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单章探讨一下

作品:《大明:五煦之力,你拿什么挡?

    那作者今天就特意开一个单章一次性讲明(仅作探讨)。


    第一个问题,朱棣如果不是嫡子的话为什么能就封北平?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回顾北平在明朝建立初期的发展史:


    洪武元年,北平光复之战,


    徐达率军克通州,元顺帝夜逃开平;


    明军入城后改大都为北平府,设置 北平都指挥使司,预示着北平政权就此更迭。


    然而在同年十二月冬,蒙古残军第一次围攻北平,丞相也速率辽东元军南下;


    彼时李文忠、华云龙守城,徐达主力在山西作战;


    明军以 城墙火炮+城外突袭 击退元军,斩首千余级(《明太祖实录》卷37)。


    至洪武二年太原分兵北援,徐达西征山西王保保时,北平遭北元骑兵袭扰;


    常遇春率偏师自太原驰援,于锦州 击溃纳哈出部,解除辽东方向威胁(此役间接护卫北平侧翼。


    洪武三年居庸关阻击战,元顺帝试图南返北平,自北平西北门户居庸关进军;


    明将孙兴祖死守关隘,战死;


    李文忠驰援反攻,元军退走(此役确保北平未陷落)。


    洪武五年,蒙古残军第二次围攻北平;


    徐达北征漠北失利(岭北之战),北元反扑;


    王保保部将贺宗哲率5万骑兵直逼北平城下;


    明军方北平城内仅 1.8万守军(《国榷》卷五);


    守将华云龙血战十日,待徐达回师解围。


    洪武六年至七年,进入塞外拉锯战;


    李文忠出紫荆关,扫荡北平西北山区的北元残部;


    徐达在古北口-喜峰口 防线击退 纳哈出 十余次袭扰(《明史·徐达传》)。


    洪武八年,长城沿线肃清战;


    名将冯胜平定辽东,纳哈出投降,北平东方威胁解除;


    北平都司发动 “清漠南”行动,基本肃清北平周边200里内敌军;


    也是在这一年,北平城外的蒙元残余势力才基本被打散,自此由大规模来袭转变为小股部队袭扰。


    据《明太祖实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等文献记载上述战事频率——平均 每1.3年一次大战,印证了北平作为“北疆血火之门”的战略地位。


    八年战火使北平成为明朝第一军事重镇,但也导致了元末北平约40万人,到洪武八年仅剩不足10万,迫使朱元璋不得不强制山西移民填充。


    综上所述,北平真正抵抗住北元反扑,明军彻底在此站稳脚跟的节点应是洪武八年(标志性事件是朱元璋在洪武八年设北平三卫,即燕山左、右、中护卫)。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被敕封燕王,并确定他日后的封地为北平是哪一年呢?


    史料记载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四月,首次大规模分封诸子为王;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受封为燕王,封地位于北平。


    没错,就是北平差点被北元夺回去的洪武三年!


    虽说居庸关保卫战爆发于五月,但距离洪武二年北平被北元骑兵包围也不过才过了十个月而已(七月解围)。


    照个别人的意思就是说——朱元璋在明知北平形势未明,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把朱棣封了过去,原因就只是因为朱棣是嫡子?


    就因为朱棣是嫡子,所以朱元璋亲手将朱棣亲手推入北平这个血肉磨盘里面;


    根本就没考虑过在朱棣就藩时北平的局势是否能够平稳下来;


    没有考虑过如果彼时北平依旧陷入与北元的焦灼战事之中,身为“嫡子”的朱棣过去之后能不能成功活下来这些问题?


    总结一下个别人的观点,那就是——朱元璋之所以在洪武三年把朱棣封到北平,是因为朱棣是嫡子,朱元璋爱他啊~


    emmm……爱他去死么?


    所以据作者分析,朱元璋将朱棣封为燕王并镇守北平,是明初政治军事布局的核心战略决策,其背后隐藏多重关键考量;


    需结合当时的权力结构、边防压力及皇室内部制衡来分析,而非普普通通的一句“朱棣不是嫡子为什么能封北平”就能概括的:


    北平做为元大都旧址,控扼燕山山脉长城防线(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三大隘口),是阻止北元南下的首要屏障;


    北元残余势力盘踞开平与辽东,骑兵一日可抵北平城下,其战略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彼时北疆的防务依赖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开国勋贵,但朱元璋担忧其兵权膨胀,


    于是朱元璋制定了以皇子取代武将镇边,实现“朱家枪”替代“功臣刀”的策略,并在洪武三年就开始着手布局。


    所以无论朱棣是不是嫡子,他就藩北平是注定的——洪武三年封王的就那么几个,除被封山西、太原(这俩地方还是二线)的朱樉,朱棢外,同一批封王的朱家人中年龄合适且又展露出能扛事性格的有且只有朱棣一个!


