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建文时期的政治举措
作品:《大明:五煦之力,你拿什么挡?》 建文帝一马当先跑了进来,可没跑几步就被朱老四抓住后脖领一把甩到了最后面;
叔侄俩争先恐后的往殿内蹿,似乎谁先跑到朱元璋的面前跪好,谁就是有理的那个,能在之后的环节中占据极大的优势。
朱高煦不紧不慢的跟在俩人后面,一只手托起躺着徐辉祖的木板,那模样活像是在往奉天殿内端进一盘菜。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不过是叫这几人进奉天殿内进行问询而已,竟然也会演变出这样一扬闹剧,心中自是无奈又好笑。
“不孝孙儿朱允炆,拜见……”
“大侄贼,看腿!”
被扯去最外面僧衣的建文帝仗着自己脑袋上没毛不好抓,以微弱的优势率先抵达奉天殿中央;
正欲对自家亲爷爷下跪行礼,却被好四叔从后面使出一记突如其来的扫堂腿绊倒,结结实实的摔了一个大马趴。
趴在地上的建文帝一脸懵逼的抬起头,正好看见朱老四脸上洋溢着王有胜似的笑容,在奉天殿中央站定后便行礼高呼道:
“爹,儿子来了~”
朱元璋:(ー ー゛)…他老人家实在弄不明白,朱老四究竟是在骄傲个什么劲儿啊?!
朱元璋早就从许大将军那里得知了朱老四被朱高煦这孙贼揍得有多么惨,所以在看到朱老四裸露在外的皮肤泛着一片淡淡青紫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感到奇怪;
令他老人家感到奇怪的是——话说伤得那么重还能将扫堂腿玩得这般出神入化……
他朱老四身上那些伤怕不是早就好了,如今展露在他眼前的这些是临时用染料画出来的吧?!
朱元璋:(?益?) 好你个朱老四!耍心眼耍到你老子身上来了?!
朱高煦:ε-(?д??)…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玛德连装可怜都不会装…朱老四真是他朱高煦带过最差的一届亲爹!
虽然他也仅仅只带过这一届……
朱老四:(||?_?)???
他明明都已经率先向老父亲行礼问好了,可老父亲面上还是一副不高兴的模样是肿么回事?
……
“跪下!”
扑通——×2
朱元璋这句话明明是对着建文帝喊的,但奉天殿内却同时跪倒了两个人。
一个是建文帝,另一个是朱老四。
问:朱老四怎么突然就给跪了?
朱老四答曰:啊?我不知道哇~我就听见我爹说跪下,这身子自己就给跪下了。
也就是朱老四在下跪之后就猛然反应过来被老父亲呵斥跪下的不是自己,不然他下意识的高低得给老父亲磕两个,捎带脚高呼一声——爹饶命,儿子错啦~
朱元璋:( ̄- ̄)……
朱高煦:?_?…没眼看啊,简直没眼看。
“既然喜欢跪,那就一直跪着吧,咱待会儿再收拾你。”
朱元璋的这句话倒确实是对朱老四说的了。
他说完之后也不管朱老四的反应,又将注意力转回到朱允炆身上。
“……知道自己输在哪儿吗?”
“孙儿知道。”
“说,你输在哪儿了?”
“孙儿不该一而再,再而三的心软……”
从建文帝说出这句话之后,朱老四和朱高煦就知道建文帝这小子要倒霉了,果不其然就在下一秒……
啪——
千层底布鞋虽迟但到,精准无误的在建文帝那张脸的正中央印出一个大红印。
“放恁娘的狗臭屁!”
……
要探讨建文帝究竟输在哪儿,就必须从他登基之后施行的那些制度说起。
所谓的建文新政,在刨除掉军事决策和削藩之后,无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剖:
第一、政治与官制改革;
第二、司法与民生政策;
第三、文化与社会措施。
政治改革方面,建文帝强调的核心是提高文官地位,精简地方行政;
民生方面,建文帝提倡并大力推行宽刑省狱、减轻赋税等利民决策;
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建文帝推崇“文治”,即——以礼治国。
这乍一看貌似没什么大问题,但只有仔细了解过后才会发现,能将这三方面利国利民的政策硬生生完成毒政的建文帝究竟有多菜。
说提升文官地位,建文帝直接就是一步到位将六部尚书从正二品升至正一品,布政使从从二品升正二品,并增设侍中、御史大夫等职位;
他这一系列的动作直接打破了洪武朝时期“以武抑文”的格局,形成“秀才朝廷”,也不管整个朝堂上的政治基调如此突兀的转变所带来的冲击力,他的建文朝遭不遭得住。
除此之外,他还仿照《周礼》更定官制,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通政司为寺、大理寺为司,宫殿名也改为“正心殿”“端门”……名字改了一大堆,结果什么实际意义都没有。
再说精简地方行政,那他建文帝玩得就更花了,4年内裁撤39县、9州、73个巡检司及百余税课机构;
虽说此举确实减少了冗官,降低了部分行政开支,但同时也致使了建文朝堂对于各地州县的掌控能力被大大削弱,为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建文朝堂下达的命令各地往往无法做到及时响应埋下了伏笔。
接着是宽刑省狱和减轻赋税:
宽的是洪武朝被流放的官员,相当于建文帝一上台就迫不及待的和他亲爱的皇爷爷唱反调;
至于减轻赋税……这货上来就瞄准了大明朝赋税最重的江南地区下刀子,没想到这一刀子下去直接裁到大动脉,差点没把建文朝财政给玩儿崩。
(江南是明朝财政核心区,减税直接导致国库收入下降;
建文二年政策推行时,朝廷已深陷与燕王的战争,财政缺口加剧了军事动员的困难,成为靖难之役中政府军后勤乏力的原因之一。)
最后说一说以礼治国方面,建文帝所谓的以礼治国的“礼”居然是——周礼!
因为以礼治国,所以建文帝和方孝孺讨论过要恢复“井田制”(未实施);
因为以礼治国,所以建文帝更改州县古地名,造成行政文书混乱;
因为以礼治国,所以建文帝废除朱元璋为平衡南北教育设置的“南北榜”,引发北方士人不满……
政治、民生、文化制度,一条接一条看似利大于弊的政策在建文帝手中具体实施下来,却演变成了一把接一把刺向他自己的利刃,也奠定了他落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