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废太子之心,甚是坚定啊

作品:《视频通古今,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大臣们也不是榆木脑袋, 心思一转就想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


    “陛下息怒,此事与太子、秦王、齐王殿下无关,都是属下们聚众滋事, 这才惊扰了陛下……”


    “三位殿下也是被人蒙蔽, 请陛下从轻处罚。”


    “都是属下们挑拨离间, 这才带坏了三位殿下,请陛下将此等宵小之人绳之以法!”


    ……


    是啊,皇子无罪, 有罪的都是皇子们的追随者们,是他们为了一己私欲挑拨关系, 这才让诸位皇子犯下错事。


    嗯, 罪在臣子, 皇子何辜?


    果然。


    闻言, 李渊勃然大怒, 他豁然转身, 冷冷的凝视着大殿中的臣子们,眼前的十二冕旒“噼啪”作响。


    “哼!你们一个个的唯恐天下不乱, 各个都乱我家事、动摇国本!”


    “宣旨,太子李建成私自起兵、无故挑起事端,今废太子, 幽居府邸,令其闭门思过。另, 缉拿东宫詹士府、左春坊一众官员, 以儆效尤!”


    啊?这!!


    满朝文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而东宫所属更是惊疑不定,如遭雷击。


    不仅直接废太子、令其幽居思过,陛下甚至下了狠心, 彻底剪除了废太子的羽翼!


    东宫詹士府掌东宫家令、率更、仆三寺及左右卫,左右司御、清道、监门等职位,率府之政,主要负责管理东宫的一切行政事务,可以说是微缩版的朝廷尚书省。


    而门下坊则改称左春坊,是微缩版的门下省,负责驳正启奏。


    可以说,李渊此次不仅废太子,还剪出了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所有亲信。


    太子之位被废除并不可怕,只要属下的势力还在,就还有翻盘的可能,可如今……


    朝臣们默然无语,看来,陛下的废太子之心,甚是坚定啊。


    这……


    满朝文武表示:看不懂了。


    还不等他们回过神来,李渊又道:


    “齐王李元吉,不能明辨是非,目无王法,今降为郡王,减其封邑,责令改悔。”


    对于齐王的处置,文武百官们丝毫没有感到意外。


    这齐王李元吉与废太子李建成一起抗衡秦王,而今,身为首领的太子被废,他这个从犯自然也落不了好。


    对于这样的处置,李建成和李元吉皆沉默不语,只面色平静的领旨谢恩。


    诸王都站在百官的最前列,一时之间,谁也看不透他们究竟是何神色。


    如今只剩下秦王李世民了,难道,他会是最后的赢家?


    这个隐隐的猜测,让秦王李世民一系呼吸一滞,他们难免浑身僵硬,屏息凝神,势要让李渊的每一个字都落入耳中,生怕自己听错了什么。


    可李渊才不管众人或困惑、或呆滞、或期待的心思,他沉默几息,才继续道:


    “秦王李世民,受人蒙蔽,扰乱民生。鞭刑五十,罚禄米一千石,另,抄写《道德经》百遍。”


    经过了废太子的风波后,这个隐隐约约的答案已然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鞭刑五十,罚禄米一千石,看似受了皮肉之苦,可与废太子、降封号、减封邑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


    而今,只有秦王李世民是亲王之位,位居众兄弟之上,看来,这场夺嫡之争已经有了最终结果。


    可文武百官们皆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想不明白,在此之前,陛下不是很维护和看重废太子李建成吗?


    怎的……,如今又这般果决的废了他?


    唯有裴寂、刘文静、萧瑀等几位擎天白玉柱心中了然。


    早在武德三年四月,秦王李世民除了勋官和王爵之外,其所领职务有:太尉、尚书令、左武候大将军、陕东道行台、雍州牧、凉州总管、使持节、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也就是说,秦王李世民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太尉、位列三公之首,而且是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位居百官之首,甚至,更是手握军权的卫府大将军,这些职位都是中央朝堂的高官。


    除此之外,实际上,秦王还掌控着大唐的半壁江山——雍州牧可以控制京师与京畿、凉州总管之职用以管辖河西走廊,而陕东道行台则拥有对陕山以东的(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广大地区的节制权,而益州道行台,此职位不但管理着西南地区,同时还可以管辖陕北的鄜州、泾州总管府。


    换而言之,除了李世民掌控的地区以外,在武德三年四月,大唐的所有领地实际上只有兰州、河州以东的陇右地区,以及除了雍州、泾府、鄜府之外的关内地区(此时的夏州、盐州以北被梁师都掌控);山南部分地区(因为此时的荆襄等地分别属于萧铣、王世充等)。