    请问北平不封给他,还能给谁?!


    ……


    第二个问题,朱棣不是嫡子的话为什么能娶徐家嫡长女。


    这个问题就更好笑了。


    先说一下徐达徐天德,在洪武元年到洪武八年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北伐扫尾、经略北疆、整饬边防!


    洪武元年至五年,徐达主要负责对外肃清北元残余势力,包括但不限于:


    一.、荡平山西陕甘


    洪武元年十一月:


    克太原,夜袭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大营,歼敌4万,收降元将豁鼻马(《明史纪事本末》卷九)。


    洪武二年三月:


    西征陕西,破庆阳战役,斩元将张良臣,平定陕西全境。


    洪武三年四月:


    指挥沈儿峪决战(今甘肃定西),全歼王保保主力,俘北元亲王、公卿以下1.8万人。


    二、两度深入漠北


    洪武三年十一月:


    率军翻越太行山,攻破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逼迫北元残部北迁。


    洪武五年:


    任中路主帅北征,分三路合击和林,徐达部至土剌河挫败王保保,但因左路军李文忠受挫、右路军冯胜冒进,最终未能歼灭北元主力。


    洪武四年至洪武八年,徐达又对内负责构建北方防御体系,包括:


    一、长城防线建设


    洪武四年:


    主持重修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关隘,贯通燕山防线。


    洪武六年:


    规划山海关-居庸关-大同长城链,设立烽堠320处(《明太祖实录》卷78)。


    二、 军屯卫所制度化


    洪武四年:


    在北平推行 “三屯七守” (30%兵力警戒,70%屯田),年收军粮25万石。


    洪武七年:


    增置北平十七卫,移江淮军户5.4万人实边(《明会典》卷十八)。


    三、情报网络铺设


    洪武八年:


    创建 “九边夜不收” :训练精锐侦察兵2000人,深入草原绘制漠南地形图。


    ……


    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


    说明洪武元年到洪武八年期间,整个北疆防御战线可以说是徐达一手建立的,并且已经被其经营成了铁板一块。


    再加上彼时明军将领和徐达相比,要么是实力不足,要么是资历不够,要么就是早已主动隐退淡出权力中心。


    比如说汤和,已自请解除兵权,在封信国公后逐步隐退,军事影响式微。


    再比如说邓愈,身患重病,再过一年就病逝了;


    再再说冯胜,这位倒是有可能和徐达掰掰腕子,可洪武八年的时候他刚好在主持北方防务,从某方面讲就在徐达手底下做事。


    当然,有人可能会提李文忠。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个外甥确实猛,19岁从军,独立指挥军团甚至还早于徐达部将;


    可问题是洪武八年他已就任大都督府左都督,名义上统管全国军事但常年待在应天府;


    大明军事方面自此形成了徐达主外,李文忠主内的局势。


    换句话说,这哥们儿实际上手里没兵,而且后面死的还比徐达早(徐达洪武十八年,这哥们十七年)。


    综上所述,洪武八年这个时间点大明军事上能和徐达抗衡的将领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别说蓝玉,这时候那哥们儿还没雄起呢)


    试问如果你是朱元璋……你能放心?


    所以面对洪武八年权势基本达到顶峰的徐达,朱元璋这心里其实还是有点慌的。


    当然慌的不止他老人家一个——徐达也慌啊!


    自古功高震主大多死路一条,以徐达的政治嗅觉不可能没发现他的权势如果再这么发展下去,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到最后他摆开阵势和老兄弟朱元璋真刀真枪的淦一仗,赢了皇帝,输了亡弟;


    要么就洗干净脖子等着,等着朱元璋的屠刀落下来。


    可徐达既不愿和朱元璋翻脸,又不想绝望等死……有办法么?


    有!


    那就是尽快将自己手里的军权移交给朱元璋或者朱元璋的子嗣。


    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联姻!


