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建文帝削藩之错
作品:《大明:五煦之力,你拿什么挡?》 但世上总有那么一些神奇的人,从出生时便背负“越努力越失败”的诅咒,在“努力奋斗争取早日破产”的道路上疯狂猪突猛进,渐行渐远……
恰巧建文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但你说他把一手好牌玩成这样全都怪他自个儿不争气吗?
那倒也不是,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建文帝曾经长期生活在他亲爱的皇爷爷,洪武大帝朱元璋严苛统治阴影下,对洪武朝“重典治国”的弊端(如冤狱、重赋)有深刻反思,早就在内心当中暗自催生出了改革的决心;
但由于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刻意限制其参政,导致建文帝继位前几乎无实际执政经验,对权力博弈认知不足,继位之后的政治手段也显得过于稚嫩。
其二则是因为他自幼受大儒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影响,深谙《周礼》《春秋》等经典,早早的便形成了“仁政复古”的治国理想;
加之建文帝选择的核心决策层,诸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均为江南文士,所给出的举措多为利江南而损北地(如取消南北榜);
这无形之中就加剧了建文朝南北地域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建文朝堂同质化严重(无武将、北方士人参与),政策过于片面化。
也正因此,才导致建文帝每次颁布下去的政策施行之后,所取得的成效都与其心中所设想的大相径庭。
都说失败是成功他娘,但却忽视了“成功他娘”其实是制造焦虑最直接的办法。
颁布的政策一次次取不得应有的效果,致使建文帝心中的焦虑与日俱增,在后来进行决策时在某些方面也愈发的多疑。
综上所述,建文帝推行“新政”失败,主要原因在于:
知晓洪武朝严刑重赋积怨甚深,想以“宽仁”收拢民心转移社会矛盾,却改革触动了洪武旧臣(武将/勋贵)利益,削弱了支持他的力量;
将以礼治国曲解成了复古改制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并在江南集团的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复古符号化改革,
消耗政治资源,却未解决核心矛盾,反倒加剧了南北文人世子的对立,亲手将北方的读书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建文帝在政治、民生、文化制度上的输,就输在了他太过信任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文官集团,也输在了他自己太过天真,手段也太过稚嫩。
……
说完政治、民生与文化制度,再来说说建文帝在军事和削藩方面究竟输在了哪里。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朱元璋既分封藩王守边,又废丞相集权中央,一手制造出了强藩与强皇权的天然冲突;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无论是否削藩,他与藩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也终将爆发。
所以建文帝要削藩这件事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他选错了时机和顺序,削藩的手段也太过于直接与无情:
建文帝太急了,以皇太孙身份越级继位且叔叔们年长且拥兵,以致于他对藩王阵营有着天然不信任,也对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产生了一种不必要的焦虑;
正是这些促使建文帝刚一继位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着手削藩。
其实建文帝完全可以等过个一两年,待洪武朝与建文朝之间的军事、政治平稳过渡,整个建文朝的政局完全稳定之后在徐徐图之;
那个时机削藩,远比他刚上位的时候强,可惜他等不及了,所以这削藩的时机也就选错了。
选错时机也就罢了,更关键的是他还选错了削藩的顺序——放着军事力量最强的燕王好四叔不削,反从弱藩(周、湘等)下手,打草惊蛇。
更是手段激进到了一年内连废五王,逼死湘王(自焚)的地步,使诸王人人自危,倒向燕王。
尤其是在逼死湘王这件事上,建文帝无异于自毁长城,将他的叔叔们彻底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为什么这么说?
想想看朱元璋生下的那一堆歪瓜裂枣,真正能看得过去……说得更直接一点,真正有个人样的又有几个?!
朱柏是朱元璋的儿子中少有的文武全才且德行高尚者。
他自幼聪慧儒雅,精通诗画兵法,曾率军平定蒙古降兵叛乱,立下战功,深得朱元璋赞赏;
他为人忠孝,离京就藩时因一句“君父不可背也”拒绝转身背对朱元璋,令朱元璋感动不已。
这样一位无劣迹、有威望的贤王被逼自焚,使建文帝“削藩惩恶”的正当性彻底崩塌。
更操蛋的是建文帝给湘王朱柏炮制的罪名当中有一条竟然是意图造反……
众所周知湘王朱柏死的时候是没有子嗣的,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没有子嗣的人为什么会想不开去造反呢?
他朱允炆竟然构陷一名没有子嗣的藩王意图造反,还硬生生把人给逼死了……就特么离谱!
更离谱的是这大侄贼竟然给朱柏这样的贤王,上个了恶谥——戾!
这让那些有子嗣且德行不如朱柏的藩王们怎么想?
他们原本对朱允炆存有幻想,认为削藩仅针对“劣迹藩王”。但朱柏之死证明,即使贤王亦难逃厄运。
建文帝试图以雷霆手段削藩,却无承担相应代价的魄力;
标榜仁德,却对湘王朱柏施以极刑,彻底打破了一众藩王心中那最后一丝侥幸。
这种矛盾最终摧毁其统治根基,让朱老四的“靖难”从逆势反叛变为顺天应人;
仔细想想,如果建文帝能妥善处置朱柏(如软禁或削兵权),历史或可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湘王朱柏已经死了,而他建文帝也已经被朱老四赶下了皇帝宝座,接了他亲爱的皇爷爷曾经的衣钵,成了一个脑阔锃光瓦亮的大和尚……
朱高煦:(¬_¬)…话说这逼当了和尚之后,会不会时常为十二叔诵经超度呢?
……
“抛开事实不谈,难道我的那些叔叔们就没有错吗,皇爷爷?!”
