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权力重构
作品:《废太子培训班》 “首先,我们要在顶层上调整理念,从统治转化为治理。”
苏哲用手,点了一下在座的四位太子。
“从统治……到治理……”
不光是四位太子在品味这句话,包括长孙皇后她们也都在体悟。
顶层的基调,会直接影响下层的意志。
“接下来,是实际层面上的权力重构。”
等大家都品味一番后,苏哲继续就三个核心矛盾开始延伸。
首先就是第一条,无限皇权与有限治理能力之间的矛盾。
前面讲述县令要做什么,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基层的官员,分身乏术,权能太多。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面对无限大的皇权,基层的能力是显然不够的。
所以,权力重构就应运而生。
“将县令的行政、司法、监察、军事等各种权能,相对应的拆开。增加新的岗位来分摊管理难度。”
将权力分开,有利有弊。
坏处是,增加了统治成本。
但好处则是,增加了有效管理。
比如,让县丞实权化。
县令、县丞双头模式,相互制约。
县令管总,包括刑名、治安、教化这些大类。
而县丞,则专职户籍、财政和农耕。
大明开始建设的税务司,则将当地的税务方面取走。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三方架构。
“在此基础上,增加独立的监察机构,无论是锦衣卫,亦或者增加主簿对接省级巡察御史,都可以考虑。”
“至于军事方面,则是需要完全剥离军、政一把抓,这些东西,都可以适时地调整。”
一般来说,越是靠后的封建王朝,军、政分离的越是彻底。
基本上,到了明清,县令已经完全失去了军事调度能力。
以上所说的基层权力重构,属于分权和增权。
分开原本的一把抓,增加监督职务。
“不错,这样的架构,虽然会增加官员数量,但是权力分散后,反而让权力集中到了朝廷手中。”
刘据思考之后,觉得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其实是有利于朝廷对基层权力的控制力度。
“而在分权重构的同时,对吏的改革也得同步进行。”
苏哲紧接着,就点出了第二个核心矛盾。
流动官员与世袭胥吏的问题。
胥吏地位低下,无晋升通道,工资微薄,导致其盘踞地方,贪腐成性。
这短短一句话,基本就概括了绝大部分胥吏的现状。
而这,恰恰就是为什么,皇权下不了县的关键所在。
基层的胥吏,本质上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永久政府’。
朝廷和这个‘永久政府’本身就是平行的两条线。
有的地方甚至朝廷都换了,这个‘永久政府’却始终屹立不倒。
“要处理这个问题,就得打破顶层天花板,让胥吏也有一定的晋升渠道。同时,要增加考核机制,让胥吏彻底不再成为世袭制度和终身制度。”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关键是,很少有人会意识到。
“老师,这样一来,不是极大增加了朝廷的负担么?”
李承乾皱着眉,不断增加官员数量,以及解决胥吏问题必然会增加各种开支。
如此一来,真的划算吗?
“这是一个成本问题,不同朝代,自然不可能全然照搬。但在唐朝,这些成本,相比掌控基层带来的好处,不值一提。”
是的,越是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底层权力重构的收益,就会越大!
“当然了,真正的治理,本就不是一劳永逸的依靠某个政策,而是需要长久的监督、管理、落实。”
哪怕权力重构完成,也不意味着就彻底结束了。
恰恰相反,权力重构之后,才是真正的问题开始。
这一点,无论是李承乾,还是朱标,都非常清楚。
“最后,再说说最后一个矛盾吧。”
苏哲继续讲述最后一点。
“关于教化和选拔人才的问题,科举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但说真的,科举的出现才是政治正规化的开始。”
科举选拔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是治理的进步。
也是文明的进步。
最后一点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真正的去选择人才。
首先就是科举制度的变革。
比如说,在进士科之外,增加实务科,选拔精通算术、律法、水利的人才。
为什么县令难做,其中一点就在于,你让一个读圣人书的文科生,瞬间去做管理型的全才,这是不是太儿戏了点?
知识,又不只有圣人言。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事情,千百年来的华夏,出现过几次?
真出现这样的人,那不是因为他读了圣人言,而是这个人本身就是个绝世天才。
回到科举制度上,苏哲也没有直接说要怎样怎样改变。
还是那句话,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大明这边,是最适合全面改革的。
反观扶苏、刘据那边,好么,人家连科举都没,你咋改?
“科举变革,然后增加实习培训这类手段,有助于官员的快速成长。”
“除开上面的补充,还有就是进一步的加强监督力度,比如考成法来控制官员的水平能力。”
基层的权力重构说完,自然得补充一下,中央权力机构的新职能。
比如说,考成法。
选拔官员,培养官员,最后考核官员。
只有形成一个循环,才能确保基层的权力,始终都能被朝廷所控制。
打通上下环节,将基层权力,彻底纳入整个官员体系之中来。
如此,才可以做到,将“组合拳”打出去。
苏哲说的框架,让朱标感受颇深。
不过,朱标也知道,框架是好的,但是实际执行起来,问题不要太多。
必然会面对,极其强大的阻力。
就比如,针对吏的一系列变革,必然会触碰到这个庞大群体的根本利益。
从而引发各种或大或小的问题。
但朱标却没有畏惧,恰恰相反,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完善整个框架。
因为他看到了,完善框架后,对整个大明带来的巨大好处。
那是能够让大明,跃上前所未有高度的基石!