    当然,又有一些懂哥会说了,这些都是作者猜测的,就是瞎想根本没证据。


    不急,往下看:


    洪武八年,朱元璋为朱棣选定徐达之嫡长女女为妃;


    洪武九年正月十六日,朱棣和徐氏在应天府完婚;


    同年二三月份,朱棣就受诏出发前往凤阳,开始为期约一年的军事训练,徐氏留守应天府(《明太祖实录》卷104:洪武九年二月戊戌,命秦、晋、今上(朱棣)诸王驻凤阳练兵,诏谕诸将曰:今朕诸子久安富贵,必习武以成威德……);


    徐达本人于次年,也就是洪武十年奉朱元璋命令亲自携朱棣巡视北平防务,视为对朱棣-徐氏联姻的战略支持。


    根据史料综合分析,徐达在北平与凤阳两地为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进行军事授课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洪武九年至洪武十二年。


    朱元璋要求徐达“每岁归凤阳,必亲教诸王”(《明太祖宝训·卷3》)。


    但其授课性质截然不同:


    为燕王朱棣授课以北平实践为主。


    洪武九年三月至洪武十年八月,朱棣奉旨驻凤阳,但洪武九年三月起随徐达巡边至北平(《明太祖实录·卷105》);


    徐达借此机会系统传授北疆防务要略。


    授课内容包括:居庸关、古北口关隘布防的实战演练;


    蒙元骑兵战术解析(《明史·徐达传》载:“燕王从学骑射,达亲授驰逐之法”)。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徐达自凤阳返北平时,携朱棣同行并沿途授课。


    教学内容包括:


    黄河以北冬季行军补给策略;


    利用驿站构建情报网(据《国朝献徵录·卷5》朱棣回忆:“中山王授驿传机要于道中”)。


    而为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授课则以在凤阳教授理论为主。


    洪武十年正月,秦、晋二王就藩前(1378年),奉召至凤阳接受联合军事集训。


    徐达授课内容:


    西北地理攻防(针对朱樉的陕西防区);


    山西长城隘口防御体系(针对朱棡的太原防区);(《明太祖文集·谕秦晋二王敕》)。


    洪武十一年二月,徐达返凤阳筹备秦、晋二王就藩事宜,进行临行前密训。


    关键教学有:


    节制边将:如何统辖傅友德、汤和等老将;


    军需管理:屯田与边镇粮食储备方案(《明实录》载:“命中书省录中山王训边储法授诸王”)。


    这说明什么?


    说明徐达其实心里也清楚朱棣就藩北平其实是去玩命的,但他还是把嫡长女徐氏嫁给他了。


    真就因为朱棣身份尊贵是嫡子?


    在作者看来不是,是因为他不得不嫁女,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平稳且高效的将手里的军权交到朱家人手里,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


    其实这一点在徐达和徐允恭父子俩在朱棣就藩之后的行动轨迹也能看出来:


    由一手执掌北疆防务转为战略规划,以老师身份辅佐朱棣(移交兵权、传授战术),帮助朱棣完全接管北平防务;


    而除北平之外的其他北疆防务大多交于其他将领(朱元璋选定的)之手,换句话说——徐达把手里的军权交的七七八八了。


    而在徐达死后,徐允恭接手了他的工作,但性质由镇守转变为了辅佐朱棣或临时性派遣;


    在洪武二十六年平定乃儿不花叛乱后,更是受朱元璋的命令长期在南京担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再未获得朱元璋许可返回北平管理军权。


    自此徐家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完全转移到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手中。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朱棣和徐氏的婚姻本质就是一扬赤裸裸的军事、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接,与朱棣是不是嫡子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无论朱棣是不是嫡子,这段婚姻他徐达都必须承认,否则他们老徐家也就活到头了。


    ……


    第三,有人说方孝孺恨不得把朱棣从头到脚都骂了个遍,就是没骂他不是嫡子;


    问作者为什么敢写他是庶子?


    说实话,但凡真正研究过一点历史的人都问不出这种问题。


    现存版本的方孝孺“靖难檄文”最早出现在两本文献中——《明太祖实录》和《奉天靖难记》。


    不巧这两本都是朱棣弄的或者修改过的。


    你猜他会不会在其中留下对他不利的证据?


    再说方孝孺死后朱棣可是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封禁了,独留一篇“靖难檄文”……


    你猜这里面有没有猫腻?


    这就相当于他朱老四把原先的记录毁了,又自己“整理”了一套新的;


    然后有那么一群人高举朱棣“整理”的记录,大声宣告——方孝孺没骂过朱棣不是嫡子!


    等作者找出其他指向朱棣非嫡子的文献记载时,又叫嚣着这是野史,野史不可信!


    emmm……难道朱棣“整理”的东西就很可信了?


    朱元璋临死时其实真的想要传位给他朱老四?


