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重修《洪武大典》
作品:《大明:五煦之力,你拿什么挡?》 然而,这难得的平静又被打破了。
源头正是龙椅之上。
朱棣,这位刚刚经历了父亲“亲临”认证、卸下心头最沉重巨石的永乐皇帝,此刻脸上的笑容简直是……荡开了花。
他不再是那个威严深沉时刻需要证明自己的篡位者君王,倒像是……像是后世电视剧《亮剑》中那个站在门口靠着墙根,扬下巴咧嘴笑的王有胜!
唯一的区别?
王有胜是站着,他朱老四是坐着龙椅——但这龙椅此刻被他坐出了村口晒太阳老农的闲散惬意。
“哼哼~都听到了?嗯?”
朱老四身体前倾,双手撑在御案上,嘴角咧得快要挂到耳朵根。
那笑容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放肆和压抑多年一朝释放的极端舒爽。
他目光扫过下方垂手肃立,脸上努力维持平静,但内心可能已经跑了万匹草泥马的群臣。
“咱爹!洪武太祖高皇帝!认了!亲口认的!就在这奉天殿上!”
他猛地一拍御案,“嘭”的一声巨响震得殿内回声嗡嗡作响,群臣皆是浑身一抖。
“朕这皇帝!坐得正!坐得稳!是咱爹——我大明朝开天辟地的洪武爷!
亲自选定!亲自认证的第二任大明天子!”
朱棣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个字都像蘸着蜜糖吐出来,充满了无限的自豪感。
他从怀里,以一种极其珍重、极其炫耀的姿态,缓缓取出了那卷用明黄绸缎包裹——自洪武朝带回的那份传位诏书,还有那象征着天家血脉的玉牒金册。
“来来来!都看看!都睁大了眼睛好好看看!”
朱老四如同展示稀世珍宝般,当众大大方方地将那份沉甸甸的“认证文件”展开,还特意将玉牒在龙案上轻轻磕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看见没?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好好看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笑声,不再是一国帝王的威仪长笑,纯粹就是发自肺腑,毫无掩饰的如同暴发户陡然得了万贯家财般的爽朗大笑。
他朱老四登基这两年,从提心吊胆到血腥镇压,再到殚精竭虑治理天下,何曾有过眼下这般彻底放松、毫无顾忌的狂喜?
那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冲击着每一个臣子的耳膜和神经。
文武百官们:(?_?)……
【emmm……太祖爷驾临那会儿您刚怂完,这就……又蹦跶上了?】
【半个时辰了!整整半个时辰了!您这笑声就没停过!喉咙不干吗?】
【知道您高兴,咱也替您高兴(假的),但……差不多得了嗷!】
【在这么嘚瑟下去,龙椅都被您笑散架了,真真是不体统,不礼貌了嗷——!】
腹诽归腹诽,谁敢吭声?
哪个长了豹子胆敢在此时此刻,在他朱老四人生巅峰的时刻去触霉头?
朱棣等了这一刻等了多久?念了多久?盼了多久?
如今美梦成真,还是爹亲自来圆的梦!
别说笑半个时辰,他就是笑上三天三夜,把奉天殿顶棚笑塌了,那也是他的权力!
劝?谁敢劝?
谁活腻歪了自己找死不算,还要连累全家不够埋被扔去乱葬岗叠罗汉玩人体艺术?
于是乎,整个奉天殿内,只剩下朱老四“哈哈哈”的背景音,以及群臣宛如泥塑木雕般的肃立。
大臣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努力把自己想象成一根没有听觉的柱子——只要听不见,皇帝就不尴尬。
然而,就在这“欢声笑语”持续发酵之际,一个带着明显不耐烦且极其不合时宜的洪亮声音,像根针一样刺破了这怪诞的氛围。
“差不多行了嗷——老头子!”
