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新的想法

作品:《九零:被瞧不起?呵呵我成功上岸

    于立承突突突说了一堆,李小南只安静的听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


    那声音,听得于立承心一颤一颤的。


    不等李小南说话,他竟已经开始反思,是不是刚刚讲话的语气太重,惹领导不高兴了。


    刚要说两句软话,给领导搭个台阶。


    就见李小南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轻轻叹了口气,“立承同志,你说的很对,这些确实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于立承刚松口气,结果李小南又道:“可有困难,就不做了吗?换个思路去做,不行吗?”


    于立承微微挑眉,什么意思?换?


    换到哪里去。


    李小南转过身,“我们确实招不来大公司,也养不起化纤巨头,但我们不一定非要追求‘大而全’,可以瞄准‘小而精’啊!”


    “什么意思?”于立承有些不解。


    李小南走回桌前,举起一份文件,“我研究过这个产业链。一个完整的再生纤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前端回收清洗、中端破碎造粒、后端纺丝。


    我们没必要一口吃成胖子。”


    她将文件扔给于立承:“我的想法是,先集中力量,把‘再生聚酯切片’这个中间环节做起来。


    这个环节,技术门槛相对前段较高,较后端好进入,投资也相对小一些。利用广南及周边废旧塑料瓶资源,先稳定地生产出高质量‘瓶片’。”


    于立承感觉越绕越远,他犹豫道:“可是……只做瓶片,我们也用不上啊,还要运出去,给别人纺丝。”


    “这就是关键。”李小南眼中,闪过一抹狡黠,“当我们能稳定供应高质量瓶片,就等于握住了上游原材料。


    届时,我们再拿着订单和稳定的原料供应,去吸引下游那些有技术的‘纺丝’企业,来广南附近建分厂,不就容易多了!”


    这招儿‘以资源引技术’,‘以市场换投资’,在未来相当普遍。


    于立承越听、眼睛越亮,他揉了揉脑袋,突然感觉,自己的思维,确实被局限住了,光想着一步到位,给政策、给土地……


    他看向李县,心里忍不住感叹: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其实,也不怪于立承固守成规,而是这年头,招商都是这么做的,上来就谈税收减免,拼土地优惠。


    像李小南这种,弯弯绕绕的,才是少数。


    “李县,我算是听明白了。”于立承语气里满是兴奋,“您是打算把产业链拆开,选择关键节点进行突破,逐步构建属于我们广南的生态。”


    “没错,”李小南肯定了一句,“这样既能解决一部分就业,还能确保风险可控。”


    于立承本就是搞经济的人才,思路一旦打开,根本收不住。


    “那我们做瓶片,也可以参考云雀模式,一开始就树立‘透明、高标准’的标杆。


    所有进来的瓶子,来源要清晰,产品检测要想国际看齐。


    这样一来,广南产出的瓶片,本身就带着可信赖的标签。”


    李小南笑道:“立承同志进步的很快,都能举一反三了。”


    她这话一出,现场众人,均是低头偷笑。


    于立承也被夸的老脸一红,刚才的反对,属他喊得最大声。


    李小南也很给面子的转移了话题,“所以,招商还是得招,但目标变一变。


    立承同志,你立即组织人手,重点研究一下,国内再生聚酯切片领域,有特色、有潜力,但可能受限于规模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同时,把消息传回去,让竟远组织人手,摸底我们自己,及周边地区废旧塑料瓶回收潜力。


    至于郑书记那,由我来汇报沟通。


    我们三线并行,尽量缩短时间,争取把项目,早日敲定下来。”


    于立承立刻起身,“好,李县,我现在就去办。”


    他走后,李小南给郑荣打去了电话,将广南泳装取得的喜人成绩告诉他。


    郑荣在电话里非常高兴,广南的经济工作成功,他这个书记脸上也有光。


    他十分难得的,对李小南的工作,表示了肯定。


    见这会儿,他心情不错,李小南又将刚才的项目构想,详细说明了一番,并重点强调,走循环经济产业之路的种种好处。


    电话那头,郑荣沉默了有半分钟,才缓缓开口,“小南同志,你是县长,抓经济、谋发展,是你的主责主业。


    我代表县委,在原则上支持你,但是你也要把功课做足。


    既然要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能少,你知道的,动钱的事,我也要说服其他常委。”


    李小南轻轻点头,“嗯,我知道的,书记,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我已经吩咐经开区的竟远同志,组织人手,进行摸底。


    我们在广交会上,尽可能多的,物色合适企业。”


    “嗯,”郑荣沉声道:“你办事我放心。”


    电话挂断后,她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郑荣方才那话,也给她一个提醒。


    不管目的多么正义,必要的程序不能少,否则,就是给人送去,可攻歼的把柄。


    谨慎行事,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她没有耽搁,立刻按下电话,“立承同志,麻烦再过来一趟。”


    于立承去而复返,脸上还带着兴奋余韵。


    “李县,还有什么指示?”


    李小南的神情,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她将一份刚写好的要点,推了过去:“我刚和郑书记通完电话,他在原则上,支持我们的构想,但要求在立项前,必须先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


    于立承双手接过,快速浏览起来。


    “这是应该的,”他点点头,“这么大的项目,确实不能拍脑袋决定。”


    “嗯,”李小南点头,“原计划不变,竟远那边负责摸底,我这边负责政策研究,至于市场和风险研判,你辛苦一些,由你来跟进。”


    于立承顿感压力倍增,但还是一口应下,“好的李县,我尽快协调人手,开展工作。”


    李小南再次抬眸时,目光十分锐利,“记住,这份报告,数据必须真实,一定要经得起推敲。


    我们不只要说服常委会,还得明确,这件事,我们广南到底能不能干,该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