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血浓于水,这人是神仙不成?(求数据)
作品:《大明:入狱后,朱棣怒夷孝儒十族》 “建文元年七月,老四你发兵南下,允炆祭告太庙,削了老四你的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并决定起兵讨燕。”
“允炆命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几十万大军出征,却大败而归。”
“朝廷吃了败仗,直接临阵换帅李景隆。”
“建文元年起,之后的四年间,经过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允炆麾下的将士溃不成军。”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老四你率领燕军抵达金陵。”
“李景隆发动金川门之变,燕军顺势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看到这里,朱棣和姚广孝的神色震惊无比!
这究竟是怎么情况!?
即便是他们,在看到这些内容的一瞬间也感受到了一种脊背发寒!
“怎……怎么可能?”
作为靖难之役的策划者,姚广孝整个身体都微微颤抖了起来。
自己献策让朱棣发动的战争,竟然真的被完全预料到了。
甚至连“靖难之役”这四个字,还有精准的时间、战役、过程全都说得一清二楚!
要不是他心智异于常人,碰见这情形怕是要被吓得当场瘫软在地。
这位日记中的先生究竟是什么人!
即便是神话当中的仙神,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
而朱棣同样是惊呆了。
自己今天进这太庙莫不是见鬼了?
要不是这些年来的艰辛苦楚可以确定是真实的,他都怀疑这几年都是自己的一场大梦!
他本以为这位先生只是判断出自己有起兵谋反之心。
但他万万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详细的预言!
这也太可怕了!
但朱棣不愧是千古帝王,他立马稳定住了自己的情绪。
随即他的目光就又落回到了这本日记之上,其中的几个字瞬间就引起了他的关注。
并不是“靖难之役”。
而是“三起”!
而这靖难之役,只能说是其中的一场。
如今的自己立马就要登基称帝。
那不就意味着,接下来的血脉相残,是他朱棣的子孙血脉?
一想到这里,朱棣心神极为震动。
虽然自己发动的这场战争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
但是他心中都明白,他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造反!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被史官一一记载。
他发动的这场靖难之役,是会被后人世世代代所铭记的。
举事这些年来,朱棣心中也早就有了打算。
若是举事不成功那就没有后话了,但若是成功他就只能去用功绩来弥补这一切。
每个皇帝自然都想建功立业,留名青史。
而朱棣这样做,不仅是因为这一点。
他也清楚自己即将要登上的皇位是自己从侄子建文帝手里夺过来的,属于名不正言不顺。
在其他人眼中他朱棣就是乱臣贼子。
就算别人不敢明说,但心里大抵都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必须要做出些卓越的功绩,用来证明自己是才是这大明皇位的最佳人选!
不过,即便是自己要被天下人唾骂,朱棣也没有太过在意。
但当他看到这“三起”的时候,他的内心第一次开始慌了。
自己背上反贼的名头就算了,可自己的子孙若是还是如此,那自己的这一脉会被后人评论成什么样?
他甚至不敢去想象!
这一刻,朱棣甚至都开始有些急了。
他连忙便向日记后边的内容看了过去。
“先生点出允炆的性格软弱,从小未曾吃过半点苦头,又深受文人儒士的影响,且不知掌兵之道。”
“允炆还想要进行削藩,却已经没了那些淮西勋贵的支持,比如蓝玉等人皆已经被咱处死。”
“这一切,都是先生口中允炆失败的必然原因。”
“其实咱听到这里,便已经彻底相信先生之言了。”
“但是那时候咱这随时都会油尽灯枯的身体,已经是有心无力,也已经没法改了。”
“咱只能不断地告诫允炆,让他将来不要去伤害你们这些叔伯。”
“而且咱还派了人在皇宫中建了密道,以备不时之需。”
而这时候,日记当中话锋一转。
“老四你个小王八蛋,要说咱不生气那是屁话!”
“但咱也没想到你小子竟然真敢谋反!”
朱棣看到这两句也是面色当即一变,绷着个脸就好像被朱元璋当面训斥一番。
因为父皇的训诫,从小就已经成为了他们兄弟几人深深印在骨子里的敬重和恐惧。
而朱元璋最重视的,就是亲情。
他尚在世之时,就曾无数次叮嘱他们几个绝对不能兄弟之间互相残杀。
而朱棣如今,却是这样做了。
他的心里,自然就对朱元璋有愧。
所以哪怕是朱元璋早已去世,他的训斥对于朱棣来说也仍旧有着巨大的压迫感。
不过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却让朱棣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下来。
“唉,不过此时此刻你既然已经见到了这本日记,那先生说的这一切应该还是发生了。”
“既然大局已定,是非对错咱也不论了。”
“老四,爹其实不怪你。”
“先生跟咱说了允炆削藩的过程,究其原因是他所用的方法不对。”
“咱也相信,凭你的本事,接下来要稳住整个局面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既然你已经做到了。”
“看在咱和你大哥的面子上,你能不能给你侄子留一条活路,别去追你的侄子了。”
“血浓于水,咱这一辈子也没求过人,这一次就当爹求你了。”
ps:跪求鲜花月票评价票打赏!跪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跪求了!作者会爆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