声音从御阶侧下方传来,群臣心头齐齐一跳,偷偷用眼角余光瞥去……
只见朱高煦丝毫没有身为人臣在殿前应有的规矩肃立姿态,他整个人懒洋洋地半倚靠在一根巨大的盘龙金柱上,一条腿还微微曲着,脚尖点地,姿势闲适得仿佛在自家后院晒太阳。
朱高煦伸出尾指,极其不雅地掏了掏耳朵眼,然后对着龙椅方向甩了甩,仿佛要把那连绵不断的“魔音”甩掉。
末了,极其熟练地赏了他爹一个标准且充满鄙夷的大白眼。
“要想撒欢儿,待会儿下了朝你自己个儿找块清净地,抱着龙椅腿儿也好,抱着坤宁宫的柱子也罢,随您老人家笑个够本!乐到翻天了都没人管!”
朱高煦的嗓门又提高了一点,充满“好心”的提醒道:
“至于现在嘛……爹啊,儿子觉得您是不是应该先把咱爷爷交待给您的那件正经事儿…麻利儿地给办了?”
朱高煦特意顿了顿,嘴角勾起一丝促狭的笑意,目光扫过那些瞬间精神起来的官员们,声音拖长了强调:
“否则啊……等待会儿儿子我去向皇爷爷汇报的时候,他老人家要是问起来……”
朱高煦做出一副极其为难的表情,还摊了摊手。
“儿子我可就……真没法儿向他老人家交待喽~
等待会儿儿子我再过去给皇爷爷汇报的时候……
他老人家要是以为您办事不利索、拖拖拉拉……啧~
爹,您猜猜,依着皇爷爷那爆脾气会不会让我带点别致的‘土特产’回来给你?
比如……某座山顶的风水勘测报告啥的?
爹~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那声“爹~”,叫得是百转千回,充满暗示。
上一秒还觉得朱高煦简直就是他们的完美嘴替的文武百官们:(???;) ……
群臣内心哀嚎一片,本以为送走了开国太祖,这惊悚的一天就算熬过去了,谁能想到还有朱高煦这盏不省油的灯?!
丫的话里话外还牵扯着更加可怕的可能——再次惊动我大明朝的太祖爷!
所有大臣,包括一直低着头装鹌鹑的太子朱高炽,都猛地抬起头,带着惊疑、探寻和强烈的不安,齐刷刷地看向龙椅坐着的朱老四。
此刻,朱老四脸上的表情,就像正在打鸣的公鸡突然被掐住了脖子:……(°ー°〃)!!!
刚刚还春光灿烂、得意洋洋的笑容瞬间僵硬,紧接着就像冰封的湖面“咔嚓”一声裂开,只剩下一个混合着极度清醒、极度尴尬、外加一点想哭又不能哭的诡异表情。
【啊……对……对对对!
老父亲的圣旨!亲口吩咐的事情!要紧,十万火急!!】
这能让朱高煦专门跳出来、在朝堂上毫不客气提醒自家老爹要“抓紧办”的事情,自然不会是朱元璋之前颁布的那三道旨意。
能让他朱老四瞬间露出这种如同吃瘪,甚至带点“QAQ”表情包的巨大压力事件,有且只有一件……
朱老四回想起昨天,老父亲在洪武朝坤宁宫的饭桌上,给予朱棣的那道无比清晰、无比“深情”的二选一选择题!
彼时的朱元璋是这样说的:
“老四啊,听说你日后迁都北平了,把咱和你娘,还有你大哥留在这应天城……
咱这心里嘛…啧~多少有点空落落的。
这么着吧,咱给你两条路:
第一条嘛,你麻利点,赶紧把咱那《洪武大典》编撰好了,全须全尾地送到应天来;
咱跟你大哥看看书,哄哄你娘,也就凑合过了。”
老父亲讲到这里忽的停顿了一下,眼神骤然变得意味深长。
“第二条嘛……嘿嘿,咱最近研究风水,发现那狼居胥山的位置是真不赖!
