的忠心吗?”卫鞅问道,“君上对商君如有顾虑,何不好好见上商君一面?”


    这当然是个撮合这个世界里商君和秦孝公见面的好机会。如果能一把子成功,也算是完成了与景监的约定。


    但是卫鞅在生前秦孝公病重的时候都难以见上秦孝公一面,直到秦孝公病逝才见到本人,这个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秦孝公绝不会因为三言两语就决心见商君。


    “这个就算了吧。”秦孝公沉下脸来。


    “为何?”卫鞅问道。


    “不想见,还需要你这个下人问为什么吗?”秦孝公怒道。


    说完秦孝公便咳嗽了起来——他的身体并不太好。


    卫鞅为他梳顺了气,道罪道:“君上恕罪。”


    “拿水来。”秦孝公道。


    卫鞅为秦孝公端来了水,喂他服下。


    他看着卫鞅,眼睛中映出阿佯的影子:“刚刚你问,我是否质疑商君的忠心?商君对秦国的忠心自然谁也无法质疑,这一箱东西全都是废话!只是……”


    “如果商君像你这般该多好?”秦孝公强调道。


    什么如我这般?我便是卫鞅。卫鞅内心腹诽道。


    于是卫鞅对秦孝公道:“君上不是前面才说小的一辈子也比不过商君万一吗?”


    “还是有的。”秦孝公道,“比如说,你这等小人物永远无法真的违抗我——但是他却可以。他为了他自己变法的执念可以随便违抗我。”


    卫鞅不解:“商君终究是君上的臣子,倒也不至于如此过分……”


    秦孝公打断卫鞅:“如果寡人现在赏你千金、一座茅屋,你敢拒绝吗?”


    “不敢。君上赏赐小人,是小人的福分,高兴都来不及。”作为下人的阿佯只能这样答。


    “但是他敢!”秦孝公强调道,“只要是他看不上的、他觉得不对的,他就敢拒绝,他敢和寡人吵起来!”


    ------------------------------------------------------


    卫鞅的脑袋里想起来一些旧事。


    那是他与魏国交战,从河西得胜而还的时候,他与秦孝公见面,秦孝公兴奋异常,提出要给他封君。


    “就叫商君吧!”秦孝公提议,“为了奖励你收复河西故土,我把商於十五邑封给你,你来做我亲手封的第一个封君!”


    却不见卫鞅的脸色沉了下来,刚才的喜悦一扫而空。


    “卫鞅?”秦孝公问道,“你怎么了?不高兴吗?”


    卫鞅躬身道:“请君上不要给臣封君。”


    卫鞅一躬下去,二人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秦孝公想了想,用手搭在卫鞅的肩膀上:“当初说好的,如果你能强大秦国,‘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现在只是到了兑现诺言的时候,为什么你反倒推辞?”


    卫鞅答道:“君上,为了秦国能够凝聚国力,秦国不需要一个外姓封君,我更不需要什么封土!为秦国千秋计,请君上收回前言。”


    秦孝公质问道:“秦国千秋,容不得一个封君?我的秦国似乎没有这么脆弱吧?”


    卫鞅答道:“倘若我占据商於之地耀武扬威、甚至裂土封疆呢?”


    秦孝公不明白:“你以为自己是那样的人吗?”


    卫鞅答:“不是。但是未来说不定会有这样的人。”


    秦孝公气恼:“倘若我非要把这个封君封给你呢?”


    “那臣有拒绝的权利。”


    那淡漠的语气令秦孝公颇为恼怒。


    于是秦孝公便真的怒了:“你要让寡人做无信之人吗?当初《求贤令》明言,你就让我这样爽约?”


    “有些东西是可以无视的,望君上察之。”卫鞅回答。


    秦孝公不想察,卫鞅从秦孝公的脸上看得清清楚楚。


    而卫鞅也着实不想收这份恩宠。


    于是卫鞅凯旋归来之后没有庆祝,就这样僵持了若干天。


    这一闹,惹得朝野内外沸沸扬扬,都说秦孝公与卫鞅离心离德他们中间出了什么大事。


    实际上,封君与否,也确实是大事。


    秦孝公赞同封君,因为给臣子封君能最大程度地昭示自己对臣子的恩宠,作为封赏当然是最高级不过。


    但卫鞅反对封君,因为封君就是在分秦孝公的权,变法就是为了集中国力于国君一手,何苦又把权利封出去?


    即使封的是自己,也不行。卫鞅反对封君,又接了封君的印,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但秦孝公想要封,却也不是卫鞅能拦得住的。几日后,在朝会上,没有与任何人商量,秦孝公便冷不丁地宣布封给卫鞅商於十五邑之地,令他做秦国的商君。


    当然,如果只他一人,执拗的卫鞅必然会反对,于是秦孝公又塞了一个人封君。


    封公子驷为惠文君。自太子犯法被秦孝公处置之后,秦国长期没有太子,而公子驷又颇得秦孝公的欢心,此次受封,也算是证明秦孝公对公子驷的宠爱。


    当然,秦孝公没有封给公子驷封地——公子驷的封地,是未来的整个秦国。


    卫鞅自然不敢驳了未来秦国继承人的面子,只得出列站在公子驷身后与公子驷接了封赏。


    托盘被放到了卫鞅的手上。托盘里沉甸甸的印绶昭示了这个商君之位的沉重。


    下朝后群臣纷纷向卫鞅道喜,但只有卫鞅才知道,这个商君之位并不是他想要的。


    但又能怎么办呢?只好勉为其难吧!


    卫鞅明白,他与秦孝公在变法上再合拍,也总会有不和的地方。因为他们都是人,而不是圣贤,怎么可能事事都尽善尽美?


    但裂痕已经在他与秦孝公之间出现。


    好在这些裂痕不妨碍他们对变法的信心,也并不那么妨碍君臣关系——从前卫鞅认为是这样的。


    只要目标是一致的,君臣之间的问题便不是大问题。


    但秦孝公居然把这种行为定义为自己对他的“违抗”?


    现在的卫鞅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这些裂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