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边民械斗

作品:《被逐出侯府,我寒门崛起成状元

    邓经历脸皮抽了抽,他这通判换了好几个了。


    上一个是因为想贪点钱活动被抓了,前几个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了或者调走了。


    这是铁打的经历,流水的通判!


    主要是他一直换上官,工作也不好开展,府衙里一堆积压的文书。


    但没办法,如今只能等着新的通判来。


    此刻,荒原上,一望无际。


    干枯的树木立在沙地上,远处有两辆马车驶来。


    里面坐着的正是姜淮和梁远,两人连续奔波了大半个月,终于快到兴安府了。


    “大人,这北地确实不同于我们京城,虽说京城也干旱,但这里只能说完全是沙地。”


    姜淮点点头,就这气候,他得很花一番功夫适应这里。


    ……


    此刻兴安府衙后堂。


    赵知府赵弘和放下手中公文,揉了揉眼睛,他看向对面的潘同知:“朝廷新派的通判过几日就到,听说是个南方人?”


    潘同知啜了一口浓茶,点头:“正是。”


    “哦?具体是何人?”


    “叫什么姜淮,青州松山县人士,在翰林院待了一段时间就被派到咱们这儿来了。”


    “什么?青州?”赵知府眼眸一亮,面露戚色,那可是他的祖籍。


    不过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之后他又道,“那细皮嫩肉的读书郎,受得了咱们这儿的风沙嘛?之前有个通判,待了不到半年就咳血回去了。”


    赵知府赵弘和是武将,朝廷派他来,也是考虑北地荒芜,沙地万里,游散的村庄部落无数,需要他守着这方。


    窗外狂风而过,潘同知起身关紧了窗扇,回头道:“知府大人,我还特意打听了,这位姜通判还是六元及第,是皇上跟前的红人。”


    赵知府长叹一声,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案上的调令:“六元极第又如何?北疆事务繁杂,要能骑马,能熬夜的硬骨头,他一个文弱书生怎么弄?”


    “据说他先是办了洪州雪灾抓了那贪官吴文焕,又推广了那什么牛痘之术,深得皇上赏识。”潘同知道。


    之后潘同知又压低声音,“不过咱也别太担心,说不定待不了几个月就调回去了。”


    赵知府听完摇摇头,从抽屉里取出一张舆图铺在桌上:“老潘啊,咱得先想想怎么让这位南方的姜大人适应这里,既然皇上下令,他来了,那我自然要多多关照一下!这样,等他来了,你派两个机灵的人跟着他,随时备着水和帕子。”


    潘同知听完点点头。


    不过他又想,这赵知府为何对新通判这么好?


    之后潘同知看向舆图,看到赵知府在上面标记了几处地点。


    “知府大人?这是?”他指着那些标记。


    “姜大人初来乍到,肯定要去各县巡视。这是我标出来的是沿途能歇脚的地方。”


    之后赵知府指着一条虚线,“特别是这段路,下午必起风沙,得算好时辰,让他赶在午时前通过。”


    潘同知点了点头,“好。”


    这知府大人对新任通判也太周到了些。


    ......


    此刻,寒风如刀,刮得人脸生疼。


    姜淮坐在马车里,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却仍觉得刺骨的冷意直往骨头缝里钻。


    这里早晚温差大,白天烈日当头,夜晚寒气刺骨,还好他来自现代,身子骨还行,不然怕早病了。


    之后他抬头望了望天色,云层低垂,仿佛随时会压下来。


    官道两旁的枯草在风中瑟瑟发抖。


    “大人,再有两日就是兴安府了。”梁远道,“今日怕是赶不到了,不如找个地方歇息?”


    姜淮摇了摇头,“再赶一程。北地天黑得早,趁着还有天光多走些路。”


    “行!”


    之后他又看了看后面的马车,景色愈发荒凉,村庄也是稀疏,偶尔遇到的边民个个面色黝黑,眼神警惕如野兽。


    这与繁华富庶的中原判若两个世界。


    姜淮正想着,前面突然传来响动,还有一阵喊杀声。


    这是怎么回事儿?


    “大人小心!”一旁梁远看清了低喝一声。


    只见前方官道转弯处,尘土飞扬,隐约传来响动。


    “怎么回事?”姜淮问。


    梁远面色凝重:“大人,像是有人在械斗。咱们绕道吧,边民打架不要命的,咱们别被牵连了。”


    姜淮皱眉,作为即将上任的地方官,遇到民间纠纷岂能视而不见?


    “先过去看看再说!“


    之后他握好防身武器,和梁远走了过去。


    转过山弯,眼前的景象让姜淮倒吸一口冷气。


    只见一片开阔的河滩地上,十几个人混战成一团。


    一边是穿着粗布短打的汉人边民,他们手持锄头、柴刀。


    另一边是身着皮袍的草原牧民,他们挥舞着弯刀和套马杆。


    地上已经躺了几个人,鲜血将土都染成暗红色。


    “大人!这!他们都打出人命了?”一旁梁远高声嚷道,显然是被惊到了。


    姜淮同样。


    虽说北地民风彪悍,这是不是也太彪悍了些?


    姜淮上前,大喝!“住手!”


    “本官乃朝廷命官!”


    一支箭“嗖”地擦过他耳边,钉在身后的树干上,箭尾颤动。


    姜淮惊出一身冷汗。


    “大人小心!”梁远慌忙拉着他往后退,“这些人杀红了眼,哪管什么朝廷命官!”


    混战中,一个满脸是血的年轻牧民被三个边民逼到河边。


    他背后是湍急的冰水,退无可退。


    边民们举起锄头,眼中闪着凶狠的光。


    “打死这胡狗!他们杀了王大全家!”


    牧民绝望地举起弯刀,但明显寡不敌众。


    就在锄头即将落下的一瞬,姜淮不知哪来的勇气,催马上前,拔出佩剑格开了致命一击。


    “都住手!”他厉声喝道,“本官乃新任兴安府通判!再有擅动刀兵者,以谋反论处!”


    也许是“谋反”二字的威慑,也许是突然出现的官服震慑了众人,混战竟然真的停了下来。所有人都转头看向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年轻官员,目光中有怀疑,有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