不知道是谁给了建文帝勇气,使得他竟然敢在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训斥下壮着胆子憋出这样一句话来。
好家伙~
听到这句话的朱高煦愣了下半天,差点儿就怀疑自己又来到了六百年后……
话说类似于这样的句式那么早就出现了么?
且让他想想回答这种奇葩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先……
“我去你姥姥的!”
朱高煦也不管自家亲爷爷还在上面坐着,走过去一脚就将建文帝踢得四仰八叉趴在地上。
“你特么连事实都不谈了,那还谈什么…谈个吉尔吗?!”
失败的人不一定会让朱高煦看不起;
但失败了还不愿承认并想方设法替自己推脱的人…他朱高煦真的是连正眼都懒得给一个。
“我就想问,咱爷爷骂你骂错了?你是怎么好意思腆着一张逼脸说自己是输在不够狠的?!”
朱高煦知道建文帝说他输在“不够狠”指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未采纳齐泰主张“先除强藩”的建议,反而听从黄子澄“先弱后强”的策略;
以及在靖难爆发后放走包括他在内的好四叔的三个儿子,并且多次命前线将领“勿伤朕叔父”这些事。
朱高煦承认建文帝之所以会丢掉江山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要不是你瞎搞新政,我家老头子岂能在北方笼络到如此之多的人才?!”
“要不是你一年削五王,逼死十二叔,我家老头子又怎么可能这么早就急着造反?!”
“是因为你自己多疑,解除了十五叔(辽王朱植)的兵权;
又架空秦、晋二藩(秦、晋二藩的护卫军被纳入陕西/山西都指挥使司体系,重大军事行动需朝廷批准。);
才使得你彻底失去了藩王们的支持,最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彻底丢了江山!”
在自家老头子举兵靖难的时候,真正拥有较强军事力量,理论上可能对燕军构成抗衡或影响的藩王主要有以下几位:
第一位,十七叔——宁王朱权。
他是靖难前期实力最接近自家老头子的藩王,封地在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地处明朝北部边防要冲,与蒙古接壤;
其麾下拥有精锐的朵颜三卫(由蒙古兀良哈部组成的强悍骑兵),兵力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且本人善谋,是诸藩中军事力量仅次于燕王朱棣的存在。
朱老四发动靖难后,建文帝担心宁王与燕王联合,遂召其回南京;
但宁王未从命,建文帝便下令被削去宁王三卫。
自家老头子深知宁王实力的重要性,设计智取大宁,率精兵突袭大宁,挟持了朱权及其家属并成功收编了宁王的核心部队朵颜三卫;
宁王自此半推半就的加入燕军,并时常为朱棣起草檄文。
第二位, 十五叔——辽王朱植。
辽王的封地在广宁(今辽宁北镇),也是北方重要的边塞藩王,拥有一支战力彪悍的边防军;
他是靖难爆发初期,唯一一位响应建文帝“勤王”诏令的藩王。
在朱老四起兵后,建文帝召辽王入京。辽王冒险渡海从海路抵达南京,表示对建文帝朝廷的支持;
辽王抵达南京后,建文帝虽赞赏其忠诚,但鉴于对自家好四叔起兵的教训,对藩王更加警惕……
于是在经历了一番短暂的蜜月期后,建文帝削夺了辽王的护卫军,仅保留其王爵身份,将他留在南京;
这一做法虽削弱了辽王的威胁,但也使其失去了返回封地、整合力量的可能;彻底丧失了和朱老四掰腕子的底气。
第三位,十九叔——谷王朱橞。
谷王封地在宣府(今河北宣化),也是北方要塞,有一定兵力,勉强能与朱老四抗衡。
靖难爆发后,建文帝为防范藩王与朱棣联合,数次下诏召边塞藩王入京;
谷王或因判断其胜算更大放弃封地宣府,率三千精兵返回南京,被建文帝委以守卫金川门的重任;
离开前,他下令封堵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远三门,仅留四门固守,显示对建文帝的效忠。
但后来谷王发现自己下错注了,心里的投机倾向又偏向了朱老四这边,于是……
建文四年六月,朱老四大军兵临南京城下,朱橞与守将李景隆共同镇守金川门;
见建文帝大势已去,二人未作抵抗,主动打开城门迎燕军入城,史称“金川门之变”。
彼时能与朱老四抗衡一二的藩王,两个最终投靠了朱老四这边,一个被建文帝亲手搞废,至于其他的……
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在靖难前已故,就算没死这三个内藩手里也无兵权抗衡朱老四;
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被削,封国被夺,对朱老四而言毫无威胁;
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或因军事实力薄弱,或因封地离靖难主战扬过于遥远,又或因对建文帝的削藩的狠辣手段赶到心寒,一直未公开站队……
可以说靖难期间,能够帮助或者说愿意帮助建文帝的藩王寥寥无几,这都是他自己做的;
而靖难结束之后,更没有任何一位藩王是朱老四的对手。
有实力与朱老四抗衡的藩王要么就是已经倒向朱老四这边,要么就是被朱允炆亲手废去武功;
剩余的藩王们纵使心中对朱老四登上皇位这件事颇有微词也不敢表现出来,因为……打不过,就算彼时的他们联合起来也打不过。
(所以别说什么如果朱老四不是嫡子,藩王们怎么可能会容忍他当皇帝这种白痴一样问题了;
能打的早在靖难这四年就被嚯嚯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没实力的,怎么可能和当时兵力最强的朱老四叫板……除非急着去见朱元璋。)
这个,就是建文帝暴力削藩种下的恶因,所结出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