北拒大漠,南望中原,龙气冲霄啊!
就一样儿缺点意思……那儿少一副永乐皇帝的棺椁镇扬子!
你觉着呢?”
朱棣:(||?_?) ……
狼居胥山!天子守国门?
不!他爹的意思是让他“死守”国门!
而且还是孤零零地埋在极北苦寒之地,远离他精心规划了不知多久的未来紫禁城风水宝地。
那时的朱老四就知道……
不把《永乐大典》的名字乖乖改成《洪武大典》,认认真真地当成功德圆满献给二老的“孝心”,那他朱老四的终极归宿……(′╥ω╥`)~
朱老四内心的小人儿在疯狂咆哮捶地。
巨大的压力(主要是怕老父亲)瞬间将他刚才的万丈豪情碾压成了粉末,只剩下“任务未完成后果不堪设想”的焦虑。
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将目光死死锁定了文官班首前列,此刻正因为朱高煦语焉不详但蕴含巨大威胁的话语以及朱老四那骤变的脸色而处于极度懵逼状态的核心人物——解缙!
“解缙!”
朱老四的声音因为急切而显得有些尖利。
“啊?!臣……臣在!”
解缙被这一嗓子惊得浑身一哆嗦,慌忙出列,脑子里还一团浆糊。
【啥重要事?太祖爷交待的?和我有关?难道是……】
没等解缙想明白,朱老四那带着强烈审视意味的视线已经刺了过来,同时抛出了一个让整个奉天殿再次陷入死寂的问题:
“那《洪武大典》!编纂的如何了?!何时能进呈?!”
朱老四的声音几乎是吼出来的,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催令。
“朕要一个准信!现在!”
轰——!
《洪武大典》?!
这四个字如同四记重锤,狠狠砸在所有文官的心尖上!尤其是负责此事的解缙团队!
解缙:(⊙?⊙)?!!!!
【《洪武大典》?《洪武大典》?!我编的这套书……这套书不是还没有正式定名吗?!
怎么……怎么突然变成《洪武大典》了?!而且皇上这口气……这完全是最终定名了?!还如此急切?!】
(《永乐大典》第一版编撰开始于永乐元年,解缙团队仅用1年多时间便完成初稿,于永乐二年冬进呈,定名《文献大成》;
但朱老四审阅后认为“尚多未备”,内容简略、收录不全,未能达到“囊括古今、统合百家”的目标,于是下令返工。
到永乐三年,朱老四任命姚广孝为监修,与解缙共同主持重修,编纂团队规模扩大至2169人,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技艺等各领域专家。同时,朝廷调动全国资源:
从各地藩王府、藏书家处征集善本,甚至派专人到民间寻访散佚典籍;
并由文渊阁提供核心藏书,为编纂提供丰富素材。
时至永乐五年全书定稿,命名为《永乐大典》,共22877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一股巨大的寒意瞬间笼罩了这位才子!
他瞬间想起了刚刚的太祖爷显圣!
一个恐怖的、但无比契合逻辑的念头在他脑中炸开:
【太祖爷!
是太祖爷显圣钦定的名字!
《洪武大典》!而且太祖爷等不及了!他老人家急着要看!所以皇上才如此……暴躁!】
解缙偷眼瞥向龙椅。
朱老四的脸色黑如锅底,眼神死死盯着他,那副“今天你不给我个满意答复我就没法向我爹交待我会死”的表情是如此明显!
再偷瞄一眼旁边抱着胳膊看戏的朱高煦……他懂了!全懂了!
压力山大!
这根本不是学术问题,是政治任务!
是朱老四能否在太祖爷面前挺直腰杆、避免“责罚”的关键!
解缙瞬间抛弃了所有对名字的纠结和对初稿质量的担忧;
他将“洪武大典”这四个字刻烟吸肺,腰几乎弯成了九十度,语速极快,字字清晰,铿锵有力,带着打包票的悲壮感:
“启禀皇上!皇上圣明!