    同理,关于朱棣是不是马皇后所生的这个问题也一样。


    现存所有,记住是所有!


    所有记载马皇后是朱棣生母和马皇后五子论的历史文献,最后都能溯源到朱棣修改过的《明太祖实录》。


    建文帝即位后便遵循祖制启动了《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称为“初修本”),这部原始记录必然包含朱棣生母的真实信息;


    可朱棣登基不久,朱棣便断然下令将初修本史料集中焚毁,抹去了最重要的原始证据链条;


    官方档案记载这扬焚书事件非常彻底:“悉取稿焚之,不留一字”。


    为了重建有利于自身统治的历史书写,朱棣在永乐元年立即命令信任的文臣姚广孝、解缙、李景隆等领衔重修《太祖实录》;


    其核心任务被史学家明确记载:将朱棣定位为“嫡出”!


    也是追溯到这版最终确认马皇后为朱棣生母,首次在官方历史构建中确立了“高皇后生五子”的核心叙事:“高皇后生成祖文皇帝”。


    后来朱棣对第二版的表述尚不满意,疑其未达到完美程度,于是在永乐九年命杨士奇、胡广等人再度大规模重修;


    这一版在重申朱棣嫡子身份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细节,尤其是增补了大量展示朱棣自幼受太祖特别喜爱、深谋远虑的情节(如多次强调太祖称朱棣“类我”),旨在为其“靖难”之举寻找内在合理性。


    至此所有后世被奉为圭臬的官方或重要私人典籍,在涉及朱棣身世时无一例外皆承袭了被篡改《实录》的叙述核心:


    比如清代官修《明史·成祖本纪》明确采纳朱棣认可的嫡子身份:“母孝慈高皇后……太祖第四子也”;


    这部清初最重要的官方文本,正是基于《明实录》体系确立的叙述框架展开书写。


    再比如私家史笔的官方“投影”:


    《国榷》谈迁: 虽对朱棣有所批判,却在核心的朱棣出身问题上并未能突破《实录》框架,只含糊表述朱棣等皇子出生年份相近;


    《明书》傅维鳞: 其在官方史书体系内成书,对朱棣生母完全采纳马皇后说。


    再加上明代皇室内部最权威的皇家族谱《天潢玉牒》的背书,其明确记载:“太祖皇子二十六人……懿文太子标、秦愍王樉、晋恭王棡、成祖文皇帝、周定王橚(以上俱高后生)”。


    可问题是这玩意儿也是在朱棣主导的玉牒体系下修订的文件啊~


    换句话说——他朱老四自己手写了一张出生证明,说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


    然后又有一群人用这张朱老四亲自过手的“出生证明”,来证明他的生母是马皇后。


    emmm……这合理吗?


    ……


    还有人揪死了作者写朱棣的生母是碽妃这个问题来辩驳。


    说碽妃是高丽人或者是蒙古人,时间对不上,所以一定不可能是朱棣的生母。


    首先,碽妃的身份一直没有定论,作者也没在文中肯定过碽妃的出身;


    第二,如果碽妃真是这两族人,蒙古人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高丽人的出身是有可能的(分析评论区里有,感兴趣的自己去翻);


    第三,碽妃的记载横跨中、朝两国,且溯源不同,不是孤证;


    除《南京太常寺志》和《李朝实录》外,还有诸多明朝官员的回忆录和实地考察记录证明碽妃确有其人;


    可她的生平记录又是在靖难之后被抹的最干净的那个,加之孝陵享殿的牌位次序……


    她是朱棣生母的可能性没有吗?


    肯定是有的。


    说到这里,再说说李淑妃。


    作者为什么刻意回避李淑妃?


    因为这姐们儿太谜了,甚至比马皇后和碽妃还谜!


    碽妃被发掘出的所有记载均指向她生了两个儿子——朱棣、朱橚。


    但李淑妃……


    《明太祖实录》和《明史》记载她生了朱柏和韩王(叫啥我忘了);


    《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她生了朱标、朱樉、朱棡;


    他弟李芳的的墓志更牛逼——"姊李氏,为太祖妃,诞育今上...长姊适凤阳陈氏"


    上面说这姐们生了朱老四啊!!!


    更特么要命的是永乐元年朱老四的诏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杰女事皇考为妃,生朕兄弟”……


    这特么到底是说李淑妃生了他朱老四的兄弟,还是说这姐们儿生了朱老四和朱老四的兄弟啊卧槽?!


    所以作者深思熟虑之下,决定将这个麻烦人物给淡化,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