    也就是说,秦王不必向大唐申请粮草辎重,就能有效地从自己所掌控的雍州、凉府、益州道以及陕东道等地补充粮草、兵员等。


    而到了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又相继打败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此后,其势力更是扩张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从前,陕东道行台未被平定,这一部分领地只是李渊的口头允诺,但秦王李世民平定这三股势力之后,大河南北、太行东西,就真真正正成了秦王的领地。


    可以说,如果秦王不是下一任皇帝,新君必定容不下他,他也必会谋反,届时,大唐非亡于外,而是乱于内。


    而大唐初立,这一场动乱无疑是灭顶之灾。


    从前陛下维护废太子李建成,或许,是因为秦王势力庞大,大势已成,他想扶持废太子李建成与其抗衡。


    因为在此时,军队并没有实现国家化,诸王的军事力量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


    比如在军队方面,诸王都有大量的私兵(例如秦府兵、齐府兵),而身为皇帝的李渊并未完全掌控所有军队,换而言之——他的皇权并不稳固。


    而如秦王这般辖地广阔、私兵众多的亲王,早已成为了他的心腹大患。


    天家无父子,朝堂之上只有仇敌。


    因此,皇帝是想借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来对抗秦王李世民。


    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这场夺嫡之争是太子和秦王的战斗,可实际上,却是皇帝与秦王的博弈。


    秦王的目光从来都不是太子之位,从一开始,他就看中了帝王的宝座。


    面对如今这等局面,皇帝会作何选择?


    其实,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或者废太子建成,改立秦王李世民;


    或者,如盘点中所说,秦王兵变,强势登顶;


    又或者,李渊固执己见,李建成顺利登基,而后兄弟相残,秦王获胜,自立为帝。


    无论皇帝做出什么决断,都不能改变最终的结果——秦王李世民登基为帝。


    而大家都看过视频,他们清楚的知道,秦王李世民是一代有为之君。


    既然如此,又何必闹到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境地?


    直接走捷径,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岂不是更好?


    既能够让权力平稳的过渡,又保全了父子、兄弟之间的情谊,这何乐而不为?


    因此,对于皇帝的最终抉择,裴寂、刘文静、萧瑀等几位聪明人看的分明,他们并没有感到任何意外。


    皇帝之所以维护李建成,除了他嫡长子的身份之外,其实,皇帝更看重的是太子和齐王联合之后的实力,是为了维护自身地位。


    而今废了他,是因为要名正言顺的扶持秦王为太子,以安其心,避免自家自相残杀、动摇国本,这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地位。


    皇帝看不看中他无关紧要,是不是嫡长子也无关大局,他被废除的原因在于,他不明白,其实自从一开始,结果就已成定局。


    他想努力一把,可惜,输了。


    是啊,身为一颗受人掌控的棋子,又怎能跳出命运的棋盘,从执棋人手中扭转全局?


    所以,废太子,立秦王,是最好的结果。


    太子固然不差,可实在是秦王太强,事已至此,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对于这个处置,群臣皆各有思量,可他们已然明白了皇帝的未尽之语——下一任太子,是秦王李世民。


    看到这一幕,先前匆忙加入太子阵营的朝臣们不禁暗自叫苦。


    这二选一都能选错,真是脑袋被山彘拱了。


    他们简直恨不得能回到一个时辰前,哪怕是冷眼旁观也好啊,怎么就一刻也等不了,这么迫不及待的自投罗网?


    这,等秦王登基了,还有我们的活路吗?


    他们愁眉苦脸、又苦中作乐的想到:虽然我们加入了废太子的阵营,可我们是最后才表明态度的,跟废太子的亲信属下们相比,我们其实也没做什么,只是站错队伍了而已。


    等秦王登基后,可能,也许,大概,也就是贬官、受冷遇吧。


    而此刻,李渊看着大殿上那一排排黑压压的脑瓜子,暗暗点头,大家都是聪明人,如今应该领会了朕的用意。


    他面色一缓,不禁看向秦王李世民,去见他神色淡漠,可眼中却大放异彩,难掩激动。


    想来,这老二也明白了朕的选择,这下总算合理解决了皇位问题,我们老李家不会手足相残,更不用遵循“玄武门继位法”。


    嗯,朕只是想维护我们老李家的颜面,没别的意思,才不是怕他,咳咳,朕是一国之君,怎么会怕他一介小王?


    如果问李渊在想什么,他的内心大概是:


    李渊@李世民:二凤啊,你看爹多果断,二话不说就把你大哥废了,还想要什么,你说。啊?你想要皇位?那什么,我这还没坐热呢,你再等几年,我都答应你了,早晚都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