臣等深感太祖爷及皇上鸿恩,主持编撰此……此……这部旷世大典,实为天下文教盛事!
幸赖皇上高瞻远瞩,去年初即命臣等广征天下典籍,汇聚英才,昼夜不息编录此书……”
说到这里,他深吸一口气,关键信息脱口而出:
“臣今日正欲启奏!
这部……《洪武大典》,其初稿已于……已于去岁冬初步成书!
共辑录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技艺等古今载籍,计八千余卷(初稿规模偏小,史料记载《文献大成》规模确实远小于最终版)!”
朱老四:(≧口≦)???!!!
朱老四眼睛瞬间瞪圆!
去岁冬天就弄完了?他怎么不知道?!
好你个解缙……你小子居然敢藏着掖着?!
群臣也是倒吸一口冷气:好家伙!书都弄好了,还没报给陛下?!解学士你好大的胆子!
没等朱老四发怒,解缙马上话锋一转,赶紧解释原因:
“然!臣等深知此乃传世之作,不敢稍有懈怠!
又深感皇上嘱托之殷重,太祖……太祖爷期许之深切!
深恐此初稿规模尚有不足,内容或有纰漏,未敢以草率之姿,污太祖‘洪武’之圣号!故此暂未进呈!”
他偷瞄了一眼朱老四,见其眼神中的怒火稍缓,立刻火力全开地加速进程报告:
“数月以来,臣等并未停歇!
一是日夜核对原始藏书,勘定字句错漏;
二是派员继续前往各地藩府并深入民间,搜访有无遗珠散佚!
力求补其未备,臻于至善!”
朱老四听到“补其未备”,眉头微不可察地跳了一下,这词儿怎么听怎么顺耳,因为昨天老父亲就说了句……
“……《洪武大典未备》……你朱老四百年之后就塞去狼居胥山……”。
就在这时,朱高煦又笑嘻嘻地插嘴了,语气轻松得像在闲聊:
“哎呀,原来编好了啊?八千多卷?不少了嘛!”
“可惜,我大明朝的太祖爷要的可不是什么粗制滥造、凑合了事的玩意儿!
他老人家指名道姓、眼巴巴等着看的,是那套包罗万象、堪比盛世鸿篇、把天下书都囊括进去的 ——《洪武大典》!
真正的、完整的、厚厚实实的《洪武大典》!”
朱老四:??????…几个意思?!
都编出八千多卷了还说是粗制滥造……那不粗制滥造的该是有多少卷?!
群臣:(°Д°≡°Д°)!!!
【《洪武大典》完整版?!
这这这……这……这是要编多少字啊?!
太祖爷这胃口也太……太大了!】
所有目光,瞬间带着巨大的惊疑、无比的同情以及浓浓的八卦,死死锁住龙椅上的朱老四。
朱老四脸上那灿烂的笑容,在朱高煦强调“真正完整”、“厚厚实实”这几个词时就已经开始抽搐;
变成了一个扭曲的、混合着极度崩溃、无比惊惧和恨不得把朱高当扬吊起来抽的:(▼益▼#)!!!
“解缙!!!”
朱老四的声音隐约含着一股焦虑和丝丝怒气,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
“臣……臣……臣罪该万死!”
解缙在听到朱高煦那清晰无比的《洪武大典》规模的要求时,就已经腿软了!
他惨白着脸几乎是扑出队列跪倒在地,脑子嗡嗡作响!
没等解缙组织语言解释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朱老四那带着“你想死还是想活”的冰冷视线已经钉在他身上,问话变得前所未有的具体和沉重:
“别废话!咱爹……太祖爷……要的是‘厚厚实实’、‘真正完整’!要的是把你脑子里能想到的书都编进去的《洪武大典》!”
朱老四几乎是咬着牙问道。
“现在!告诉朕!
以这种要求……你要多少人?多少时间?多少银钱?才能编出来?才能交差?!!
给——朕——一个——数——字!!!”
数字?!这是一个让人心脏骤停的数字!
解缙:(⊙﹏⊙)!!!冷汗如瀑布般涌出,身体摇摇欲坠。
他脑海中飞快地估算着:现在的八千卷初稿,要扩充到涵盖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理医卜技艺、包罗古今所有已知典籍的终版规模……
这需要的藏书量需要举全国之力、海量人力、时间……绝无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别说几个月,几年也悬!
“皇……皇上……”解缙声音带着哭腔,几乎要晕过去。
“若……若要如太祖爷所望……纳尽天下奇书,汇古今载籍大成,俾无一遗漏……
此……此工程浩繁如移山填海!非一时可……臣……臣……恐……”
就在这时,朱高煦又“好心”地插话了,语气轻松得像在商量午饭吃什么:
“啧!解学士,别光想着浩繁啊!
想想太祖爷等着那份‘厚实’的心思!
我大明朝朝太祖爷那性子你也知道,宁可慢工细活出好东西,也不能拿残次品糊弄他!是吧爹?”
慢工细活?!屁嘞!
他朱老四现在哪敢慢工啊!
再慢下去,洪武朝那边狼居胥山的坑都快要挖好了吧!
朱老四内心疯狂咆哮!
但朱高煦的话也点醒了他——质量必须是终版级别的!不能少!
“解缙!”
朱老四猛地站起来,双手重重拍在御案上居高临下,眼神如同择人而噬的猛虎,一字一句,带着不容置疑的铁令:
“朕!不管你用什么法子!
要人!调兵给你去搬书也要!
要钱!国库划给你!
要地方!紫禁城腾房子!
要谁家的孤本珍本,告诉朕,朕派人带着旨意和刀兵去‘请’!
朕只给你一条路——举国之力!全力以赴!”
朱老四深吸一口气,吐出一个让解缙和在座重臣都眼前一黑的期限:
“一年!朕给你一年时间!一年后的今天,朕要看到这套规模恢宏、内容完备、堪为传世之功、能让咱爹满意的——《洪武大典》!
整整齐齐码在这里!听懂了吗?!!”
解缙:(???;) ……一年?!
他飞快盘算着,如果朱老四真的倾全国之力……
“……臣……臣遵旨!三年!臣……倾尽性命!必为太祖、为皇上,献上此煌煌《洪武大典》!”
他几乎是哭着立下了军令状。
朱老四眼神冰冷地扫过殿中的文武百官们。
“尔等可听清楚了?
但有阻碍此务者!
妨碍编纂者!
无论品级!杀——无赦——!!”
“臣等遵旨!”
所有被朱老四眼神扫到的大臣们齐声高喝,额头冒汗。
他们知道,未来一年,这部《洪武大典》将是整个永乐朝的第一要务!
朱老四这才颓然坐回龙椅,心力交瘁。
朱高煦这时慢悠悠晃到御阶前,看着自家老头子那副被浩大工程压垮的样子……
逆子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爹,看,这目标多清晰!皇爷爷肯定满意!
儿子待会儿过去的时候,保证绘声绘色地给爷爷描绘这未来《洪武大典》的宏图!
包他老人家听了龙颜大悦!
至于您今儿个抱着玉牒笑差点儿塌房梁的事儿……
嘿嘿,儿子绝对让它烂在肚子里!半个字都不外传!”
朱棣:(╬ ? 益?)!!!
看着逆子煦那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可恶嘴脸,想着未来一年海量的开支、无穷无尽的催工噩梦;
再想想狼居胥山的风……
一股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烦躁混合着滔天怒火直冲头顶!他终于忍无可忍,抓起龙案上的玉牒,指着朱高煦的鼻子,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一声混合着憋屈、愤怒与无奈的终极咆哮:
“滚!!!你特么立刻给老子滚!!!”
(明天开建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